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我们把这样的愉悦课堂称作微笑课堂。我们所讲的微笑教学,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手段。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才会微笑;学生只有在灿烂的微笑中,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笑得自在
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常常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等来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然而,在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构建中,我们更强调语文学习心理软环境—— “微笑课堂”的创设。
“微笑课堂”坚决摒弃沉闷乏味的呆滞课堂,让风趣幽默走进课堂,把微笑洒进课堂,用爱心融入课堂,让民主平等在课堂彰显。因此“带上笑容、带着激情与学生情感交融、心灵相约”成了愉悦课堂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善设情境,努力营造“平等、宽容、民主”的课堂文化。
我在指导阅读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时,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过节时的欢乐心情来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就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喜庆而又热闹的节日是每一位学生所向往和期盼的, “微笑”绽放在学生脸上,欢乐涤荡着学生的心。教师要笑容可掬地走进课堂,营造学生能笑的氛围,唤醒学生笑的本能,让学生笑得真心,笑得自在。
二、巧对尴尬,让学生笑得自信
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意味着儿童还没有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错误、有缺点是正常的;也正因为如此,儿童存在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须谨慎,亟须智慧,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
有一次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们都在有声有色地读着课文,××同学也读得特别响亮,那双小眼睛还不时地瞅瞅老师,好像在说:“老师,我也会读了!”看着她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微笑着请她站起来读书,她高兴地站起来,大声读:“……灰京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瑰林……”“哈哈……”教室里一片哗然,××脸涨得通红,读不下去了。我忙走到她身边,摸着她的头说:“同学们,××同学今天读得怎么样?”“她把灰椋鸟读成灰京鸟,把刺槐林读成刺瑰林啦!”“声音比以前响亮多了。”“不像以前那样结结巴巴了!”…… “是呀,虽然××同学刚才读错了两个词,但她今天声音响亮,也读得比较流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的脸涨得更红了,但声音却越来越高。虽然她读得还不怎么流利,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但对语感极差,胆子又小的她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读完之后,学生们再次把真诚的掌声送给她。当我挥手示意请她坐下时,她坐得特别端正。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个学生错误的或者是富有创意的发言,而引起哄堂大笑,从而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尴尬。这时教师更要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语,用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激励的话语、真心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生互相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笑得从容,笑得自信。
三、分享生成,让学生笑得自豪
纵观传统课堂,课堂往往成为演绎教案的平台,看上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却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新教育实验中的微笑课堂积极倡导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让教学有底气,课堂有生气,让所用的学生分享成功的欢笑。
前不久,在一次检查晨诵课时,听到一年级教师在教学生念儿歌:“小蝴蝶,穿花衣,青草地上做游戏。飞到西,鸡吃你;飞到东,猫抓你。飞到我的手心里,说说话,放了你。”三五遍下来,大家都会读了。教师想应该让学生们熟背了。于是对学生们说:“喜欢这首儿歌吗?那就背一背吧!看谁背得快!”当大家兴趣盎然准备背诵时,突然有位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这首儿歌,蝴蝶好好地在做游戏,猫和鸡为什么要去欺负它?我想应该改一下。”小男孩的一番话让整个教室顿时静了下来,一个个瞪大了惊讶的眼睛,那位教师也愣住。她面对的是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她遭遇的是始料不及的问题,但她捕捉到了语文课堂上绽放思维火花的生成点,马上转变策略,微笑着对那个小男孩说:“聪明的小朋友,说说看,该怎么改?”在教师的鼓励下,那位小男孩红着脸说:“小蝴蝶,穿花衣,青草地上做游戏。飞到西,鸡亲你;飞到东,猫疼你。飞到我的手心里,说说话,放了你。”教师称赞他改得好,鼓起掌来。又有一位小朋友举手说:“我看最后两句也不好,‘说说话,放了你’是把小蝴蝶捉起来,强迫它说话,太霸道了。可以改成‘说说悄悄话,我最喜欢你!’”“改得好!你真棒!”教师赞叹不绝的话刚落,讲台下面已经小手如林了。在教师的表扬激励下,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创意修改。
