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中历史教学雷同性和浅表性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突破雷同性和浅表性的策略应做到:教学设计注意情理兼修,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多从高考试题和学术论著中汲取智慧;明晰历史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同时关注其特殊性;多深入文本史料细致地剖析问题,避免使用观点存疑的解释;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并从中涵育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策略;雷同性;浅表性
  在现代汉语中,“雷同”指一些事物不该相同而相同。教学的雷同性,是指在教学中抄用他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缺乏新意的教学表现。“浅表”是相对深度而言的,在现代汉语中是限于表面、不深入的意思。教学的浅表性,是指在教学中缺少运用高阶段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仅停留于表象、缺少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的教学现象。总体言之,教学雷同性是指教学创新性的缺失,教学浅表性是指教学深度的不足。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共性,但也存在着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质。接下来,以人民版必修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具体谈一谈突破高中历史教学雷同性和浅表性的策略。
  一、 少一些感性,多一些理性
  (一) 从高考试题中汲取营养
  高中历史课应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少一些感性不是不讲感性,理性和感性兼具、情理兼修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突破教学雷同,不是不汲取他人的智慧,而是不要直接抄袭他人的教学设计,但要善于利用优质公共资源、而他人较少或是没有运用于教学设计的教学资源尤佳。蕴含在高考试题中的智慧是历史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宝库。姜钢说:“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高考试题作为最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高质量试题,是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本课导入为例,一些教师大都简单地以英国议会大厦或英国女王和首相的头像图片导入,“千人一面”,缺乏创新和理性的思维活动。若运用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41题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的区别,会让人感觉别具一格。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建筑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通过建筑与政治的关系,将历史上的一些建筑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从而得出英国民主政治既保守又现代的特点。
  (二) 从学术论著中发现智慧
  作为教学设计的智慧来源,相较于高考试题而言,学术论著更本源一些。以本课的核心概念之一“责任内阁制”为例,人民版教科书的叙述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然而18世纪中叶“完善”的提法是否妥当呢?我们可以查阅学者的论著来证实。如果学界存在争议,则可以从中找出令人信服的一方加以采纳。因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学界共识,所以教材中的观点并非定论。根据英国史专家阎照祥基于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从1832年议会改革直到1868年,英国首相和君主、内阁和议会等多项关系已基本固定,责任内阁制的各项重大原则都已具备。因此,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迟至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以及议会改革的推动和政党政治的日益完善而逐步成熟和完善的。
  二、 明时空差异,探历史脉络
  (一) 明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随时空的变化,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图景和阶段特征。以本课为例,一些教师会演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运作示意图,图中明确显示上院议员由贵族世袭而来。确实,这是英国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政治现象。如果教师不作说明,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英国至今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99年英国的相关法案废除了世袭贵族的席位,规定上议院议员改由选举产生。而且,示意图中没有显示明确的司法机构设置,而事实是英国的司法权长期属于上议院中一个专门的司法委员会,但在2009年,英国人又把最高司法权从上议院中分离了出来。上述事实说明,长期以来,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迁而适时做出调整。
  (二) 在规律性中发现曲折性
  历史事物纷繁复杂,头绪众多。在这种繁复的局面中力图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启示,对了解历史的兴替和探索未来前行的路径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当了解和探索历史的规律性成为一种教学共识的时候,又出现了历史的曲折性被人弱化或忽视的倾向。在本课中,一些教师会习惯于用民主的渐进性来概括英国政治演變的趋势。事实上,乔治三世在位(1760-1820)时期,英国政坛出现了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在其在位的近六十年中,国王的权力在英国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如果得不到国王的支持,便很可能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渐进”和“渐进发展”等用语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泛化的倾向,它们并不能准确概括英国民主政治演进的特点。
  三、 多深入文本,少一些说教
  (一) 基于文本史料分析问题
  历史教学向来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理念。以本课为例,《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是本课的结论之一。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摘引其中的部分文本材料,来分析王权受到限制,而议会的权力得到扩大。这固然是对的,但缺乏对《权利法案》文本的细致分析。从其摘引的部分文本材料似乎让人觉得该法案内容很多,然而实际上《权利法案》仅13个条款,翻译成中文大概480个字左右。该法案主要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但对于条款中所规定的“议会应时常集会”,“时常到底是多长”法案没有明确规定;“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自由程序,条款中并没有实施细则。该法案对国王任命大臣等人事和行政权力亦无实际约束。显然,《权利法案》有其局限性和保守性。在此我们应明确的是,《权利法案》确实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它也为后续的英国民主立法提供了政治空间。文本史料有长有短,并非都要全文分析,取其主要或核心部分即可,但要善于发现其中重要的细微之处,有自己的独到解释。   (二) 不直接使用存疑的观点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都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本质上都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一般地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历史解释,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主观表达和判断,但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上升为大众认可的结论,历史结论的得出要建立在全面、客观地逻辑分析基础之上。以现行教材为例,有些历史叙述并没有达到历史结论的高度。在本课“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中,教材通过19世纪晚期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逐渐掌控了议会财政权的叙述,得出“内阁权力开始膨胀”“体现了这种‘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的观点。疑问在于:这是否改变了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的特点?“膨胀”和“专横”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贬义色彩是否意味着这种所谓“膨胀”现象不利于英国社会的发展?反向思之,如果真是对英国社会不利,这种现象照理会逐渐被英国社会所淘汰,但情况并非如此。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至少不能直接照搬教材的观点。
  四、 开阔大视野,深植家国情
  (一) 深具宏观分析的大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应兼具深度与广度、微观和宏观。如果视野过于狭窄,难免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以本课为例,学生已有相关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将英国代议制与古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对比,在比较中得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英国代议制出现的背景、演进过程及意义。再如,19世纪英国的议会改革不仅包括教材中叙述的1832年议会改革,还包括1867年和1884年两次议会改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相关史料的补充,引导学生得出英国民众选举权的扩大趋势,从而深刻地认知英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顺应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要。历史的演进是动态的,相关史料的呈现要能体现这一动态过程,这样就更能引导学生以一种全面、客观、关联的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
