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了,作文的构思立意怎么教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13920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的高三教学工作,不断地接新班、新学生,我一轮又一轮不断地重复着某些工作。就说这批学生吧,望着他们陌生的面孔,我看到了期待,也看到了疑惑,我知道新的挑战开始了。我很清楚,前两年的学习毕竟已经为他们打下了基础,对我来说高三的挑战不只是来自备课量和数量众多的测验、批改、讲评的挑战,更主要的是能否针对这届学生找出恰到好处、行之有效的指导办法的心力方面的挑战,是还要教什么、怎么教的挑战。面对这批学生,我的内心里还有一重担心,我所接的这个成绩不甚理想的班级,高中三年换了三位语文教师,这些学生会跟着我走好高中的最后一年吗?唉,难题呀!
  陌生也是好事情,那就让我们尽情展示自己,让我们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吧。
  那是第一次大作文写作课,题目醒目地打在了投影上——《说“苦”》。发下稿纸后,我又将打在投影上的写作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读了一遍,算是突出重点吧,别的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我期待着学生们能将自己的理解、认识很好地传达给我,我再将自己的讲评精彩地展示给他们。可是,看了收上来的作文后,真“苦”了我——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换了题目,更多的人是文体不明、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立意不鲜明。一篇中有多个观点,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苦大仇深”空喊口号。苦于没有材料,一个意思的话两样说。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
  怎么办?我从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搭起议论文的基本框架讲起,还是从构思立意的基本方法入手?似乎该教的和该改正的地方太多了。
  我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来到了班里。上课后,我用心地讲解着投影上的内容,可是没多久,我发现除了几位女生认真地听着、记着,其他人很不耐烦。听不进去,是我的问题,还是学生们的问题?我叫起了一位见我停下来便盯着我看的男生,他说:“老师,写作的基础知识我们都懂,您就讲点别的吧。有一个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开头用排比铺叙的方法能吸引眼球,您就讲讲这些能快点拿分的方法吧。”嘿,这小子,太功利了吧。你们的作文明显表现出来写作知识与自己的文章成了两张皮,写出来的文章怎么看也不能算是还说得过去的议论文,内容更是乱七八糟的,还说知识都懂、都会,懂了、会了怎么还写成那样子?再说了,你怎么知道我就只会讲写作的基础知识,我就不针对本次作文进行讲解分析了?这时,有些低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学生也抬起了头看着我、看着将我一军的学生。
  第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岂止是开头结尾形式上的问题,我不能让学生们都站起来一一表达他们的意愿,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允许我针对个别人解决个别问题,一年的教学也要有一年的安排。可不对学生的提问作出回答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看来今天我既要让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还得让他们跟我走。我换个角度来教,吊吊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动一动,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吧。我等那学生说完,稍稍停了停说:“说实话,怎么教大家我也在思考中,之所以从基础和基本框架教起,也是因为看了大家作文所显露出来的问题,才想到这样做的。既然同学们提到讲授一些技巧,我想,开头结尾等形式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先放一放,过一阵子再共同探讨研究。今天,我也不讲那些基础了,就让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篇作文题目的一些想法,咱们讲点别的技巧和方法,不过不能漫无边际地谈,你们得按照我的思路走,如何?”
  虽然班里的学生我还没有全都认识,但学生们写作中反映出来的特别突出的思维混乱、立意杂乱的问题我已经记录在案了。那就利用这个作文题目,先解决如何审题、如何立意的问题吧。不妨让他们在解析作文题目的过程中把握思考问题的规律,总结思考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构思立意过程中的取舍、角度和高度问题,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
  我了解学校学生的整体特点,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们思维的宽广性和联想能力也不会差,我丢掉自己的课件,请学生们列举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苦”。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列举着:“吃苦头”、“卧薪尝胆”、“辛苦”、“苦难”、“痛苦”、“困苦”、“艰苦”、“苦肉计”、“苦乐年华”、“苦尽甘来”、“苦海无边”、“创业苦”、“戍边苦”、“分离苦”、“相思苦”、“思乡苦”……我把学生们说的都写在了黑板上。
  看看写得差不多了,我问学生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列举?这么多内容,你们在写作文时,都想到了吗?”有的学生摇头,嘴快的学生则说:“没有。”我接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事实上题目是个话题?话题的设计面很宽广,对不对?现在既然都列出来了,能不能都写进作文中去呢?”
