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陋室铭》是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虽然只有81字,却承载着刘禹锡的道骨情操。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来感悟作者,品味铭文之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诵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有位特级教师也曾这样说过:“情感和语言之美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 于是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多层次朗读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每一次朗读都尽量做到有所提高。为此,我作了以下设计:
一、 听读
常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教师声情并茂朗读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示范配乐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从而引发朗读欲望。
二、 通读
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通句子进而读通课文。如果学生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那好比陆上行舟,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个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读,这是初读,我在PPT上展示了几个要注意的词的读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由此初步进入文本。
三、 评读
现代美学理论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主动参与的再创造者。这一环节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先指明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其他同学针对字音、断句做出评价,对有疑虑的或出色的句子进行个别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句慢读,突出“山”“水”“名”“灵”才显得有节奏。又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读准“鸿儒”外,还要注意主谓停顿。“惟吾德馨“一句中,有学生把“吾wú”读成“wǔ”……学生边评价边读,完成对课文的正音和断句,同时也初步感受到节奏之美。学生的个性在读中也就得以体现,得到发展。
四、 读韵味。
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感受古文语言之美,是古典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文言文阅读讲究韵味,这也是古代文字的魅力所在。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插入了本文的文体特点:“铭”文一般都是用韵的。让学生找出文中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它们押in和ing。可以重读和拖读韵脚来体现古文的音韵之美,同时我给学生配上了音乐,让学生在典雅的古筝曲中体会铭文的音韵之美。
五、读节奏
文言文想要读出节奏美,还得读懂文意。“读懂”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我带着学生疏通好了文意,完成了重点字词的解释之后,再次让学生集体朗读。在读中求解,在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最后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绿”和“青”使动用法,注意主谓停顿,应该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又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去掉“之“后试读以下,问:哪句更有味?在此明确“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同时明白正确读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读毕全文我再问:“何陋之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句式?由此引出反问句是起强调作用的,读的时候要读出反问语气。目的是以此贯穿全文,达到整体把握,为下一个环节“陋室陋还是不陋”做好铺垫。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朗读,更能把握句与句的停顿以及句中的停顿,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六、读感情
文言作品还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文字背后是人,是作者的人生、思想、境界。这个研读环节,围绕着主问题:“陋室陋还是不陋”,并借助背景材料(即作者被贬官后三迁其宅的轶事)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比如:前四句是铺垫,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突出作者的正意。“苔痕”二句写环境,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宁静、幽雅,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分析后明白这体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情趣高雅的情操,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即“往来”二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凸显主人安贫乐道的品質。读“南阳”二句时,问学生:作者写这一层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白: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读时有自得之意。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
这一环节学生在读中揣摩刘禹锡面对生活的失意,坦然面对、安贫乐道的情操以及不向权贵折腰的品质。最后学生是带着敬意再读课文,传达出刘禹锡当时的心境。
七、读先生风骨
文言文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朗读,很多学生已经可以背诵了。在这一环节我先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让学生评说陋室主人。我设计了“好一个___的刘禹锡,因为他___”的问题,知人论世,从而激发情感的共鸣。然后学生试背,把自己想象成刘禹锡,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同时我给学生配乐,可谓是一唱四叹,唱出了晴空一鹤,唱出了先生风骨。
学生解读文本的归宿应该是语言文字,在这堂课中我贯穿了多层次的朗读,每次朗读都有目的、有提高。学生在朗读中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操,感知了铭文的韵味,这点也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同。有位同事对我说:“课堂上读了这么多次,我觉得一次也不嫌多。” 是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与先人相遇、相识、相知。
让诵读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盛放!
《陋室铭》是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虽然只有81字,却承载着刘禹锡的道骨情操。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来感悟作者,品味铭文之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诵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有位特级教师也曾这样说过:“情感和语言之美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 于是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多层次朗读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每一次朗读都尽量做到有所提高。为此,我作了以下设计:
一、 听读
常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教师声情并茂朗读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示范配乐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从而引发朗读欲望。
二、 通读
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通句子进而读通课文。如果学生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那好比陆上行舟,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个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读,这是初读,我在PPT上展示了几个要注意的词的读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由此初步进入文本。
三、 评读
现代美学理论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主动参与的再创造者。这一环节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先指明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其他同学针对字音、断句做出评价,对有疑虑的或出色的句子进行个别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句慢读,突出“山”“水”“名”“灵”才显得有节奏。又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读准“鸿儒”外,还要注意主谓停顿。“惟吾德馨“一句中,有学生把“吾wú”读成“wǔ”……学生边评价边读,完成对课文的正音和断句,同时也初步感受到节奏之美。学生的个性在读中也就得以体现,得到发展。
四、 读韵味。
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感受古文语言之美,是古典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文言文阅读讲究韵味,这也是古代文字的魅力所在。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插入了本文的文体特点:“铭”文一般都是用韵的。让学生找出文中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它们押in和ing。可以重读和拖读韵脚来体现古文的音韵之美,同时我给学生配上了音乐,让学生在典雅的古筝曲中体会铭文的音韵之美。
五、读节奏
文言文想要读出节奏美,还得读懂文意。“读懂”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我带着学生疏通好了文意,完成了重点字词的解释之后,再次让学生集体朗读。在读中求解,在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最后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绿”和“青”使动用法,注意主谓停顿,应该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又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去掉“之“后试读以下,问:哪句更有味?在此明确“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同时明白正确读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读毕全文我再问:“何陋之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句式?由此引出反问句是起强调作用的,读的时候要读出反问语气。目的是以此贯穿全文,达到整体把握,为下一个环节“陋室陋还是不陋”做好铺垫。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朗读,更能把握句与句的停顿以及句中的停顿,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六、读感情
文言作品还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文字背后是人,是作者的人生、思想、境界。这个研读环节,围绕着主问题:“陋室陋还是不陋”,并借助背景材料(即作者被贬官后三迁其宅的轶事)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比如:前四句是铺垫,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突出作者的正意。“苔痕”二句写环境,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宁静、幽雅,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分析后明白这体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情趣高雅的情操,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即“往来”二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凸显主人安贫乐道的品質。读“南阳”二句时,问学生:作者写这一层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白: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读时有自得之意。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
这一环节学生在读中揣摩刘禹锡面对生活的失意,坦然面对、安贫乐道的情操以及不向权贵折腰的品质。最后学生是带着敬意再读课文,传达出刘禹锡当时的心境。
七、读先生风骨
文言文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朗读,很多学生已经可以背诵了。在这一环节我先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让学生评说陋室主人。我设计了“好一个___的刘禹锡,因为他___”的问题,知人论世,从而激发情感的共鸣。然后学生试背,把自己想象成刘禹锡,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同时我给学生配乐,可谓是一唱四叹,唱出了晴空一鹤,唱出了先生风骨。
学生解读文本的归宿应该是语言文字,在这堂课中我贯穿了多层次的朗读,每次朗读都有目的、有提高。学生在朗读中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操,感知了铭文的韵味,这点也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同。有位同事对我说:“课堂上读了这么多次,我觉得一次也不嫌多。” 是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与先人相遇、相识、相知。
让诵读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