  (二)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既要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同时,也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本课为例,通过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既要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民主化、法治化大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英国代议制的演进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权利法案》颁布到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代议制民主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才相对完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近70年这样一个相对不长的时间内已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虽然有待发展和完善之处还不少,但青年学子应抱有理解和奋进之心,进而激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五、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突破雷同性和浅表性的策略应做到以下三个符合:
  (一) 教学设计要注意情理兼修,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借鉴优秀的公共资源,尤其要注意从历年高考试题和相关学术论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二) 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质。要认真渗透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素养,明晰历史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同时也要关注其曲折性和特殊性。同时,充分利用史料教学法,要有深入文本发现历史问题并解释历史问题的意识,必须秉持教材仅是教学资源一个组成部分的理念,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要多元吸收各种合理的历史解释,以拓宽对历史事物的认识。
  (三) 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价值引领。家国情怀内涵相当丰富,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于相关必备历史知识,在一个宏观的视域下,古今贯通、中外对比,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和关联,尽力挖掘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性和人文性,使历史事物的分析更理性一些、更深刻一些、更符合学生未来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钢.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導教学”的核心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32.
  [2]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J].历史教学,2012(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作者简介:胡靖华,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总结归纳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五层;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能否拥有最准确
摘要:和谐课堂需要新教学、新目标和新学习,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无限创造空间。历史课堂教学要华丽转身,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内容到形式都“活起来”和“火起来”,通过历史知识内化学生良好修养,外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历史教学活跃起来;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使历史教学充满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历史教学别出心裁。  关键词:初中历史;和谐课堂
摘 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活动,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常见方法,学习必要的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本文以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浓硫酸》中“蔗糖脱水实验的改进”的探究教学为例,体验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途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探究能力;教学改进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
摘要: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为例讲述思维导图法和讲授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使教学群体保持较强的凝聚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新课改的深入赋予了讲授法新的内涵,讲授法更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讲画同步的思品教学,培养了学生作图兴趣和习惯,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多了份参与和动态生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讲授法;兴趣  七(2)班今天新课的内容是“增强生命的韧性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看重。初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强壮学生的体魄,同时还可以愉悦学生内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康观念形成。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可以享受体育,并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发展。对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快乐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能力的提升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借鉴、课外阅读的延伸以及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与表达等等,这些都是语文语用能力的体现,语文课程主要依托“立言”来“立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用能力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交流能力是语用能力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交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依托语言文字
摘 要:柳永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雨霖铃》的赏析,探究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情趣,以及画美、情真、语俗、婉约的特点。  关键词:诗情画意;婉约派;伤离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别离,比如:与父母别离、与亲人别离、与朋友别离、与同学别离等;别离是愁,别离是泪,别离是诗,别离是画。渲染离情别绪,极具诗情画意,且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处的诗词曲赋不胜枚
摘 要:笔者审视小学少先队组织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团队建设、团队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提出少先队组织建设、少先队思想建设、少先队组织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少先队;农村;新时代;接班人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地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因此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农村学校,存在学生团队机构不健全、学生
摘 要:纵观近几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很明显高考的指挥棒已经落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是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在新高中课程标准中被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来定位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强调“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宗旨。小学教学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课堂教育是强化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大计的根本所在。  新时期,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应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也渐次推陈出新。由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的差异,存在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