  “肯定不行,那不热闹了。”
  “那就不用写别的了,成了列举题了。”
  我说:“是的,如果都写进一篇文章,内容就杂乱无章了,主题也不会明确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有了黑板上这些内容作基础,我就不怕写不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是不是?我们先帮某些同学解决‘无米’的问题。黑板上列举了这么多内容,那是大家的智慧,写作却是一个人的事,同学们能不能分分类,总结出能想到这些内容的方法,就像画个思考的轨迹,沿着轨迹让大家都学会如何想到这么多甚至更多的内容。”
  “黑板上这些,有的是抽象的认识,有的是具体的事例。”
  “有的是‘苦’这个词的本义,有的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有的是结果,有的是表现。”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看到这样的话题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时候可以从分析题目的含义入手,也可以从题目的表现、结果分析出很多东西来。从总结规律讲,还有其他与‘苦’有关的内容吗?”
  “老师,还可以考虑‘苦’的意义。”
  “也可以思考如何面对‘苦’,接受或者逃避。”
  “看来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可谈论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既然我们不能贪多都写进作文里,那咱们就纵向地针对艰苦来谈谈对它的理解吧。”
  “有开创事业的艰苦,有‘守成’的艰苦。”
  “有大的艰苦,也有小的艰苦。”
  “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有国家的,有时代的。”
  “有艰苦过后换来成功。”
  “也可以说,没有苦哪来的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苦中作乐。”
  ……
  我说:“用什么方法能写出这么多内容呢?总不能像挤牙膏似的随意地想到一点写一点吧?”
  “探索这个命题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譬如说,苦与乐、苦与甜、苦与成功。”
  “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谈。”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待事物。”
  “苦与成功,是探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还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我说:“看来大家高二所学的哲学知识都派上了用场。现在,我从联系的角度分析,苦存在于逆境,逆境从某个角度讲又是人生中的挫折。如果我写作文,我就朝着挫折写,行不行?”
  “不行,那就跑题了,不对,是转移话题了。”
  “非常好。同学们,学科间的借鉴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思考方法使我们的立意构思过程清楚明了、易于把握,而我们文章的内容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只讲一点不计其余,要么就是空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讲求思考的方法。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这又算不算是很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呢?掌握了方法,便于我们拓宽思路,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也为自己确定主题和立意作足了准备。但是可写的那么多,最终确定你的观点、主题,还要学会取舍。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立意取舍的看法。”
  “立意最好要有高度,譬如说,为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从小立下不怕吃苦的决心;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要勇于吃苦。”
  “观点要深刻。”
  “观点不能太消极。”
  ……
  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
  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苦,为什么非得讲所谓的高度呢?我们是普通人,为什么不可以议论普通人简单生活中的苦呢?”
  “可以的。看来老师刚才也只是在想着如何拔高了。”
  “老师,我是否也可以仿照《人生的境界》来说‘苦’的境界呢?”
  这些是我不曾想到的,看来学生们已经有意识地对立意进行取舍了。我接着说:“立意要大家自己真的感兴趣、有想法的,深刻、高度、平易全靠自己的驾驭能力了,不是要刻意地拔高、联系和深挖。”
  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
  我曾经想过如何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分析思考题目、立意,但是,多年来我也一直没有走出作文讲评的固定模式。我也曾经想过,新课标、新课改,作文要改什么,毕业班学生的作文还要教什么。今天,我让学生们群力群策,让他们自己透过现象总结思考方法,可以说,也是在探索让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课堂上的资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感谢我的学生们,我们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但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中讲“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三了,难道作文教学就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教一些形式上的技巧吗?再者,作文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升只能依赖形式上的提高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点评: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所有高三教师和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高三的写作应当从何抓起?
