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VS物质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据广东某中心小学校长透露,该校每年将拿出50万元,作为小学生的“奖学金”。诚然,所有老师都知道,激励可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类,那些具体的语言激励、竞争激励、发送喜报、目标和提升激励等等都可以在相应区域内找到其位置。
  用怎样的手段激励学生且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本期编录了一组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文章,从中你可以看到成功的体验,亦可以读到理性的思考。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你能够整体感悟,更期待“他山之石”对您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和支持。
  
  上篇:成果展示台
  
  我给学生派“利是”
  丁声扬
  
  现在的学生有个怪现象:幼儿园时,小朋友是哭着闹着想表现自己;小学时,大家也是争着发言,争着表现自己,就算不懂不明白,先举了手再说;初、高中时,大家就懒得举手了,没了举手的勇气,也没了举手的欲望,害怕老师找自己的麻烦;至于到了大学,对举手发言什么的,大家简直就觉得有点不屑了。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怎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来激励学生举手发言,怎么来奖励学生,似乎还是一片茫然。不过,下面这节课的派“利是”活动,也许对大家会有一定的启发。
  这是新年的第一节语文课,也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因为书本尚未到位,看来第一节正课是上不成了。不过,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新学期第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并不打算急于上正课。我决定好好利用这节课,与学生交流一下,为以后上课打好基础。
  我还没走进教室,就听到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的哄笑声,还有各式各样的尖叫声。如果放在年轻时,我肯定会生气,并会好好地骂学生一顿。但现在我不会了,因为我知道:学生尚未从新年的快乐中走出来。同学相见肯定也有一番话要说。当然我事后才知道,他们也在议论我这个新的语文老师。
  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上课。一阵问好后,我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没等我说完,一位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新年好!恭喜发财,利是拿来!第一次见面,你可要派利是哟!”教室里顿时一片欢呼声、响应声。我示意他坐下,笑着说:“好啊!今天我们就来派派利是怎么样?”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六十个红包,放在讲台上。大家一见红包,都急着说:“老师,快发呀!”大家对红包感兴趣,是再正常不过了。广东就有这样的风俗:年十五前,小孩子,甚至于没结婚的年轻人,只要嘴甜一点,多说几句“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总能收获到不少红包的。这种情形,我当然见得多了。不过,学生这么多,我不可能每个人都给。而学生呢?其实也是说着玩的。但是,今天我决定给学生派回“利是”。
  我举起一个红包,笑着说:“大家别急,人人都有,等下课时再发。现在我们先来搞个自派‘利是’活动,怎么样?”有同学问:“怎么派呀?”我告诉大家:“新学年,就会有新的愿望;新学期,就要有新的打算;新课堂,就要有新的面貌。等下大家准备五分钟,每个人都说说给自己的‘利是’话,最好要结合实际,有个性,不要千篇一律。”这里略举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争取当个班干部,为班上做点事情;我希望这个学期考好一点,不要再补考了;我希望老师能多跟我们说说笑话,不要太严肃了;我希望爸爸身体能好起来,能继续供我上学,完成我的高中学业;我希望幸运之神眷恋我,多份运气,少一份晦气,能实现所有的梦想和愿望……其中,陈丽的发言,更是博得了满堂彩。她说:“希望今年长高一点,超过吕芳;长靓一点,靓过李梅;学习进步一点,超过刘虹;心情还要好一点,快乐一点,老师的“利是”更要给多一点。”我也被逗乐了。
  快下课了,轮到我发“利是”了,我先问大家有没有乱坐座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开始派发了。大家想知道红包里面是什么吗?还是让学生自己来拆吧。我们来看看刘芳同学的。只见里面有一张小纸条,是这样写的:新春快乐!你是刘芳同学,我记住了;我是丁声扬老师,请记得。新学期,就让我们从记住名字开始吧!
  后来,有学生问我:“老师,你骗人!‘利是’封里根本就没钱!”我笑着说:“谁说没钱呢?开学第一节课,我就记住了你的名字,这值多少钱?开学第一节课,大家收到了自己最好的‘利是’话,这不是钱吗?大家上课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回答问题,而且上课认真,这不是你最好的本钱吗?”在玩笑之中,学生并没有把有没有钱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而是被我这特殊的礼物折服了。事实证明:对于这课堂的别样“利是”,红包里没有包钱之类的东西,学生开始会有些失望,但这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还是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语文课。看来,给学生什么样的奖励,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法,想想办法还是有的。
  
