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涉及到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只有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充满主动的探究热情。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提问,从而走进阅读教学的师生互动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还要建立一个平和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公开备课资料
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又拥有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的经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结论。同时,师生通过鉴别、取舍和消化,能研讨文章更为深层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个性思想,尽管他们学识有限,但他们也会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视界向文本发难诘问,在语文课堂中总会闪烁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思想争鸣的环境。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索真理的勇气了,老师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一位老师教《木兰诗》,他正津津有味地引导学生品味“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惊奇,“雄兔脚扑朔,雌兔肯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妙趣横生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这个传说有失真实。古代女子都兴裹足,三寸金莲似的,难道木兰没有裹足,同行十二年,单从这脚就可以看出,怎么会雄兔雌兔傍地走,分辨不出呢?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呢?”听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老师沉默几秒种后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好,老师见识有限,还不明白。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不是诸葛亮。下课后我们一起查资料研究清楚这一问题。”
听了这节课后,我陷入沉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人文思想的体验者。只有学生勤学、多思、善问,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平等合作,师生才能共同分享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位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宽容”,容忍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离题的问题,对待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2.鼓励挑战权威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迷信思想。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学杂志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本的质疑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既然课堂上提倡师生平等,就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既然说要尊重学生,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当仁不让。可以采纳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二、指导教学方式方法
1.引导自学,留足思考时空
一般新课教学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提出低幼化的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边空白处。学生自学课文要求做到“四看、一查、一提问”。四看,即看注释、看课文、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看有关资料;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及其他有关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按小组课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意见不一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在笔记本中,在上新课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解决心中的疑问了。当然,课堂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对于自读课文,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发现了问题,及时写在课文右侧的空白边儿上,教师在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搜索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提问、集体讨论。这样安排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先充分地阅读,并充分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调整构思,适时铺设台阶
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类:一是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这类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就可穿插解决;另一类是偏离教学思路的,这类问题可当场解决,也可课后个别解决,也可通过变换问题的角度来解决;还有一类是教师和学生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先通过集思广益进行讨论,真的不行就留待课后再去解决。所以,碰到后两类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构思。学生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使之燃起智慧的圣火。教师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发现问题,不必做过多暗示,更不能替代,并做到学生能问的教师绝不先问,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去思考、发现。特别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性小结和课堂总结时,教师应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自由发问,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有些文章,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或者提不出体现课文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学生阅读往往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设疑,以激发学生思考。所以说,提倡学生提问并不是说就取消了教师的提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还要建立一个平和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公开备课资料
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又拥有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的经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结论。同时,师生通过鉴别、取舍和消化,能研讨文章更为深层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个性思想,尽管他们学识有限,但他们也会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视界向文本发难诘问,在语文课堂中总会闪烁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思想争鸣的环境。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索真理的勇气了,老师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一位老师教《木兰诗》,他正津津有味地引导学生品味“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惊奇,“雄兔脚扑朔,雌兔肯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妙趣横生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这个传说有失真实。古代女子都兴裹足,三寸金莲似的,难道木兰没有裹足,同行十二年,单从这脚就可以看出,怎么会雄兔雌兔傍地走,分辨不出呢?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呢?”听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老师沉默几秒种后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好,老师见识有限,还不明白。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不是诸葛亮。下课后我们一起查资料研究清楚这一问题。”
听了这节课后,我陷入沉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人文思想的体验者。只有学生勤学、多思、善问,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平等合作,师生才能共同分享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位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宽容”,容忍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离题的问题,对待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2.鼓励挑战权威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迷信思想。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学杂志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本的质疑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既然课堂上提倡师生平等,就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既然说要尊重学生,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当仁不让。可以采纳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二、指导教学方式方法
1.引导自学,留足思考时空
一般新课教学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提出低幼化的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边空白处。学生自学课文要求做到“四看、一查、一提问”。四看,即看注释、看课文、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看有关资料;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及其他有关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按小组课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意见不一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在笔记本中,在上新课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解决心中的疑问了。当然,课堂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对于自读课文,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发现了问题,及时写在课文右侧的空白边儿上,教师在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搜索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提问、集体讨论。这样安排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先充分地阅读,并充分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调整构思,适时铺设台阶
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类:一是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这类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就可穿插解决;另一类是偏离教学思路的,这类问题可当场解决,也可课后个别解决,也可通过变换问题的角度来解决;还有一类是教师和学生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先通过集思广益进行讨论,真的不行就留待课后再去解决。所以,碰到后两类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构思。学生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使之燃起智慧的圣火。教师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发现问题,不必做过多暗示,更不能替代,并做到学生能问的教师绝不先问,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去思考、发现。特别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性小结和课堂总结时,教师应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自由发问,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有些文章,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或者提不出体现课文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学生阅读往往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设疑,以激发学生思考。所以说,提倡学生提问并不是说就取消了教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