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的高三教学工作,不断地接新班、新学生,我一轮又一轮不断地重复着某些工作。就说这批学生吧,望着他们陌生的面孔,我看到了期待,也看到了疑惑,我知道新的挑战开始了。我很清楚,前两年的学习毕竟已经为他们打下了基础,对我来说高三的挑战不只是来自备课量和数量众多的测验、批改、讲评的挑战,更主要的是能否针对这届学生找出恰到好处、行之有效的指导办法的心力方面的挑战,是还要教什么、怎么教的挑战。面对这批学生,我的内心里还有一重担心,我所接的这个成绩不甚理想的班级,高中三年换了三位语文教师,这些学生会跟着我走好高中的最后一年吗?唉,难题呀!
陌生也是好事情,那就让我们尽情展示自己,让我们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吧。
那是第一次大作文写作课,题目醒目地打在了投影上——《说“苦”》。发下稿纸后,我又将打在投影上的写作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读了一遍,算是突出重点吧,别的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我期待着学生们能将自己的理解、认识很好地传达给我,我再将自己的讲评精彩地展示给他们。可是,看了收上来的作文后,真“苦”了我——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换了题目,更多的人是文体不明、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立意不鲜明。一篇中有多个观点,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苦大仇深”空喊口号。苦于没有材料,一个意思的话两样说。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
怎么办?我从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搭起议论文的基本框架讲起,还是从构思立意的基本方法入手?似乎该教的和该改正的地方太多了。
我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来到了班里。上课后,我用心地讲解着投影上的内容,可是没多久,我发现除了几位女生认真地听着、记着,其他人很不耐烦。听不进去,是我的问题,还是学生们的问题?我叫起了一位见我停下来便盯着我看的男生,他说:“老师,写作的基础知识我们都懂,您就讲点别的吧。有一个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开头用排比铺叙的方法能吸引眼球,您就讲讲这些能快点拿分的方法吧。”嘿,这小子,太功利了吧。你们的作文明显表现出来写作知识与自己的文章成了两张皮,写出来的文章怎么看也不能算是还说得过去的议论文,内容更是乱七八糟的,还说知识都懂、都会,懂了、会了怎么还写成那样子?再说了,你怎么知道我就只会讲写作的基础知识,我就不针对本次作文进行讲解分析了?这时,有些低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学生也抬起了头看着我、看着将我一军的学生。
第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岂止是开头结尾形式上的问题,我不能让学生们都站起来一一表达他们的意愿,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允许我针对个别人解决个别问题,一年的教学也要有一年的安排。可不对学生的提问作出回答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看来今天我既要让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还得让他们跟我走。我换个角度来教,吊吊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动一动,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吧。我等那学生说完,稍稍停了停说:“说实话,怎么教大家我也在思考中,之所以从基础和基本框架教起,也是因为看了大家作文所显露出来的问题,才想到这样做的。既然同学们提到讲授一些技巧,我想,开头结尾等形式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先放一放,过一阵子再共同探讨研究。今天,我也不讲那些基础了,就让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篇作文题目的一些想法,咱们讲点别的技巧和方法,不过不能漫无边际地谈,你们得按照我的思路走,如何?”
虽然班里的学生我还没有全都认识,但学生们写作中反映出来的特别突出的思维混乱、立意杂乱的问题我已经记录在案了。那就利用这个作文题目,先解决如何审题、如何立意的问题吧。不妨让他们在解析作文题目的过程中把握思考问题的规律,总结思考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构思立意过程中的取舍、角度和高度问题,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
我了解学校学生的整体特点,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们思维的宽广性和联想能力也不会差,我丢掉自己的课件,请学生们列举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苦”。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列举着:“吃苦头”、“卧薪尝胆”、“辛苦”、“苦难”、“痛苦”、“困苦”、“艰苦”、“苦肉计”、“苦乐年华”、“苦尽甘来”、“苦海无边”、“创业苦”、“戍边苦”、“分离苦”、“相思苦”、“思乡苦”……我把学生们说的都写在了黑板上。
看看写得差不多了,我问学生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列举?这么多内容,你们在写作文时,都想到了吗?”有的学生摇头,嘴快的学生则说:“没有。”我接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事实上题目是个话题?话题的设计面很宽广,对不对?现在既然都列出来了,能不能都写进作文中去呢?”