  我的十大激励举措
  朱海燕
  
  一、公开宣扬
  学生学业有进步、品德有长进、思想有进步,我就在班级利用班会课、晨会课、我所教的学科语文课等各种场合大力宣扬,放大他们的形象,鼓励他们,也影响他人。
  
  二、私下谈心
  “上次单元考试考得不错,虽然在班级位于中游,但对于你已经是飞跃式进步了!以后还要有这样的撑杆跳!”“这一周表现不错,下一周老师还要看你的表现!”“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观察,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要继续努力!”……办公室里对学生推心置腹式的鼓励,让学生体验到的是真切和信任,孩子学习动力会在激励中得到飞扬。
  
  三、网上发帖
  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同盟”,本班学生可以在上面发文章、谈感想、互相交流看法,对于近期表现较好的同学我不吝美辞,大力予以表扬;有学生来询问近期情况,我也顺水做人情,不忘美言几句。考虑到网络公开化的特点,我一般不发批评帖。用语跟流行的网络言语风格一样,自由、夸张、幽默。学生看到了我的网上发帖认识到了我的另一面,使我在他们心目中显得更有亲和力。
  
  四、红榜公布
  哪位同学考试得第一啦,哪一位拾金不昧啦,哪一位发表文章啦……我便将他们的名字填入电脑里已经预制好的红榜版式中,然后加以打印,随即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让师生一同知晓。
  
  五、发送喜报
  许多老师在难以教育学生时,常常想到汇报其家长,想通过孩子衣食父母的力量来达到教育目的。其实跟家长沟通,不仅要报忧更要报喜。把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及时告诉其家长,不仅令家长开心,也让孩子乐开怀。喜报的制作与奖状的制作类似,不过面积要比奖状要小得多,但一定不能少了学校的公章。发送喜报虽不是学校行为,但也是学校支持的有效教育方式。红色公章是一种见证,它表明学生的进步真实有效,红色公章也代表着一种力量,它像一团火焰一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六、授予称号
  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每学期末,我都会组织各科老师商讨班级送交学校表彰的学生名单。谁该授 予什么称号,获得什么奖项,我们都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将他们对号入座。什么“三好学生”“优秀生”“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等。如果对照学校标准,班上有些学生因差之毫厘遗憾落选,我们就以班级名义授予他们这些称号,我常对这些学生说:你们的努力与进步虽然校长不知道,但所有任课老师知道、我这个班主任知道、全体同学都知道……
  
  七、享受“优待”
  有的老师见学生考试成绩好或者思想表现好时,就“提拔”他们做小干部,安排他们坐好的位置,甚至偏袒他们的错误,纵容他们的放肆……他们想靠这些方法“笼络”学生,并以此来激励孩子。但这种做法极不民主而且也极不科学。几年前,对此的批判曾经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实对学习和表现好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享受老师的厚爱与优待,但这必须以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比如,可以容许先把书本知识背下来的学生上操场去玩;可以对考试卷面整洁的学生予以加分;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些难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让表现好的同学享受“优待”不仅是一种激励方式,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
  
  八、跟踪记录
  表扬作为一种激励评价方式,应当贯串学生学习的始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班级的宣传委员将同学的每一次受表扬情况都予以及时记载,周末、月末和学期期末分别予以公布。一次受表扬或受表彰会在班级反复提起多次,而每一次提起都是对学生以往优异表现的肯定,在多次强化中,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自律意识也明显提高。
  
  九、小恩小惠
  激励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得口彩、扬名气,更要让学生得实惠。即通常所说的,不仅要对学生精神鼓励,也要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如一颗红“☆”啦,一支钢笔啦,一本加盖“奖”字的笔记本啦,一本书啦,一个玩具陀螺等学习用品和玩具之类的东西。它们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作为意外的馈赠,还是令孩子唏嘘不已,毕竟荣誉无价,这里面蕴含着它们的努力付出,这是再多的金钱也难以买到的。
  
