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对情境教学法的情境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视频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等几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发现了对人与物、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有显著改善。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情境教学法不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能力;互动;活力
中图分类号:D412.6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發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位高中政治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学生则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顺利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乐于体验的活动,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情境教学法不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大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创设视频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互动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但中学生的好奇心更为强烈,一旦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这对善于形象思维而拙于抽象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幸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视频的手段。教师使用电影、电视等视频手段创设情境,配合语言的生动描述以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手法,可形象构建起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情境刺激能够把远离学生的事件,真实地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真切的体验。
学习心理学指出,刺激的新奇性、醒目性、差异性、形象性、等都会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行探索活动。
比如,笔者在《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中,就剪辑了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堂的师傅在黄连市场买黄连的精彩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普遍的反映是原来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连古人也懂得会用,更何况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90后呢?于是乎刚开始学习《经济生活》的那种畏难情绪一扫而光,神采奕奕的脸上写满了继续学习经济学的期待。又如,笔者在《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框节的教学中引用了浙江卫视中的一段关于《闭门七年的博士生》的故事,学生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的融合,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原来的空洞、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了,从而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的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播放了十集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中的片段,使学生发现原来遥不可及的政治也就在人民的身边,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直观的体会,也使一部分学生迸发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此外,笔者还在选用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时事类新闻节目了解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受人民监督的政府,《大国崛起》中《工业先声》中对关于亚当·斯密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贡献。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而学生的有效学习,不仅仅需要一系列合适的教学内容,而且更需要自由的空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笔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把简单乏味的课本内容演绎成兴趣盎然的视听情境,渲染了气氛,衬托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和人生历程的博大深邃和无穷乐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与教学内容的互动中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易于实现生生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的纠正。过去,思想政治课因失去了生活,也失去了它的活力和生命力。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思想政治课,责之为“假、大、空”。假者,不真实也,这是脱离实际的必然结果,大者,大话也,不触及生活,怎么能讲出切实的话来呢?空者,空洞也,没有实际内容也。由是观之,“假、大、空”都与不贴近生活有关。因此,众所周知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应该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应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经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为笔者在《经济生活》中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提供了方便。比如在《正确对待金钱》一框中设计了“如何在30岁前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环节。在学生五花八门的想象中,有的幼稚,也有的精明;有的冲动,也有的谨慎;有的不合逻辑,也有的深思熟虑。而想象的背后充满了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未来的期待。同时交流分享中的是非对错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清晰的分水岭。这难道比教师摇旗呐喊般地空洞宣传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效果要差吗?在《公司的经营》一框中,笔者让学生课前设计成立一家公司。创设的情境是“当你大学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倡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和同学开创你们自己的一家小公司。请把同桌、前后桌当作你的大学同学一起策划你们的公司。策划内容包括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组织机构、经营方向等方面。然后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的设计的公司为蓝本,在设计者的介绍和其他同学的疑问、教师的归纳中自然地生成了书本的知识。在《股票、债券和保险》中,笔者也是把学生分小组,在课前根据给出的某个家庭以理财顾问的身份为其设计一套适宜其经济状况的投资方案。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商议、最后统一意见后完成设计,课堂中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介绍设计的依据,在学生代表的侃侃而谈和争锋相对中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地生成了教材中的知识。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中,让学生当了一回“财政部长”。每组由一位财政部长和多位智囊团成员组成,安排每组从收支两个方面制订来年的财政计划,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在对自己的财政计划的合理性解释中慢慢生成教材知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框中,设计了“和谐新昌”的环节,让学生作为政府顾问,分组谈谈最关注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笔者在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在小组共同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或是津津乐道地对某个话题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或是毫不相让地对同伴的看法提出质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稍微高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总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并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使他们从中产生一种共同参与的成功感,激发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易于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
这就告诉我们,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问题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这也是最难做好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实施新课程以来的几年教学实践中,始终为如何才能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而困惑着。下面就以谈谈尝试过的几个问题情境。比如,在《经济生活》的《兼顾效率与公平》一框中,创设“橄榄型”社会的情境。所谓“橄榄型”社会,顾名思义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这种社会结构应该是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分别从高收入者、低收入者、政府等三个角度探究如何才能实现“橄榄型”社会?学生纷纷从他所代表的身份出发献计献策。再如,在《经济生活》的《依法征税》一框中,在播放童话版FLASH《税忘了》之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⑴你如何认识“中学生与税收无关”?⑵你如何理解“城市的运作根本不需要税”?设计意图是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纳税人与负税人概念的区别,依法纳税有何必要性),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再如,笔者在上《国家和国际组织》中的《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一框时,先选用当时热点的索马里海盗的视频,一下子把学生对加勒比海盗等传说中海盗的形象拉到了现实生活,索马里海盗对世界海运和局部安全的巨大破坏力也让学生产生了共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共鸣。然后趁势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职于联合国,请就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提出你的建议。⑴你会建议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谈谈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行性。⑵它们分别可以体现联合国的什么作用?
