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对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作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吃惊地发现,不怕写作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6%,特别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到10%。可见,怕写作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不写作文是许多学生心中的渴望。
偶然间听到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学校一位特别怕写作文的四年级男生,给同班的一位女生写了封短信表达自己对她的好感。从作文评价的角度来看,这封信除了格式有点错误外,语言流畅,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明确。撇开这个男生写这样的信是否妥当的问题,就信的内容的表达来看,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怕写作文的学生,会在没有老师的要求下主动表达呢?老师教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的眼里,作文是什么?是一份作业,还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训练?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背离学生自主发展理念的问题:学生的习作任务观和教师的习作教学应试观,都背离了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本意。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老师》为例,按照以往的教学惯例,我会在教完单元内容后指导学生写作,适当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提供一两篇范文让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准备写的是哪位老师,他或她的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最后让学生动笔写。这样的指导方法虽然能慢慢地将学生带入写作的情境,但你会发现学生笔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常常会使学生丧失原创的勇气和表达的激情。
正因为以前有过这样的教训,为了避免学生习作任务观和教师习作教学应试观的出现,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策略调整。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写作方法就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阅读过程是感受写作方法的最佳途径,因而,在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以拟题指导为例,我针对《我的老师》这一习作单元有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以及习作《我的班主任》为范例的情况,让学生留意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思考它们在拟题方面的精妙之处,采取读前掩卷分析题目、推测内容情感,读后再联系内容揣摩拟题之精妙的方法。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拟题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就从中学会和积累了各种拟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在揣摩文章首尾、品味课文语言、推敲文章构思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领会到名家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给学生写作的理由,还学生写作激情
那位给女生写信的男生之所以会这样写,首先应该是出自他表达的动机。在有表达动机的同时,他已在思考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也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在教学习作《我的老师》时,我以教师节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节前夕,正好刚学完《师恩难忘》这一课,我问学生最想念哪一位老师,想怎样表达对那位老师的祝福。学生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发短信,也有的说送鲜花。学生们兴致很高,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一朵鲜花送给那位老师。”学生们都很纳闷。我说:“你们谁能给我两个理由,证明那个老师确实令人难忘,你们谁就可以得到一朵鲜花。”学生们一听这话很兴奋。于是,我请了几位学生上讲台说一说。学生们都争着上讲台说,我故意看了看钟说:“哎呀,时间来不及了,老师来不及一个个听了。这样吧,你们把那位老师值得你们怀念的事情写下来,尽量具体一些,谁打动了我,就可以换一朵花送给那位老师。”9月10日前,全班48位学生一个不落地上交了修改并誊写好的作文,学生们举的事例都很感人。我并不提倡老师出钱给学生买东西来激励学生,但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事例表达我的观点: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理由,你会发现他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为文章寻找读者,赋予学生写作的快乐
文学心理学理论认为:一部没有读者的作品,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一部没有生命的作品。学生的习作是作品,他需要读者,也渴求与读者对话。但事实上,学生的习作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位读者——老师。写作本该是作者与读者的分享和互动,没有读者的自言自语是不能激发起作者的言说欲的,就像说话没有人听,没有人回应,必然说不下去一样。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习作作品都在老师之外拥有一个甚至更多的读者呢?如何让学生和自己的读者互动?我的做法是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对话场”:通过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小作者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给父母读作文的形式,让家长也成为学生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学校校报、校外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此外,我还准备了一本漂流作文本,鼓励学生既做小读者又做小编辑,在这些作品上圈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写上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怀揣着作文被阅读的期待,在阅读中体验着打开同学心灵之窗的快乐,写作文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分享、一种愉悦的体验。
(责编 莫彩凤)
偶然间听到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学校一位特别怕写作文的四年级男生,给同班的一位女生写了封短信表达自己对她的好感。从作文评价的角度来看,这封信除了格式有点错误外,语言流畅,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明确。撇开这个男生写这样的信是否妥当的问题,就信的内容的表达来看,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怕写作文的学生,会在没有老师的要求下主动表达呢?老师教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的眼里,作文是什么?是一份作业,还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训练?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背离学生自主发展理念的问题:学生的习作任务观和教师的习作教学应试观,都背离了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本意。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老师》为例,按照以往的教学惯例,我会在教完单元内容后指导学生写作,适当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提供一两篇范文让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准备写的是哪位老师,他或她的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最后让学生动笔写。这样的指导方法虽然能慢慢地将学生带入写作的情境,但你会发现学生笔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常常会使学生丧失原创的勇气和表达的激情。
正因为以前有过这样的教训,为了避免学生习作任务观和教师习作教学应试观的出现,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策略调整。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写作方法就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阅读过程是感受写作方法的最佳途径,因而,在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以拟题指导为例,我针对《我的老师》这一习作单元有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以及习作《我的班主任》为范例的情况,让学生留意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思考它们在拟题方面的精妙之处,采取读前掩卷分析题目、推测内容情感,读后再联系内容揣摩拟题之精妙的方法。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拟题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就从中学会和积累了各种拟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在揣摩文章首尾、品味课文语言、推敲文章构思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领会到名家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给学生写作的理由,还学生写作激情
那位给女生写信的男生之所以会这样写,首先应该是出自他表达的动机。在有表达动机的同时,他已在思考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也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在教学习作《我的老师》时,我以教师节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节前夕,正好刚学完《师恩难忘》这一课,我问学生最想念哪一位老师,想怎样表达对那位老师的祝福。学生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发短信,也有的说送鲜花。学生们兴致很高,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一朵鲜花送给那位老师。”学生们都很纳闷。我说:“你们谁能给我两个理由,证明那个老师确实令人难忘,你们谁就可以得到一朵鲜花。”学生们一听这话很兴奋。于是,我请了几位学生上讲台说一说。学生们都争着上讲台说,我故意看了看钟说:“哎呀,时间来不及了,老师来不及一个个听了。这样吧,你们把那位老师值得你们怀念的事情写下来,尽量具体一些,谁打动了我,就可以换一朵花送给那位老师。”9月10日前,全班48位学生一个不落地上交了修改并誊写好的作文,学生们举的事例都很感人。我并不提倡老师出钱给学生买东西来激励学生,但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事例表达我的观点: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理由,你会发现他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为文章寻找读者,赋予学生写作的快乐
文学心理学理论认为:一部没有读者的作品,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一部没有生命的作品。学生的习作是作品,他需要读者,也渴求与读者对话。但事实上,学生的习作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位读者——老师。写作本该是作者与读者的分享和互动,没有读者的自言自语是不能激发起作者的言说欲的,就像说话没有人听,没有人回应,必然说不下去一样。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习作作品都在老师之外拥有一个甚至更多的读者呢?如何让学生和自己的读者互动?我的做法是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对话场”:通过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小作者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给父母读作文的形式,让家长也成为学生习作作品的读者;通过学校校报、校外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此外,我还准备了一本漂流作文本,鼓励学生既做小读者又做小编辑,在这些作品上圈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写上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怀揣着作文被阅读的期待,在阅读中体验着打开同学心灵之窗的快乐,写作文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分享、一种愉悦的体验。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