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误区及解决策略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对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作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吃惊地发现,不怕写作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6%,特别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到10%。可见,怕写作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不写作文是许多学生心中的渴望。
  偶然间听到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学校一位特别怕写作文的四年级男生,给同班的一位女生写了封短信表达自己对她的好感。从作文评价的角度来看,这封信除了格式有点错误外,语言流畅,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明确。撇开这个男生写这样的信是否妥当的问题,就信的内容的表达来看,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怕写作文的学生,会在没有老师的要求下主动表达呢?老师教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的眼里,作文是什么?是一份作业,还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训练?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背离学生自主发展理念的问题:学生的习作任务观和教师的习作教学应试观,都背离了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本意。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老师》为例,按照以往的教学惯例,我会在教完单元内容后指导学生写作,适当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提供一两篇范文让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准备写的是哪位老师,他或她的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最后让学生动笔写。这样的指导方法虽然能慢慢地将学生带入写作的情境,但你会发现学生笔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常常会使学生丧失原创的勇气和表达的激情。
  正因为以前有过这样的教训,为了避免学生习作任务观和教师习作教学应试观的出现,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策略调整。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写作方法就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阅读过程是感受写作方法的最佳途径,因而,在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以拟题指导为例,我针对《我的老师》这一习作单元有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以及习作《我的班主任》为范例的情况,让学生留意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思考它们在拟题方面的精妙之处,采取读前掩卷分析题目、推测内容情感,读后再联系内容揣摩拟题之精妙的方法。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拟题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就从中学会和积累了各种拟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在揣摩文章首尾、品味课文语言、推敲文章构思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领会到名家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给学生写作的理由,还学生写作激情
  那位给女生写信的男生之所以会这样写,首先应该是出自他表达的动机。在有表达动机的同时,他已在思考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也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在教学习作《我的老师》时,我以教师节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节前夕,正好刚学完《师恩难忘》这一课,我问学生最想念哪一位老师,想怎样表达对那位老师的祝福。学生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发短信,也有的说送鲜花。学生们兴致很高,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一朵鲜花送给那位老师。”学生们都很纳闷。我说:“你们谁能给我两个理由,证明那个老师确实令人难忘,你们谁就可以得到一朵鲜花。”学生们一听这话很兴奋。于是,我请了几位学生上讲台说一说。学生们都争着上讲台说,我故意看了看钟说:“哎呀,时间来不及了,老师来不及一个个听了。这样吧,你们把那位老师值得你们怀念的事情写下来,尽量具体一些,谁打动了我,就可以换一朵花送给那位老师。”9月10日前,全班48位学生一个不落地上交了修改并誊写好的作文,学生们举的事例都很感人。我并不提倡老师出钱给学生买东西来激励学生,但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事例表达我的观点: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理由,你会发现他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为文章寻找读者,赋予学生写作的快乐
  文学心理学理论认为:一部没有读者的作品,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一部没有生命的作品。学生的习作是作品,他需要读者,也渴求与读者对话。但事实上,学生的习作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位读者——老师。写作本该是作者与读者的分享和互动,没有读者的自言自语是不能激发起作者的言说欲的,就像说话没有人听,没有人回应,必然说不下去一样。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习作作品都在老师之外拥有一个甚至更多的读者呢?如何让学生和自己的读者互动?我的做法是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对话场”:通过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小作者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给父母读作文的形式,让家长也成为学生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学校校报、校外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此外,我还准备了一本漂流作文本,鼓励学生既做小读者又做小编辑,在这些作品上圈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写上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怀揣着作文被阅读的期待,在阅读中体验着打开同学心灵之窗的快乐,写作文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分享、一种愉悦的体验。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非常明确,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失。本文拟从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出发,借案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一、目的性和发展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早
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我们把这样的愉悦课堂称作微笑课堂。我们所讲的微笑教学,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手段。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才会微笑;学生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因此,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很好地拓展教材呢?    一、在课始时拓展作好铺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始时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很多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着力点要么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或是对思想内容的提高,大多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习惯于“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许多教师常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和分析字、词、句与课文重难点上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读者接触文本、感知对话,继而情绪唤醒、内化共生,最终达到情感共鸣、张显表达的个人学习、体验、提升的过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是去深掘细究、入木三分?是方法先行、授之以渔,还是奋笔疾书,题海先行?可以说,每一个老师都因急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煞费苦心地尝试各种方法。  然而静观其变,我们不难发现,方法够了,资料够了,训练够了,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故事、童话、寓言、小说节选等,体现了作者精心构思、大胆创作的过程,本身蕴含了创造性因素,今天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学生个体经验、情感的再次提炼,它是有创造性的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一、标新立异,训练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作文“无米下锅”而绞尽脑汁,为了完成习作任务,有些学生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走进童心世界,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挖掘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事件,带领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困境。  一、亲近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