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對“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在翔实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基础上进行新疆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历来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能动力量,如何在翔实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基础上进行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完善“四个认同”教育,的确是摆在新疆高校艺术教育领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目前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开展问卷调查
在全疆范围内挑选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有关推进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完善“四个认同”教育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学生、教师都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问卷调查在个别学校进行有关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推进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实际操作的试验课程讲授。
(二)开展教材编写和对原有教材的补充工作
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所用教材大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全国通用教材,内容主要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缺乏有针对性地关于祖国内地对新疆艺术全方位影响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新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汇同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从“四个认同”的高度对新疆地区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所用教材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的认可下,新疆当地进行教材的改革及编写工作,由国家相关部门审定,教师进行讲授。相信此教材的使用一定会大大增强新疆高校青年学生对祖国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丰富教学改革手段、以翔实的现存及考古影像资源完善教学
在运用改编教材的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调整教学方法。采取拍摄历史遗存短片,搜集和整理资料照片,通过播放短片、录像、光盘、图片展示、介绍等教学形式向学生讲授新疆与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灌输“四个认同”理念,强化对祖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同。
(四)组织学生以考察的方式进行课堂外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外教学是补充。对于视觉教学来说,课外教学的直观性更有说服力。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中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遗存景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及文化讲坛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大量的历史文物、美术文献资料等视觉资源影响下,主动学习,主动认识、明辨是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经常举办此类展览、邀请名家开展讲座等艺术话动,為学生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肩负着教育的使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什么人的重担,高校的教育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文化. 研究兵团党校学报,2009(2).
[2]周鸿铎. 文化传播学通论[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
[3]王东平. 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1994(1).
[4]吴景山.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J]. 兰州: 西北民族研究, 1991(1) .
[5]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J]. 北京: 文物, 1981(1) .
[6]王治来. 中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J]. 乌鲁木齐: 西域研究, 1997 (4).
[7]齐清顺. 清朝统治新疆时期反侵略、反分裂、反动乱斗争的历史启示. 泛伊斯兰主义、突厥主义研究.
[8]吴元迈.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
[9]陈醉. 面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美术. 美术观察,2003(10).
[10]王万盈. 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1998,36(4).
[11]雷永生. 关于民族意识的心理学思考.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3).
[12]钟启泉,张华主.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常存文.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19).
[14]张冬菊.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5]吴松. 教育与文化.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
[16]刘大海.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价值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5(1).
[17]尹少淳.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科书编写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對“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在翔实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基础上进行新疆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历来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能动力量,如何在翔实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基础上进行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完善“四个认同”教育,的确是摆在新疆高校艺术教育领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目前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开展问卷调查
在全疆范围内挑选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有关推进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完善“四个认同”教育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学生、教师都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问卷调查在个别学校进行有关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推进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实际操作的试验课程讲授。
(二)开展教材编写和对原有教材的补充工作
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所用教材大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全国通用教材,内容主要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缺乏有针对性地关于祖国内地对新疆艺术全方位影响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新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汇同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从“四个认同”的高度对新疆地区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所用教材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的认可下,新疆当地进行教材的改革及编写工作,由国家相关部门审定,教师进行讲授。相信此教材的使用一定会大大增强新疆高校青年学生对祖国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丰富教学改革手段、以翔实的现存及考古影像资源完善教学
在运用改编教材的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调整教学方法。采取拍摄历史遗存短片,搜集和整理资料照片,通过播放短片、录像、光盘、图片展示、介绍等教学形式向学生讲授新疆与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灌输“四个认同”理念,强化对祖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同。
(四)组织学生以考察的方式进行课堂外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外教学是补充。对于视觉教学来说,课外教学的直观性更有说服力。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中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遗存景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及文化讲坛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大量的历史文物、美术文献资料等视觉资源影响下,主动学习,主动认识、明辨是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经常举办此类展览、邀请名家开展讲座等艺术话动,為学生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肩负着教育的使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什么人的重担,高校的教育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文化. 研究兵团党校学报,2009(2).
[2]周鸿铎. 文化传播学通论[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
[3]王东平. 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1994(1).
[4]吴景山.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J]. 兰州: 西北民族研究, 1991(1) .
[5]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J]. 北京: 文物, 1981(1) .
[6]王治来. 中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J]. 乌鲁木齐: 西域研究, 1997 (4).
[7]齐清顺. 清朝统治新疆时期反侵略、反分裂、反动乱斗争的历史启示. 泛伊斯兰主义、突厥主义研究.
[8]吴元迈.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
[9]陈醉. 面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美术. 美术观察,2003(10).
[10]王万盈. 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1998,36(4).
[11]雷永生. 关于民族意识的心理学思考.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3).
[12]钟启泉,张华主.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常存文.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19).
[14]张冬菊.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5]吴松. 教育与文化.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
[16]刘大海.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价值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5(1).
[17]尹少淳.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科书编写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