  十、重金巨奖
  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时,我都会向家长募集班费作为奖学金。本着自愿和少量的原则(每位家庭20元左右),这样就有了一千多元奖学金,我让班长存入银行,设立密码,由他保管。期中或期末考试各科考试总分列全校前五名的同学每人奖励150元,虽说学习不是为了拿奖学金,但重奖之下,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那两年每年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班总有3个人名列年级400多人前5名,至今仍记得为他们发红包时,他们喜笑颜开的激动神情。因为在我们这里,150元相当于他们两个月的零花钱呢!可惜后来因为担心涉嫌教育乱收费,就一度停了下来。
  听说广东出巨资重奖优秀学生,我举双手赞成,都说“名师出高徒”,我看而今是“高徒捧名师”,学生为我们的学校争了光,为我们老师赢得了荣誉,使得学校生源红火,教师奖金多多,为什么不能让劳苦功高的学生也分一杯羹呢?
  
  我的视听奖励法
  鲁丽香
  
  工作了近十个春秋,我也曾多次对学生进行过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但是,往往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到自己有些捉襟见肘、丝毫没有招架之力了。因为我不是班主任,没有自己的班级活动经费;我不是大款可以一掷千金,我只是一名收入不多的普通“农村”教师。“穷”则思变,我该怎样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最恰当的奖励呢?于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暴露出来的一些语言贫乏、思维狭隘等弱点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发明”了自己独特的奖励法——视听奖励法。
  这种奖励法包括两种形式——视觉欣赏法和听觉享受法:
  视觉欣赏法是我针对学生学习时间紧张,阅读面相对狭窄的现状实施的,利用这种奖励来有效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做法是将自己搜集整理到的一些短小精悍的美文打印或复印下来,每人每次只奖励一篇(文章不相同),并在上面用漂亮的字体写明奖励的原因。说实话,这种只奖励一篇美文的方法主要是从我的经济承受能力方面来考虑的,因为一篇文章的成本只有1—2角钱,这样,我才可以把这种奖励长时间进行下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的效果却是极佳的。我的学生都是农村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那些昂贵的正版书,盗版书错误又太多,他们的阅读量有限,只能在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上欣赏到几篇好的文章。于是,我就在各种报刊杂志和自己的电脑上随时搜集一些好文章奖励给他们,这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情绪,被奖励的学生因为获奖而用心阅读,没有奖励的学生会因为羡慕也借过来投入地享受。发展到后来,那些受到奖励的学生竟自发地将自己获得的美文集中起来资源共享,在班里开辟了一块“美文欣赏园地”,既“炫耀”了自己更惠及了同学。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增加奖励的范围,我班的“美文欣赏园地”随之有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也就常读常新了。有些学生甚至还将自己搜集到的一些美文复印出来与大家共享。
  听觉享受法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闭塞(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是住校生),生活中几乎没有流行音乐(除了有限的音乐课)。我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将一些流行音乐、经典名曲、难忘老歌、诗歌朗诵等分类下载到自己的MP3上(并时时更新),在学生获得了成功之后,可以随意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诗歌。所谓的成功学生,可能是一节课中朗读最好的、听课认真的、思维活跃的、学习进步的、周记真实的、作文优异的等等,涉及面很广。在饭空休息的间隙我就让这个学生静静地独自享受5~8分钟,看到他沉醉在音乐的世界里,其他学生就会因为嫉妒他的幸福而努力表现。感受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我狡猾地笑了。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同身受,他们的作文语言也有了诗化的美感,有的学生甚至灵活运用现成的歌词来点缀自己的文章,增色了文章的“美貌”。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奖励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要视具体情况来定。学生喜欢什么,我就满足他什么,学生在选择奖励时有了自己的自由,他就会在获得奖励的时候全身心地享受,就不会对这种奖励变得麻木和淡漠。
  一段时间后,我就利用自己的阅读课或者作文课与学生一起在学校的“电子白板教室”内再次欣赏这些美文、享受这些歌曲,我将音乐设为阅读时的背景音乐,尤其是《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致爱丽斯》等古今中外的名曲。这样,学生在音乐的缓缓流淌和心灵的徐徐舒缓中静静地品读着我投放在“白板上”的美文,那种惬意的享受是无法言喻的。
  我的这种奖励法与其他的奖励法相比见效可能要慢些,毕竟它是深入灵魂的奖励。这需要我们耐住寂寞,抛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静静地等待着学生达到一定“临界点”而后的心灵的瞬间升华。   
  让“机会”成为奖励
  梁 好
  