“肯定不行,那不热闹了。”
“那就不用写别的了,成了列举题了。”
我说:“是的,如果都写进一篇文章,内容就杂乱无章了,主题也不会明确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有了黑板上这些内容作基础,我就不怕写不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是不是?我们先帮某些同学解决‘无米’的问题。黑板上列举了这么多内容,那是大家的智慧,写作却是一个人的事,同学们能不能分分类,总结出能想到这些内容的方法,就像画个思考的轨迹,沿着轨迹让大家都学会如何想到这么多甚至更多的内容。”
“黑板上这些,有的是抽象的认识,有的是具体的事例。”
“有的是‘苦’这个词的本义,有的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有的是结果,有的是表现。”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看到这样的话题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时候可以从分析题目的含义入手,也可以从题目的表现、结果分析出很多东西来。从总结规律讲,还有其他与‘苦’有关的内容吗?”
“老师,还可以考虑‘苦’的意义。”
“也可以思考如何面对‘苦’,接受或者逃避。”
“看来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可谈论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既然我们不能贪多都写进作文里,那咱们就纵向地针对艰苦来谈谈对它的理解吧。”
“有开创事业的艰苦,有‘守成’的艰苦。”
“有大的艰苦,也有小的艰苦。”
“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有国家的,有时代的。”
“有艰苦过后换来成功。”
“也可以说,没有苦哪来的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苦中作乐。”
……
我说:“用什么方法能写出这么多内容呢?总不能像挤牙膏似的随意地想到一点写一点吧?”
“探索这个命题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譬如说,苦与乐、苦与甜、苦与成功。”
“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谈。”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待事物。”
“苦与成功,是探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还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我说:“看来大家高二所学的哲学知识都派上了用场。现在,我从联系的角度分析,苦存在于逆境,逆境从某个角度讲又是人生中的挫折。如果我写作文,我就朝着挫折写,行不行?”
“不行,那就跑题了,不对,是转移话题了。”
“非常好。同学们,学科间的借鉴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思考方法使我们的立意构思过程清楚明了、易于把握,而我们文章的内容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只讲一点不计其余,要么就是空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讲求思考的方法。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这又算不算是很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呢?掌握了方法,便于我们拓宽思路,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也为自己确定主题和立意作足了准备。但是可写的那么多,最终确定你的观点、主题,还要学会取舍。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立意取舍的看法。”
“立意最好要有高度,譬如说,为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从小立下不怕吃苦的决心;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要勇于吃苦。”
“观点要深刻。”
“观点不能太消极。”
……
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
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苦,为什么非得讲所谓的高度呢?我们是普通人,为什么不可以议论普通人简单生活中的苦呢?”
“可以的。看来老师刚才也只是在想着如何拔高了。”
“老师,我是否也可以仿照《人生的境界》来说‘苦’的境界呢?”
这些是我不曾想到的,看来学生们已经有意识地对立意进行取舍了。我接着说:“立意要大家自己真的感兴趣、有想法的,深刻、高度、平易全靠自己的驾驭能力了,不是要刻意地拔高、联系和深挖。”
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
我曾经想过如何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分析思考题目、立意,但是,多年来我也一直没有走出作文讲评的固定模式。我也曾经想过,新课标、新课改,作文要改什么,毕业班学生的作文还要教什么。今天,我让学生们群力群策,让他们自己透过现象总结思考方法,可以说,也是在探索让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课堂上的资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感谢我的学生们,我们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但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中讲“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三了,难道作文教学就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教一些形式上的技巧吗?再者,作文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升只能依赖形式上的提高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点评: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所有高三教师和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高三的写作应当从何抓起?
文章除了开头部分的必要的交代和结尾部分的一些思考之外,主要部分是课堂实录。作者是一位连续多年教高三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她勇于作各种各样的尝试,当然就会有一些困惑。在这一节作文讲评课中,她的尝试、困惑以及学生的困惑、领悟,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写作教学应当从何处入手
在课堂上,王老师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的学生,而是见过世面的高三学生。他们见过世面,提出的要求自然就高——他们希望得到一些诸如“排比铺叙”等的“拿分秘诀”。其实,他们还没有弄明白“写什么”就急于想知道“怎么写”,这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是写作教学背离客观规律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怎样去纠正这种偏差呢?从教学效果看,王老师回到了写作训练的根本——“修辞立其诚”,“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才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关键。
启示二:写作教学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写作的大忌是“闭门造车”。学生立意、思路和材料的雷同就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在课堂上,王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16种“苦”,进而又引申出多种认识“苦”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多次碰撞,这些碰撞产生了灿烂的智慧火花,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这种教学效果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取得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自然就会有课堂效率。