生命不可能被预设,智慧也不会被预约。让“微笑”引领小学语文课堂,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撷取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责编钟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笑得自在
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常常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等来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然而,在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构建中,我们更强调语文学习心理软环境—— “微笑课堂”的创设。
“微笑课堂”坚决摒弃沉闷乏味的呆滞课堂,让风趣幽默走进课堂,把微笑洒进课堂,用爱心融入课堂,让民主平等在课堂彰显。因此“带上笑容、带着激情与学生情感交融、心灵相约”成了愉悦课堂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善设情境,努力营造“平等、宽容、民主”的课堂文化。
我在指导阅读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时,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过节时的欢乐心情来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就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喜庆而又热闹的节日是每一位学生所向往和期盼的, “微笑”绽放在学生脸上,欢乐涤荡着学生的心。教师要笑容可掬地走进课堂,营造学生能笑的氛围,唤醒学生笑的本能,让学生笑得真心,笑得自在。
二、巧对尴尬,让学生笑得自信
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意味着儿童还没有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错误、有缺点是正常的;也正因为如此,儿童存在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须谨慎,亟须智慧,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
有一次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们都在有声有色地读着课文,××同学也读得特别响亮,那双小眼睛还不时地瞅瞅老师,好像在说:“老师,我也会读了!”看着她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微笑着请她站起来读书,她高兴地站起来,大声读:“……灰京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瑰林……”“哈哈……”教室里一片哗然,××脸涨得通红,读不下去了。我忙走到她身边,摸着她的头说:“同学们,××同学今天读得怎么样?”“她把灰椋鸟读成灰京鸟,把刺槐林读成刺瑰林啦!”“声音比以前响亮多了。”“不像以前那样结结巴巴了!”…… “是呀,虽然××同学刚才读错了两个词,但她今天声音响亮,也读得比较流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的脸涨得更红了,但声音却越来越高。虽然她读得还不怎么流利,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但对语感极差,胆子又小的她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读完之后,学生们再次把真诚的掌声送给她。当我挥手示意请她坐下时,她坐得特别端正。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个学生错误的或者是富有创意的发言,而引起哄堂大笑,从而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尴尬。这时教师更要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语,用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激励的话语、真心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生互相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笑得从容,笑得自信。
三、分享生成,让学生笑得自豪
纵观传统课堂,课堂往往成为演绎教案的平台,看上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却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新教育实验中的微笑课堂积极倡导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让教学有底气,课堂有生气,让所用的学生分享成功的欢笑。
前不久,在一次检查晨诵课时,听到一年级教师在教学生念儿歌:“小蝴蝶,穿花衣,青草地上做游戏。飞到西,鸡吃你;飞到东,猫抓你。飞到我的手心里,说说话,放了你。”三五遍下来,大家都会读了。教师想应该让学生们熟背了。于是对学生们说:“喜欢这首儿歌吗?那就背一背吧!看谁背得快!”当大家兴趣盎然准备背诵时,突然有位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这首儿歌,蝴蝶好好地在做游戏,猫和鸡为什么要去欺负它?我想应该改一下。”小男孩的一番话让整个教室顿时静了下来,一个个瞪大了惊讶的眼睛,那位教师也愣住。她面对的是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她遭遇的是始料不及的问题,但她捕捉到了语文课堂上绽放思维火花的生成点,马上转变策略,微笑着对那个小男孩说:“聪明的小朋友,说说看,该怎么改?”在教师的鼓励下,那位小男孩红着脸说:“小蝴蝶,穿花衣,青草地上做游戏。飞到西,鸡亲你;飞到东,猫疼你。飞到我的手心里,说说话,放了你。”教师称赞他改得好,鼓起掌来。又有一位小朋友举手说:“我看最后两句也不好,‘说说话,放了你’是把小蝴蝶捉起来,强迫它说话,太霸道了。可以改成‘说说悄悄话,我最喜欢你!’”“改得好!你真棒!”教师赞叹不绝的话刚落,讲台下面已经小手如林了。在教师的表扬激励下,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创意修改。
生命不可能被预设,智慧也不会被预约。让“微笑”引领小学语文课堂,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撷取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