  笔者在教学中表扬的方式不是吹捧,也不是物质诱惑,而是奖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的机会。课堂上这种机会无处不在,可以是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可以是文字清秀的课堂板书;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教材配图;可以是观点独到的问题解答;可以是形象逼真的文艺表演。这些课堂活动的机会是让每位学生心动的,但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全班几十位学生,上课能够参与这些活动的不可能是全部。正是因为这些机会的难得,才有争取的价值,而用这些机会作为表扬奖励,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效果。
  学生们上课认真听讲,可以给他朗读的机会;课文读的好可以给他板书书写的机会;板书写的好可以给他帮助同学的机会……机会时时有,只要学生自己把握自己。这样一来,表扬不再是教师抛绣球的事后评价,而是学生主动争取的内在需求。针对学习的差异,我们给予的机会、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他们表现突出,我们就会给出不同的机会。难度较大的课堂活动交给那些优等生,难度稍小的课堂活动交给其他学生,学生们人人有参与,人人有表现,人人有表扬。他们在展示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中,心理得到了满足、个性得到了张扬、价值得到了体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些正是表扬的最佳效果。
  如此表扬学生,学生们怎能不喜欢呢?
  
  下篇:奖励过后的思考
  
  给学生加点什么“糖”
  阿 丁
  
  小孩子不肯吃药,怎么办?有些家长便想方设法引导、鼓励、诱惑,如在药里加点糖,或是许诺吃药后可以吃糖之类的奖励。当然这糖可不能乱加,至于加什么糖,怎么加,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说实话,学习并不是件轻松活。要想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一定的“糖”的激励。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目标,一定的自我需要。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小学初中时,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获得三好学生的奖励;高中时,更多的是希望考试成绩优秀,期望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大学时,更多的是希望考上研究生,期望多拿点奖学金,以后能找份好工作。至于现在还仍然努力学习,自然是又有不同的需要。这说明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要,要加不同的“糖”。而不同的对象,该加什么“糖”,更得区别待之了。
  今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在给学生加什么“糖”方面就做了些尝试。该校拟从今年起每年用50万元来奖励三好学生。这奖金基本上来源于社会、企业及热心人士的捐赠。据说奖项不少,而且最高奖励高达万元。此举引来了不少争议。校方表示并不一定以现金的形式来奖励学生,且对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如对一部分困难学生,就考虑用现金来帮助完成学业,而对优秀学生则采取体验式奖赏,如组织旅游畅游祖国山河,开拓视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到贫困地区助学,体验学习各种精神等。且不说这“糖”怎么加,加得好不好。单从学校能获得如此之多的奖学金,就多少让人欣慰,这说明教育还是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而且大家也开始意识到了对学生激励的作用。
  确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怎么来激励,应该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不少家长就用“钱”来诱惑孩子,明确告诉考了多少分,就可以拿多少“利是”钱,就可以买什么礼物。也不能说“钱”不是好“糖”,也不用一提到“钱”,似乎就会产生“拜金主义”之类的想法。其实,学生有些经济头脑,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学习不能单靠“钱”来解决问题,需要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相信不少班主任、教师,包括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的问题上,都采取过不同的激励方式,也有过不少矛盾和困惑。现在的学生怎么啦?学习环境好了,生活条件好了,对读书却不感兴趣了。学习不上进,考试只希望拿个60分即可;上课不愿回答问题,只求听完了事;下课不愿复习,不愿做练习,只求完成任务。如此之类,确实让大家着急,但学生不着急也没有用,毕竟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在此,有些人提供了下列想法,大家不妨也来选选。
  A.你再不好好学习,今后就会考不上好的学校,找不到好的工作,过不上好日子。(这是家长、教师的理想教育)
  B.你再不认真一点,下次我就抓你补考,让你留级。(这是拿补考来吓唬)
  C.你再不考好一点,今天就要留堂,给我罚抄练习。(这是严厉的惩罚)
  D.你再不好好读书,不考个好成绩,我就不让你读书了,不如跟着跑生意。(这是家长的威胁)
  E.谁积极回答问题,我给他加平时分,评他为优秀积极分子。(这是用分数来诱发)
  F.谁考得好,谁就可以评为三好学生,拿奖学金。(这是用奖赏来吸引)
  G.这次你若考了90分,我就奖你一件礼物。(这是拿礼物来作诱骗)
  H.这次你若考了第一,我就奖你100元。(这是用钱来诱饵)
  I.当年,你知道我们读书时有多苦吗?现在又有多少孩子没书读、没饭吃,(这是苦口婆心的忆苦思甜)
  J.某某都能考90分,为什么你就不能呢?(企图来个对比式)
  K.我们用竞赛的方法,看谁最快回答,看哪个小组最厉害。(这是用竞赛来激发)
  L.某某同学不错!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表扬式)
  H.看来大家沉默是金,金口难开啊!要不我们一起来开口怎么样?(随机应变)
  其实,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至于上述哪个是好“糖”,相信大家也多少试过,也不好一棍子打死。当然其中有的过于偏激,有的过于物质化,有的显得有点过时,有的方式不对等。教育学生,有时要奖励,有时要批评,有时要教育,有时要引导。给糖的方式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还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对学生的激励,不管是用什么“糖”,关键要看对象,要看效果。既要考虑“糖”的选择,又要考虑“糖”的份量,更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实际。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教育中,就要灵活处之。显然,这就要求家长、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什么是好糖?这实在不好定义。有时,糖过多过甜,也许比药还苦,甚至于产生副作用;而有时药用得恰当,说不定比糖还甜,而且还能治病。如果有一天,学生能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那么,他自己就是一块最好的“糖”。
  