启示三:写作教学应当注重解决问题,避免空谈概念
一节课下来,王老师好像并没有讲什么概念,因为她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是她为自己高三写作教学设定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每次作文都像这堂课一样认真思考、精心构思,何愁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呢?其实我们常说的所谓“素质”,就常常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写作教学是一个人人都不能不重视而又人人都感到头疼的话题,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叙事方面,这篇文章也很有特点。课堂讨论写得十分生动,非常生活化。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写得十分细致,如:“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这些是我不曾料想到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作为一位青年教师,王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略显拖沓,教学反思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希望王老师在今后做得更好。
“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后波推前波”。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一轮教改实践中,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像王老师这样的勇于创新的年轻人。
陌生也是好事情,那就让我们尽情展示自己,让我们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吧。
那是第一次大作文写作课,题目醒目地打在了投影上——《说“苦”》。发下稿纸后,我又将打在投影上的写作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读了一遍,算是突出重点吧,别的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我期待着学生们能将自己的理解、认识很好地传达给我,我再将自己的讲评精彩地展示给他们。可是,看了收上来的作文后,真“苦”了我——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换了题目,更多的人是文体不明、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立意不鲜明。一篇中有多个观点,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苦大仇深”空喊口号。苦于没有材料,一个意思的话两样说。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
怎么办?我从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搭起议论文的基本框架讲起,还是从构思立意的基本方法入手?似乎该教的和该改正的地方太多了。
我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来到了班里。上课后,我用心地讲解着投影上的内容,可是没多久,我发现除了几位女生认真地听着、记着,其他人很不耐烦。听不进去,是我的问题,还是学生们的问题?我叫起了一位见我停下来便盯着我看的男生,他说:“老师,写作的基础知识我们都懂,您就讲点别的吧。有一个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开头用排比铺叙的方法能吸引眼球,您就讲讲这些能快点拿分的方法吧。”嘿,这小子,太功利了吧。你们的作文明显表现出来写作知识与自己的文章成了两张皮,写出来的文章怎么看也不能算是还说得过去的议论文,内容更是乱七八糟的,还说知识都懂、都会,懂了、会了怎么还写成那样子?再说了,你怎么知道我就只会讲写作的基础知识,我就不针对本次作文进行讲解分析了?这时,有些低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学生也抬起了头看着我、看着将我一军的学生。
第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岂止是开头结尾形式上的问题,我不能让学生们都站起来一一表达他们的意愿,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允许我针对个别人解决个别问题,一年的教学也要有一年的安排。可不对学生的提问作出回答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看来今天我既要让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还得让他们跟我走。我换个角度来教,吊吊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动一动,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吧。我等那学生说完,稍稍停了停说:“说实话,怎么教大家我也在思考中,之所以从基础和基本框架教起,也是因为看了大家作文所显露出来的问题,才想到这样做的。既然同学们提到讲授一些技巧,我想,开头结尾等形式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先放一放,过一阵子再共同探讨研究。今天,我也不讲那些基础了,就让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篇作文题目的一些想法,咱们讲点别的技巧和方法,不过不能漫无边际地谈,你们得按照我的思路走,如何?”
虽然班里的学生我还没有全都认识,但学生们写作中反映出来的特别突出的思维混乱、立意杂乱的问题我已经记录在案了。那就利用这个作文题目,先解决如何审题、如何立意的问题吧。不妨让他们在解析作文题目的过程中把握思考问题的规律,总结思考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构思立意过程中的取舍、角度和高度问题,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
我了解学校学生的整体特点,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们思维的宽广性和联想能力也不会差,我丢掉自己的课件,请学生们列举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苦”。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列举着:“吃苦头”、“卧薪尝胆”、“辛苦”、“苦难”、“痛苦”、“困苦”、“艰苦”、“苦肉计”、“苦乐年华”、“苦尽甘来”、“苦海无边”、“创业苦”、“戍边苦”、“分离苦”、“相思苦”、“思乡苦”……我把学生们说的都写在了黑板上。
看看写得差不多了,我问学生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列举?这么多内容,你们在写作文时,都想到了吗?”有的学生摇头,嘴快的学生则说:“没有。”我接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事实上题目是个话题?话题的设计面很宽广,对不对?现在既然都列出来了,能不能都写进作文中去呢?”
“肯定不行,那不热闹了。”
“那就不用写别的了,成了列举题了。”
我说:“是的,如果都写进一篇文章,内容就杂乱无章了,主题也不会明确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有了黑板上这些内容作基础,我就不怕写不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是不是?我们先帮某些同学解决‘无米’的问题。黑板上列举了这么多内容,那是大家的智慧,写作却是一个人的事,同学们能不能分分类,总结出能想到这些内容的方法,就像画个思考的轨迹,沿着轨迹让大家都学会如何想到这么多甚至更多的内容。”
“黑板上这些,有的是抽象的认识,有的是具体的事例。”
“有的是‘苦’这个词的本义,有的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有的是结果,有的是表现。”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看到这样的话题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时候可以从分析题目的含义入手,也可以从题目的表现、结果分析出很多东西来。从总结规律讲,还有其他与‘苦’有关的内容吗?”