  文章除了开头部分的必要的交代和结尾部分的一些思考之外,主要部分是课堂实录。作者是一位连续多年教高三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她勇于作各种各样的尝试,当然就会有一些困惑。在这一节作文讲评课中,她的尝试、困惑以及学生的困惑、领悟,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写作教学应当从何处入手
  在课堂上,王老师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的学生,而是见过世面的高三学生。他们见过世面,提出的要求自然就高——他们希望得到一些诸如“排比铺叙”等的“拿分秘诀”。其实,他们还没有弄明白“写什么”就急于想知道“怎么写”,这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是写作教学背离客观规律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怎样去纠正这种偏差呢?从教学效果看,王老师回到了写作训练的根本——“修辞立其诚”,“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才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关键。
  启示二:写作教学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写作的大忌是“闭门造车”。学生立意、思路和材料的雷同就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在课堂上,王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16种“苦”,进而又引申出多种认识“苦”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多次碰撞,这些碰撞产生了灿烂的智慧火花,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这种教学效果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取得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自然就会有课堂效率。
  启示三:写作教学应当注重解决问题,避免空谈概念
  一节课下来,王老师好像并没有讲什么概念,因为她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是她为自己高三写作教学设定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每次作文都像这堂课一样认真思考、精心构思,何愁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呢?其实我们常说的所谓“素质”,就常常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写作教学是一个人人都不能不重视而又人人都感到头疼的话题,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叙事方面,这篇文章也很有特点。课堂讨论写得十分生动,非常生活化。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写得十分细致,如:“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这些是我不曾料想到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作为一位青年教师,王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略显拖沓,教学反思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希望王老师在今后做得更好。
  “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后波推前波”。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一轮教改实践中,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像王老师这样的勇于创新的年轻人。
其他文献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众所周知,在我国
期刊
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文学从滥觞发展至蔚为大观,以庞大的创作与閱读体量,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然而,网络文学在传统的文学标准下,缺乏足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网络写作深受媒介技术革新影响,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等新特质,以传统的文学理论处理网络文学,也不免有无处用力的踏空之感。意义的缺失和理论的匮乏,使网络文学研究成为当代文学学科大厦上一朵调皮的“乌云
期刊
[摘要]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科会考课程将于2007年进行改革,并新增综合能力卷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本个案研究把探索网站(webQuest)与综合能力训练结合,旨在探讨运用探索网站来协助学生训练综合能力的可行性,希望在语文教学上,为训练综合语文能力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探索网站、综合能力、鹰架理论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01年发表了《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
期刊
正确把握化学新课标教材与探究教学的联系    本专题分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如何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新课标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新课标理念下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以及探究教学组织的基本策略。全文将分四期刊出,第一期刊出专题的第一部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是达成该目标的最佳方式。新教材知识不仅在编排结构上体现了探究学习,而且其知识呈现方式、资
期刊
“请你尽快开博,让我链起你。”虽然只是茂名市教育局副局长梁旭全先生一句幽默的话,但是它也反映了“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主题活动的茂名特色。  博客(Blog),这个新鲜的网络词汇,为我们带来了观念革新的风暴。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交互性、“拿来主义”和个人性。茂名特色就是要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在相互交流中“提供”、“拿来”、“给予”,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网络小说《魔道祖师》文本,结合改编电视剧《陈情令》,谈了对《魔道祖师》小说思想内核和人物塑造的三点看法,认为该小说植根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体现了侠义精神,人物群像血肉丰满而且具有强烈的“共情效应”,能够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同时探讨了双男主感情改编问题。  关键词:魔道祖师 陈情令 儒道 侠义 共情  2019年夏天,电视剧《陈情令》大火,笔者始料未及地加入了追剧大军,看得不亦乐乎,顺
期刊
无论承认与否,辛夷坞都已经成为“80后”作家的一个符号。现下的图书市场里,没人敢忽视辛夷坞的商业号召力,她创作的系列小说不仅俘获了一票忠实拥趸,还因其在电影电视改编方面的成功持续发酵着影响力。2015年推出的《我们》让暌违多年的辛夷坞再次回到读者视野,驾轻就熟的题材,炉火纯青的笔法,乍读下来熟悉的“配方”,她似乎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勤勉不懈的创作态度在证明着她不是被长江后浪推翻的“前浪”,她是不可替
期刊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    一、高考改革历程回顾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建国以来国家就十分重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逐步恢复高考制度的基础上,1985年,教育部委托广东省开始研究高等学校招生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1989年向全国推广标准化考试。1
期刊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述  “显性特征最普遍吗”是基于网络的通过使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技术来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该项目通过各种网络学习活动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收集的大量数据集中起来,并以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项目的学生不仅有机会与专家在网络上进行同步的交流互动活动,还能使用异步讨论板来讨论与项目相关的主题,并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发布到项目网站上。    (二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小说层出不穷。其中,宅斗种田文颇受大众喜爱,这种类型的小说既以描写日常琐事形成平淡的文风,又以大宅院里的钩心斗角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宅斗种田文的典型作品,尤其是女主角明兰的成长,十分契合种田文主角“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策略。本文从明兰的性格转变以及作者塑造明兰性格转变的手法入手研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进一步思考宅斗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