  激励还应“精神”为上
  邓文圣
  
  以往只评三好生的小学,现在竟颁发高额的奖学金,广东某小学决定每年将拿出“50”万元作为小学三好生的奖学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正面激励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成为主流,大家竞相谋划出新出奇的“激励” 手段。从接触到的教育成功人士的交流中,从形形色色的公开观摩教学中,不难听到或看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各式各样的“激励教育”。有语言的,如“XXX真棒!”“XX,我们学习他!”;有行动的,“XX的回答太妙了,请小朋友伸出小手鼓励鼓励他”(随后是整齐划一的啪、啪、啪三声鼓掌);实物的那就更多了,书签、纸花、卡通玩具……,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不断地“刺激”,不断地“创新”,的确激发了孩子很多潜在的积极性,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不久笔者就发现,不知是社会的影响,还是孩子们的观念越来越务实,如果哪一天不来点“真刺激”,他们就似乎没有了那股热情,最廉价的口头表扬相对来说只对入道不深的低年级儿童效果才明显些。笔者很是疑惑,与同事探讨,同事给我讲了他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故事,说是一位老师借班上课,当她走进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准备上课时,孩子纷纷发问:老师,你有什么礼物吗?(原来,以前的有些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小礼物刺激他们。)当她尴尬地告诉孩子们她什么礼物也没带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失望地趴在桌子上,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的孩子甚至还撅着小嘴趴在那儿睡觉。
  虽然这些孩子的要求可能不是很高,少许的花费就能打发他们,但是学生的表现是在提醒我们,追求使用各种看得见的给予、新颖的玩法来刺激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是一种短视的、危险的举措,它的必然结果只能使孩子的某种欲望愈来愈强烈。
  “激励”教育手段应该思考追求的方向了。单以新奇的手段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在学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寻求刺激为第一位,干什么事首先想着从中寻求刺激,如果没有刺激他们就会考虑干还是不干那件事),也将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广东这所小学的手段表面看旨在激励的小学生发奖学金,但极有可能诱导学生滋生拜金主义。
  笔者并非危言耸听。不是吗?在一向以激励为先的美国,有报道说,学校在不得已之下,已经出现了一些特别“畸形”的激励手段。麦金利小学女校长朱莉·艾丽森为了让学生更加勤奋、踏实地学习,竟然发展到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想出了更加“新奇”的点子,2004年她吻了一头小猪,2005年吻了两只青蛙。艾丽森校长坦言,吻小猪、吻青蛙的感觉并不美妙,也不令人愉快。不知道“可怜”的朱莉校长今年将“吻”什么。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全国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其中“以见利忘义为耻”告诫我们少年儿童做人做事不要太过“利益”倾向。以此看来教育学生,我们教育的执行者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要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从培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内在愿望出发,激发孩子对知识渴求的内驱力,才是“激励”教育的根本和归宿。为此,笔者以为“激励”学生还得“返朴归真”崇尚“精神至上”。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精神是动机的原动力。为了合格的学生,为了学生的合格,激励还得“精神”至上。
  