“老师,还可以考虑‘苦’的意义。”
“也可以思考如何面对‘苦’,接受或者逃避。”
“看来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可谈论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既然我们不能贪多都写进作文里,那咱们就纵向地针对艰苦来谈谈对它的理解吧。”
“有开创事业的艰苦,有‘守成’的艰苦。”
“有大的艰苦,也有小的艰苦。”
“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有国家的,有时代的。”
“有艰苦过后换来成功。”
“也可以说,没有苦哪来的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苦中作乐。”
……
我说:“用什么方法能写出这么多内容呢?总不能像挤牙膏似的随意地想到一点写一点吧?”
“探索这个命题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譬如说,苦与乐、苦与甜、苦与成功。”
“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谈。”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待事物。”
“苦与成功,是探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还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我说:“看来大家高二所学的哲学知识都派上了用场。现在,我从联系的角度分析,苦存在于逆境,逆境从某个角度讲又是人生中的挫折。如果我写作文,我就朝着挫折写,行不行?”
“不行,那就跑题了,不对,是转移话题了。”
“非常好。同学们,学科间的借鉴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思考方法使我们的立意构思过程清楚明了、易于把握,而我们文章的内容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只讲一点不计其余,要么就是空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讲求思考的方法。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这又算不算是很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呢?掌握了方法,便于我们拓宽思路,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也为自己确定主题和立意作足了准备。但是可写的那么多,最终确定你的观点、主题,还要学会取舍。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立意取舍的看法。”
“立意最好要有高度,譬如说,为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从小立下不怕吃苦的决心;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要勇于吃苦。”
“观点要深刻。”
“观点不能太消极。”
……
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
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苦,为什么非得讲所谓的高度呢?我们是普通人,为什么不可以议论普通人简单生活中的苦呢?”
“可以的。看来老师刚才也只是在想着如何拔高了。”
“老师,我是否也可以仿照《人生的境界》来说‘苦’的境界呢?”
这些是我不曾想到的,看来学生们已经有意识地对立意进行取舍了。我接着说:“立意要大家自己真的感兴趣、有想法的,深刻、高度、平易全靠自己的驾驭能力了,不是要刻意地拔高、联系和深挖。”
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
我曾经想过如何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分析思考题目、立意,但是,多年来我也一直没有走出作文讲评的固定模式。我也曾经想过,新课标、新课改,作文要改什么,毕业班学生的作文还要教什么。今天,我让学生们群力群策,让他们自己透过现象总结思考方法,可以说,也是在探索让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课堂上的资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感谢我的学生们,我们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但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中讲“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三了,难道作文教学就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教一些形式上的技巧吗?再者,作文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升只能依赖形式上的提高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点评: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所有高三教师和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高三的写作应当从何抓起?
文章除了开头部分的必要的交代和结尾部分的一些思考之外,主要部分是课堂实录。作者是一位连续多年教高三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她勇于作各种各样的尝试,当然就会有一些困惑。在这一节作文讲评课中,她的尝试、困惑以及学生的困惑、领悟,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写作教学应当从何处入手
在课堂上,王老师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的学生,而是见过世面的高三学生。他们见过世面,提出的要求自然就高——他们希望得到一些诸如“排比铺叙”等的“拿分秘诀”。其实,他们还没有弄明白“写什么”就急于想知道“怎么写”,这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雷同的立意、雷同的思路、雷同的材料成了通病”是写作教学背离客观规律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怎样去纠正这种偏差呢?从教学效果看,王老师回到了写作训练的根本——“修辞立其诚”,“渐渐养成不去乱写,或写那些假、大、空文章的习惯”才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关键。
启示二:写作教学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写作的大忌是“闭门造车”。学生立意、思路和材料的雷同就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在课堂上,王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16种“苦”,进而又引申出多种认识“苦”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多次碰撞,这些碰撞产生了灿烂的智慧火花,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这种教学效果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取得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自然就会有课堂效率。
启示三:写作教学应当注重解决问题,避免空谈概念
一节课下来,王老师好像并没有讲什么概念,因为她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一年与学生的磨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是她为自己高三写作教学设定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每次作文都像这堂课一样认真思考、精心构思,何愁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呢?其实我们常说的所谓“素质”,就常常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写作教学是一个人人都不能不重视而又人人都感到头疼的话题,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叙事方面,这篇文章也很有特点。课堂讨论写得十分生动,非常生活化。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写得十分细致,如:“我听着学生们的话,不断地点着头”,“这些是我不曾料想到的”,“一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作为一位青年教师,王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略显拖沓,教学反思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希望王老师在今后做得更好。
“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后波推前波”。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一轮教改实践中,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像王老师这样的勇于创新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