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我带女儿格格去表妹家玩。表妹招呼儿子凯凯把玩具拿出来跟格格一起玩,谁知,凯凯一直护着自己的玩具,哪怕是自己平时已经不玩的玩具,也不愿意让格格玩一会儿。家里人都劝他和妹妹一起分享,凯凯不但不听,最后竟干脆把玩具都藏到房间里了。见此情形,表妹尴尬地对我说:“我们夫妻俩都挺大方的,为啥这孩子就这么小气呢?”
在孩子1~3岁的低幼阶段,其物权观还不完善,常常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那是因为孩子年幼,刚刚建立“我”和“我的”的概念,有时甚至会把别人的东西也当成是自己的。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欢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总是把好玩的东西抢到自己的手中、吃饭时总把爱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等等。当孩子年纪尚小时,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若到了3岁以上还是有明显的“独占”行为,那就不单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了,而是“自私”、“独占”意识过度显现的标志,这时父母就不能无视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了。
对于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父母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不仅要学着把好吃的、好玩的物品与他人一起分享,还要适当进行精神方面的分享训练。只要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物权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人分享,尝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大方的。
物质分享
食品的分享——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发苹果、橘子等,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到自己。在这种分发食物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学会与人分享,还能明白该如何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玩具的分享——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他学着与别人分享玩具,比如有意识地带他与其他孩子交换玩具,让孩子获得“分享可以获得更多好处”的经验。
亲情的分享——许多孩子不愿意别人靠近父母及亲近的人,这时可告诉他:“妈妈最爱的人是你,但妈妈也喜欢隔壁的玲玲,就像玲玲妈妈也喜欢你一样。”让孩子明白,虽然妈妈会对其他孩子有亲昵举动,但这并不妨碍妈妈爱自己。
精神分享
想法的分享——生活中,父母在讨论问题时也可以让孩子充分陈述他的理由,因为家庭当中的大部分情况其实是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的。比如,明天要买什么菜、周末到哪里去玩、购置什么家具等等。从孩子3岁起,父母就可以让他加入家庭会议活动,有时尽管孩子不能听懂每一个字,但却能从中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相互间怎样交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因素等等。
经历的分享——父母要多抽点时间陪孩子,比如在晚饭后鼓励孩子讲讲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等等,与孩子一起感受他的感想,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友情的分享——如果孩子缺乏分享意识,往往会缺乏真正的朋友。父母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问孩子如果是他会怎么对待朋友?同时又希望朋友怎样对待自己?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启发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友情、扩大交往。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当孩子真正学会分享,不但能够使他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控制力,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朋友和快乐!
在孩子1~3岁的低幼阶段,其物权观还不完善,常常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那是因为孩子年幼,刚刚建立“我”和“我的”的概念,有时甚至会把别人的东西也当成是自己的。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欢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总是把好玩的东西抢到自己的手中、吃饭时总把爱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等等。当孩子年纪尚小时,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若到了3岁以上还是有明显的“独占”行为,那就不单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了,而是“自私”、“独占”意识过度显现的标志,这时父母就不能无视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了。
对于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父母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不仅要学着把好吃的、好玩的物品与他人一起分享,还要适当进行精神方面的分享训练。只要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物权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人分享,尝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大方的。
物质分享
食品的分享——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发苹果、橘子等,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到自己。在这种分发食物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学会与人分享,还能明白该如何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玩具的分享——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他学着与别人分享玩具,比如有意识地带他与其他孩子交换玩具,让孩子获得“分享可以获得更多好处”的经验。
亲情的分享——许多孩子不愿意别人靠近父母及亲近的人,这时可告诉他:“妈妈最爱的人是你,但妈妈也喜欢隔壁的玲玲,就像玲玲妈妈也喜欢你一样。”让孩子明白,虽然妈妈会对其他孩子有亲昵举动,但这并不妨碍妈妈爱自己。
精神分享
想法的分享——生活中,父母在讨论问题时也可以让孩子充分陈述他的理由,因为家庭当中的大部分情况其实是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的。比如,明天要买什么菜、周末到哪里去玩、购置什么家具等等。从孩子3岁起,父母就可以让他加入家庭会议活动,有时尽管孩子不能听懂每一个字,但却能从中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相互间怎样交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因素等等。
经历的分享——父母要多抽点时间陪孩子,比如在晚饭后鼓励孩子讲讲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等等,与孩子一起感受他的感想,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友情的分享——如果孩子缺乏分享意识,往往会缺乏真正的朋友。父母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问孩子如果是他会怎么对待朋友?同时又希望朋友怎样对待自己?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启发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友情、扩大交往。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当孩子真正学会分享,不但能够使他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控制力,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朋友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