  来点物质奖励又何妨
  张晓东
  
  精神鼓励只能偶尔为之。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部好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带着极高的兴致去观赏和品味;第二次,再看这部电影,觉得还不错,稍有兴致去看;到了第三次,就会产生视觉疲劳,根本感受不到电影中的美和感人之处了,看的时候,再也提不起兴致,心不在焉,望此思彼。老师对学生的精神鼓励也是如此,比如,一名同学参加竞赛取得了第一名,老师表扬他:“真是好样的,为班级争了光,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这一次,学生最激动、最高兴,教师的鼓励取得的效果也最好;第二次,教师再次给予精神奖励的时候,学生有一点高兴,鼓励也还有点效果;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如果还对学生进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鼓励的话,学生必定会产生鼓励疲劳,鼓励的效果自然可以想象。
  既如此,不如给学生来点物质奖励吧。一提起物质奖励,很多老师马上会认为:就是奖给学生钱呗。事实上也有很多老师这样做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且危险的做法,直接用金钱去刺激学生,用金钱的多少去鼓励学生,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奋斗和努力的意义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甚至导致拜金主义思想的产生。同时,学生将会为了获得更高的金钱奖励,而忽视过程去刻意追求结果,甚至出现投机取巧的不合理、不公平竞争。
  物质奖励的奖品的金钱额度不能太大;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奖励要正式不能太随便。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要两手抓
  史 峰
  
  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激励,我们对学生的激励要做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向结合,因为单纯的“精神奖励法”和“物质奖励法”都无法达到最完美的激励效果。
  有一个班级对各类标兵的奖励很是抠门:只发一张奖状了事。什么“进步标兵”“学雷锋标兵”“劳动标兵”“卫生标兵”一律是一张奖状,再无其他任何附加物。班主任也知道这种奖励太不“厚实”,奖状才8分钱一张,只得用“财政紧张”为解嘲的借口。对于这种很省钱的“精神奖励”,学生们是不是很看重呢?多数学生不把奖状当回事,有的学生把领来的奖状随手塞进了书包,回头就当了草纸,更有堪者把领来的奖状连书包也不让进,出了校门揉成一团就扔了。何止学生们不在乎,就是家长们也不接受,如果有的学生领回一张“劳动标兵”的奖状,家长们就会说:“你们老师发什么奖不好,还发这奖,劳动标兵,出力多,按劳取酬,给点报酬也比一张纸强呀……”
  班主任若只用“纯精神”在班里树榜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却不买帐,这不单单是对荣誉的玷污,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这样的奖励还不如不搞。班主任对学生的奖励如果完全脱离了物质层面,没有点“实惠”就会让荣誉变得没有“厚重感”,使得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又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们说“遵守纪律,可以挣钱”,还有学生说“认真打扫卫生,挣10块钱花花”,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报名勇跃多是冲着“运动员每人每天10元的奖励”来的,而不是为了班级争光添彩来的。
  学生们醉心于“创收”为哪般,为什么这个班级的“商业气息”这么浓呢?原来这一切都源于班级的激励政策。班级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物质刺激,开始对学生的物质奖励还发些名著、钢笔、辞典什么的,但时间久了班主任觉得“购物”很麻烦,干脆来个“实物抵款”,发起现金来。应该说这个班利用“小金库”,对奖励学生是舍得投资花钱的,但激励的过程中只注重进行“金钱利诱”,忽视了精神褒奖的作用,甚至取消了精神奖励,在这种政策的利诱下,学生们变得很“物质”了,他们把学习成绩看成了“受奖金额”,考全校第一可得“50元”,第二可得“40元”,“三好学生”可得“5元”的红包。学生的生活被“货币”化了,他们努力的方向一切为“钱”。放假了,学生们见面不是问:考得怎么样?而 是问:挣了多少银子?这种过于功利的结果与褒奖不当是有直接原因的,看来只进行物质奖励,不进行精神奖励会对学生的人生目标产生异化,是一种误导。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思考,我认为班主任奖励学生要两手抓,一要注重物质的激励作用,二要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像广东的这所学校能拿出50万元用于对学生的奖励,说明“物质”这一手是硬起来了,这是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创举,但同时要把“精神奖励”这一手也抓硬。如此,在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下,班级肯定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教育新气象。
  
