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结合”与“三利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 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
  3 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初中语文练习册》
  
  1 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 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3 利用《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各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实践表明,“三结合”与“三利用”在教读课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班级管理的实践经验,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考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对初中学生进行有艺术的“说教”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 班级管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既是工具,更是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班主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
一、哲学与儿童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求……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可见,哲学是一个体现自由追问、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精神的思想活动。  自从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儿童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儿童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
[摘 要]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不好写,不会写。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的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教育;作文;学生;教学;老师    中考作文的命题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
摘要 数学要为生活服务,教学中,要充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应用 能力 培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 理论联系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受时间等限制,因而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指导学生有效自主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
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审美化思想、原理指导下,运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理论、技术优势,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得以审美转化,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减轻学习负担,获得身心愉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构建本模式的理论依据及模式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电化教学成为现代教学中的热点。它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象、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字、实物、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让多媒体教学走进化学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孩子,数学素质就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摘 要】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辨证思维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学习状态进行及时反思,培养其反思能力。注重课堂学习,忽视课后反思,忽视学习过程。结果和方法,只要完成学习任务,照套他人经验。不能凝炼成未来或其他情景下提供指导的方法。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目标反思、内容反思、过程及课后反思,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