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指出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构建教师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文化素质。
【关键词】美术 课程 人文性
一、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 刘海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心理疾患的偏科怪才,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 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整个社会要提倡“全人格教育”,只有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才能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
二、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 。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三、人文性是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
人文性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反思。
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材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新人”,这是21世纪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是新的人材观。还有一部分当代的学者将“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人界定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等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很多的学者和美术教育家们纷纷认识到中国的美术教育越来越突出的暴露出一个大的弊端,即美术教材模式的单一。纵观中学美术教材大都是以造型训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为主,略兼一点美术欣赏内容。技能训练加美术欣赏已成为多年来绝大数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这种现状我们将其概括为“有术无美”,而这其中的“美”即是指内容丰富的“人文性”。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一生追求人格的真、善、美,丰子恺的一生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为后人所尊从。他“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地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鼎就会站立不稳,就会出现缺陷。”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心身健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是干巴巴的技术教育,其不可能体现美术辅以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全面人格教育的特点。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努力以全新的面貌重构美术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高红云,对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考[J].才智,2011/15
[2]李丽珠,启迪美术生命意识,打好学科美育基础[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美术 课程 人文性
一、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 刘海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心理疾患的偏科怪才,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 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整个社会要提倡“全人格教育”,只有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才能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
二、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 。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三、人文性是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
人文性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反思。
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材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新人”,这是21世纪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是新的人材观。还有一部分当代的学者将“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人界定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等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很多的学者和美术教育家们纷纷认识到中国的美术教育越来越突出的暴露出一个大的弊端,即美术教材模式的单一。纵观中学美术教材大都是以造型训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为主,略兼一点美术欣赏内容。技能训练加美术欣赏已成为多年来绝大数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这种现状我们将其概括为“有术无美”,而这其中的“美”即是指内容丰富的“人文性”。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一生追求人格的真、善、美,丰子恺的一生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为后人所尊从。他“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地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鼎就会站立不稳,就会出现缺陷。”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心身健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是干巴巴的技术教育,其不可能体现美术辅以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全面人格教育的特点。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努力以全新的面貌重构美术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高红云,对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考[J].才智,2011/15
[2]李丽珠,启迪美术生命意识,打好学科美育基础[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