  激励“疲软”现象探析
  韦中华
  
  所谓“激励”,是指向别人提供积极性,而积极性是促使一个人做事或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内心动力。人受到激励,就会行动起来,就能前进,就能发挥他的潜能。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为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激动不已,而到二年级时,“小红花”在学生心中开始凋谢,三年级开始采用作业本之类的学习用品来激励,到高年级后就采用更高级或花样翻新的奖品,甚至人民币等来吸引学生。在奖品不断增值、上档次的过程中,学生却对“激励”愈来愈冷漠,激励效应短暂无力,我们把这种教师“激”而学生不“励”,激励失灵的现象称为激励“疲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激励“疲软”现象呢?
  1.次数频繁。教师都重视激励的功能,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学生表现好就给予表扬激励,当学生受激励的次数达到饱和状态时,他的心灵就开始麻木,他对激励的感觉就变得迟钝,于是学生的行为就出现随意表现、从众表现、亲师表现等来搪塞教师给予的激励。因此,我认为,当学生心理不能承受或无视过于频繁的激励时,就会产生激励“疲软”现象。
  2.目标偏颇。我们常采用目标激励,但在制订目标时,有的目标偏低,学生举手之劳便垂手可得,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评价自己的知识、能力等,过高估计自己,骄傲自大;有的目标过高,令学生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认为,当目标失去激励意义时,就会产生激励“疲软”现象。
  3.评价简单。评价是为了激励,如果教师手中掌握着评价的权力,晕轮效应难免要产生,特别是有的教师爱用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用消极的言行影响、引导学生,学生的发展、变化得不到教师的认可,“灰色心理”使儿童失去儿童的光彩和活动,因此,我认为,学生受到不公平的评价时,就会产生激励“疲软”现象。
  4.内容片面。学生受激励的内容中往往以学习上的表现为主,而生活习惯、自主性、责任感、公共意识等都被忽略,被裁判为受激励以外的内容,学生身上具有个性的优势被否定。片面的激励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发现,暴露了学生的劣势,造成儿童身心不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当学生自身显现的优势得不到激励时,就会产生激励“疲软”现象。
  如何消除激励“疲软”现象,更好地发挥激励的功能呢?
  1.在自我暗示中获得激励。积极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优势,并引发其潜在动机产生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我并不比别人笨”“我会成功”等,乐观地接受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阶段、各个方面的挑战,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失落感转到成功的体验上,相信并感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进取,就会获得成功。
  2.在实现目标中获得激励。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标的确立应具有激励意义。首先,目标应分层次,循序渐进,但应保证让学生在实现首次目标中获得成功;其次,目标应富有挑战性,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可望可及但又不那么容易;再次,目标要因人而异,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
  3.在协同迁移中获得激励。建立6—9人的小组,在小组中各组员各赋其权,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参与活动,表现潜能,将个体的荣耻与小组群体的荣誉相联,各组员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让个体在群体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树立小组以“我”为荣,“我”以“小组”为荣的思想,实现小组内各成员优势互补,协同迁移,共同进步。个体就会对集体产生依附感、依托感、依恋感,这样受到的激励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产生深远持久的效果。
  