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要由原来的师—→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这样才能構建真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笔者创设的以上的问题情境,设计意图就是拒绝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是通过教师抛出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或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点评、总结中实现师生知识共享、感情共鸣。
在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情境教学法,已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还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刘祥、金其生主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5]车广吉林月周窦焕坤主编:《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关键词:情境;创设;能力;互动;活力
中图分类号:D412.6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發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位高中政治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学生则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顺利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乐于体验的活动,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情境教学法不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大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创设视频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互动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但中学生的好奇心更为强烈,一旦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这对善于形象思维而拙于抽象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幸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视频的手段。教师使用电影、电视等视频手段创设情境,配合语言的生动描述以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手法,可形象构建起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情境刺激能够把远离学生的事件,真实地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真切的体验。
学习心理学指出,刺激的新奇性、醒目性、差异性、形象性、等都会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行探索活动。
比如,笔者在《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中,就剪辑了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堂的师傅在黄连市场买黄连的精彩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普遍的反映是原来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连古人也懂得会用,更何况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90后呢?于是乎刚开始学习《经济生活》的那种畏难情绪一扫而光,神采奕奕的脸上写满了继续学习经济学的期待。又如,笔者在《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框节的教学中引用了浙江卫视中的一段关于《闭门七年的博士生》的故事,学生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的融合,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原来的空洞、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了,从而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的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播放了十集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中的片段,使学生发现原来遥不可及的政治也就在人民的身边,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直观的体会,也使一部分学生迸发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此外,笔者还在选用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时事类新闻节目了解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受人民监督的政府,《大国崛起》中《工业先声》中对关于亚当·斯密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贡献。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而学生的有效学习,不仅仅需要一系列合适的教学内容,而且更需要自由的空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笔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把简单乏味的课本内容演绎成兴趣盎然的视听情境,渲染了气氛,衬托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和人生历程的博大深邃和无穷乐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与教学内容的互动中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易于实现生生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的纠正。过去,思想政治课因失去了生活,也失去了它的活力和生命力。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思想政治课,责之为“假、大、空”。假者,不真实也,这是脱离实际的必然结果,大者,大话也,不触及生活,怎么能讲出切实的话来呢?空者,空洞也,没有实际内容也。由是观之,“假、大、空”都与不贴近生活有关。因此,众所周知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应该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应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经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为笔者在《经济生活》中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提供了方便。比如在《正确对待金钱》一框中设计了“如何在30岁前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环节。在学生五花八门的想象中,有的幼稚,也有的精明;有的冲动,也有的谨慎;有的不合逻辑,也有的深思熟虑。而想象的背后充满了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未来的期待。同时交流分享中的是非对错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清晰的分水岭。这难道比教师摇旗呐喊般地空洞宣传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效果要差吗?在《公司的经营》一框中,笔者让学生课前设计成立一家公司。创设的情境是“当你大学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倡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和同学开创你们自己的一家小公司。请把同桌、前后桌当作你的大学同学一起策划你们的公司。策划内容包括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组织机构、经营方向等方面。然后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的设计的公司为蓝本,在设计者的介绍和其他同学的疑问、教师的归纳中自然地生成了书本的知识。在《股票、债券和保险》中,笔者也是把学生分小组,在课前根据给出的某个家庭以理财顾问的身份为其设计一套适宜其经济状况的投资方案。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商议、最后统一意见后完成设计,课堂中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介绍设计的依据,在学生代表的侃侃而谈和争锋相对中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地生成了教材中的知识。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中,让学生当了一回“财政部长”。每组由一位财政部长和多位智囊团成员组成,安排每组从收支两个方面制订来年的财政计划,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在对自己的财政计划的合理性解释中慢慢生成教材知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框中,设计了“和谐新昌”的环节,让学生作为政府顾问,分组谈谈最关注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笔者在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在小组共同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或是津津乐道地对某个话题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或是毫不相让地对同伴的看法提出质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稍微高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总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并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使他们从中产生一种共同参与的成功感,激发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易于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
这就告诉我们,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问题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这也是最难做好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实施新课程以来的几年教学实践中,始终为如何才能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而困惑着。下面就以谈谈尝试过的几个问题情境。比如,在《经济生活》的《兼顾效率与公平》一框中,创设“橄榄型”社会的情境。所谓“橄榄型”社会,顾名思义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这种社会结构应该是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分别从高收入者、低收入者、政府等三个角度探究如何才能实现“橄榄型”社会?学生纷纷从他所代表的身份出发献计献策。再如,在《经济生活》的《依法征税》一框中,在播放童话版FLASH《税忘了》之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⑴你如何认识“中学生与税收无关”?⑵你如何理解“城市的运作根本不需要税”?设计意图是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纳税人与负税人概念的区别,依法纳税有何必要性),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再如,笔者在上《国家和国际组织》中的《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一框时,先选用当时热点的索马里海盗的视频,一下子把学生对加勒比海盗等传说中海盗的形象拉到了现实生活,索马里海盗对世界海运和局部安全的巨大破坏力也让学生产生了共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共鸣。然后趁势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职于联合国,请就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提出你的建议。⑴你会建议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谈谈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行性。⑵它们分别可以体现联合国的什么作用?
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要由原来的师—→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这样才能構建真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笔者创设的以上的问题情境,设计意图就是拒绝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是通过教师抛出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或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点评、总结中实现师生知识共享、感情共鸣。
在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情境教学法,已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还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刘祥、金其生主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5]车广吉林月周窦焕坤主编:《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