  激励还是动态的好
  张春荣
  
  我们学校的一位领导在调查学生对学校即将执行的奖励政策的意见时,曾出现过这样的对话。“如果每个月给予表现好的你30~50元的现金奖励,你会有什么想法?”领导很有信心地问。“是美元吗,如果是人民币的话,激不起什么波澜。”
  学生的话让我们改变了要对学生进行金钱刺激的初衷,学生的话也告诉我们,有很多时候,学生对物质刺激已经不“感冒”了,物质刺激对那些泡在蜜罐子里的学生,已经没多大的激励作用了,要激励学生,特别是长效激励学生走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该追求动态的激励。
  所谓动态激励就是注重过程的激励。学校组织的各种检查,就应把激励放在平时准备检查的过程中,而不应评价检查结果,可有效地杜绝弄虚作假和应付现象,又可以起到及时鼓励和督促的作用。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了或者得奖了,要及时通报,并将祝贺语张挂在教室显眼的地方,让全班的学生甚至到班内上课的老师和其余班级的同学都能看到,既渲染了气氛,鼓励了成功者,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鞭策。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动态激励,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身上背负着一家人的期望,被太多的人寄予了厚望,承载了太多的责任,最大的感觉就是压力大,最盼望的就是见到每次考试成绩那点“收成”,这样才算可以松口气了。平常学生们就像钟摆不敢停下来,每天被老师的作业、家长的作业摆布着,无始无终,他们有时比大人还累,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劳作过程,适时的激励和赞赏会使学生时刻感到成功的喜悦,解除些许劳累紧张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获得各界所期待的好成绩。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成长的过程不闻不问,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疲劳,对学习,对成长过程中本该欣赏的风景失去信心,没有了欣赏的欲望,也就敷衍了事,只将注意力放在考试上了。如果我们关注过程,有一个动态的积累,适时地评价,当学生出现点滴的进步时就适时地给予激励。哪怕是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衷心的称赞:“你回答的真巧妙!”“你的设计很独特!”“你的歌声让我们陶醉!”“你是我们班最努力的学生!”“你……”。
  动态激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时时得到老师的鼓励,享受到被肯定的喜悦,感受到探索和参与的乐趣,以便促使他们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智慧,对最终学习成果的丰收也就更多了一份保障。
  教学相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动态激励过程中还可以做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其他文献
《教学与管理》2017年1月刊发《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利与弊》一文,作者认为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弊大于利。纵观全文,作者的观点倾向于教师以小循环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而笔者以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有一次教学大循环的机会。  从培养孩子的教学体系角度来说,小学教师应该带大循环。一个一直带低年级学生而没有带过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是钻研教材,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今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一线教学实践领域,“问题解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联想思维作为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载体,在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用联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通过从
语用是立足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最近笔者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中发现,同样的言语实践点,由于对儿童言语思维规律的认识不同,所采用的语用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言语实践的目标达成度也就大相径庭。  一、 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  片断一:第2自然段“彩塑”。  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生:总分
“综合与实践”作为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她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在获得深刻数学理解的同时,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孕育良好的学科情怀。如何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本真境界?下面以《奇妙的图形密铺》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片断】  1. 实践探究。  师:通过操作验证知道有些图形可以密铺,有些图形不能密铺,你有没有考虑这与什么有关呢?  
“小学中的数学实验,是小学生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就实验方式来看,数学实验可以是可视性的实践操作、纸笔演算,也可以是完全通过表象进行的思想实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多为可视性的实验,从实验目的来看,可以是探索性的,也可以是验证性的。不管是何种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引发了许多关于“内容”与“形式”教学的争议与讨论。关于“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轻车熟路,而“形式”的教学是一条最难、最新的路。对此,王老师认为:“重‘内容’的路子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没有什么益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等别的课,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
文/玛吉·沙瑞 译/李俊涛    “有意义的教学”意味着什么?当我让在教学监督与课程发展协会的同事们描绘一堂有意义的课堂学习经历时,他们讲述了以下的故事:  我的政治学老师,杨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非常风趣,曾经在空军服过役。他总是能使课堂充满乐趣。除此之外,他在课堂上经常谈论时事,即那些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及整个世界的事情。有一次课上,我们观看了两部关于福利制度的短片。在其中的一部片子中,这个制
[摘要]数学体验是学生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力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体验性学习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明确指出要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拓展过程。随着高中数学教材的改版和重编,虽然总体上教学难度有所降低
【摘要】“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具备思辨能力,能掌握科学探索的实质,能真正获得独到见解,与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并获得共识,为今后持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有价值的人。思辨能力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尤其对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作者在大班教学中开展了孵化乌龟蛋的项目,巧用幼儿天生喜爱小动物的特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和表达,在思维的相互碰撞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教师只有准确地解读教材,才能更好地去教学。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人认为,缺少的不是教学艺术,而是教学内容。我们要努力把教材内容变成教学内容。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义、字外义”。一句话,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应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