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生成路上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百科中对生成课程定义: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生成课程存在着在预成课程上扣上“生成”的帽子,生成不以幼儿兴趣点来生成等现状,究竟怎样的生成课程才是有价值的,能够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应最大的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幼儿园实施的课程应该是幼儿所需要的课程,是适合幼儿,符合幼儿经验基础并从中获得获取经验的课程,是从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中生发的课程,体现课程的动态、灵活、创新;师生共同建构;以幼儿为本位等特点。基于对课程的初步理解,我园在开展建构性园本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生成课程开展的一些思路与见解。
  一、寻求生成课程开展的多元方式与路径
  (一)预成课程中的生成活动。制定主题计划时,可在每个预成课程中留出部分空间,作为课程留白。这类生成活动往往以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是主题开展过程中的意外或突发之事,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及时的获取生成的信息。因此,生成比例没有明确界定,由教师自控,年轻教师可从一个小生成点开始尝试。
  (二)项目性的生成课程。可以园为单位,制定一个统一的项目,各年级或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与项目符合的课程。这些素材的选择与确立一定是基于对幼儿原有经验的分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才能生成出一系列生动而丰满的活动。1、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生成课程。可以围绕一个课题,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生成。2、以班级为单位的生成课程。如以一个动画影片为原素材,每班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及年龄适宜性,选择影片,通过剧情的情节、人物了解、分析挖掘素材中的教育元素,生成主题式课程。同题异构式的生成课程往往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而且同根同源的素材,教师可以的互相学习、借鉴中成长。
  (三)纯生成课程:这种形式的生成,往往是从幼儿关心的话题、热点问题、或师幼共同感兴趣的人或事中产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灵活性,时间不定,长短不限,完成根据班级的需求灵活开展,不为生成而生成,使生成真正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师、幼、园在生成体验之路上的思考
  (一)探寻幼儿经验提升的体验之路
  1、重视课程开展前的前经验、兴趣的获取与筛选。一方面获取幼儿的经验基础,找准落脚点;一方面了解幼儿的兴趣走向,保证生成的轨迹与幼儿兴趣与需求的同轨。
  2、生成过程中的兴趣走向与取舍。分析不同幼儿产生的各种兴趣点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作出取舍。生成内容一定是为了贴近幼儿生活,帮助幼儿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不贪求形式的华丽与内容的复杂,关注对生活中本土资源的利用,真正在活动中积累与提升幼儿的经验。
  3、后期经验的总结、提升、延伸。积累与妥善保存幼儿的活动资料。生成活动中的幼儿资料袋、个案观察记录、作品等活动材料是最个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在活动后期对其进行整理,同时,要避免将一个生成课程作为句点,将活动嘎然而止,必须留有痕迹、向后延伸,为生成寻找新的生长点。
  (二)磨砺教师课程驾驭的体验之路
  教师在对幼儿的观察和发现中,在对教育契机的把握与感悟中,对幼儿真实的认识和理解中,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这样有生命力的活动对教师是一次生命体验的过程。管理者也需要思考如何作好在课程中作好引领者与陪伴者。
  思考一:课程研究开展前的把脉与决策
  让教师清晰的明晰每一次生成的核心和目标,课程开展前,园部应集合教科研骨干,共同策划课程。从总目标至分层目标,从幼儿活动到教师教研活动;从主题脉络到特色活动;从环境营造到社会、家长资源的开发,充分地将课程开展的分支考虑周全。课程开展前,组织所有教师开展课程发布,帮助一线教师领会课程核心、梳理课程脉络,使教师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抓手。
  思考二:课程研究过程中的支持与介入
  我们课程开展过程中,园领导兵分三路,深入到各个年级组,共同参与、及时指导,帮助教师科学有效组织,避免无用功。预设中的生成活动或纯生成课程可以采用“停下脚步,站到外面看一看”的方式去重新审视这个课程,找出“实践的困境”进行自我理解、判断和分析;而项目性的生成课程,可以“整体停工,重新整装”,即大家在课程中途停一停,各班思考前阶段课程开展中的收获与困惑,以研讨或沙龙的形式,将问题摆上桌面,寻求众人的智慧,共同来剖析、解惑。这样的停顿,迫使教师去“思考”,真正关注到幼儿的真实需要,有意识地生成具有“我的特点”的课程。
  思考三:教师课程研究后期的实践与提升
  课程接近尾声的阶段,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将课程版块分类打包,形成课程资源包,而这资源包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无异于是亲身参与的教师将课程过程中的点滴收获、遗憾一一分析,这对于园本课程的完善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课程亮点分享或制作课程大书,互相分享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得失,共同促进教师课程的驾驭能力。
  (三)挖掘园本课程核心的体验之路
  每个幼儿园都在做生成课程,每个幼儿园也都会做,但怎样的生成课程才是
  “我们”独一无二的?答案是:必须与园本课程核心拉手。需要教师开展生成课程前,园领导先把握核心,我们究竟要做出怎样的课程,怎样的课程才能彰显园本特色。指导教师将园所文化理念内化到课程中,从素材选择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线索的挖掘,都围绕园所文化的主线,贯穿始终。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可能觉得“生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只要真正的与孩子在一起,体验这种痛并快乐的过程,你会发现,每一次“生成”,就是一次旅行,旅行途中,你会充满快乐;旅行途中,你会收获满满;旅行途中,你会经历成长,旅行归来,你将会期待再一次旅行的开始。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咽喉,是学习的起点。如今,我们构建的高效课堂,预习更是前提保障。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事半功倍地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外开花课内香”呢?  一、预习的过去式  常见到语文老师上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若硬着头皮上
卢新祁老师在《科学并不简单》一文中指出:“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处理,简单的事情无需复杂对待。我们需要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方法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科学虽然复杂,但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复杂的科学世界、复杂的科学教育时、能智慧对待,在厚积中薄发。”  《摆》的研究在各种科学教材中可算作是经典一课,很多人上公开课也采用其做文章。就听到的课堂实教,看到的教学案例,多为大同小异,采
许多年以来,美人鱼一直在冰冷,黑暗的海底孤独地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程变革,教育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的成败与否对国人的素质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广东在课程变革方面一直都在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所取得的硕果也颇丰。下面以大事纪略的形式回放我省这三十年来课程变革所经历的几个路程。    第一轮的教学实验    省教育厅于1979年秋接受国家教委中学司的委托,参加了《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一轮的教学实验。《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中国科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增加,从而发自内心的爱好学习。小学数学为其他理科学科的学习提供计算基础,因此学好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教学法的普及与应用拥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一、兴趣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兴趣爱好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相关知识,还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
在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中,学前教育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成为改革发展的潮头,广大的幼儿教师除弊兴利,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尝试着把幼儿看成教育资源,把幼儿园活动看成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的生命历程,希望寻找到幼儿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从容彼岸,下面我将在实践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一、努力拓展,给孩子提供开阔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发现活动中有很多生成性资源,有些很有价值,但它们可遇而不可求;有些让老师很头疼,不知道该利用还是不该利用;有些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老师手足无措……。在这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敏锐捕捉这些资源?如何才能迅速判断哪些资源是有效资源?判断后又该如何巧妙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入手,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足够的创造性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因此,小学生必须学会写邀请函。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激趣,自主实践的教法,进行了沪教版《邀请函》的教学,学生课上兴趣盎然,掌握了写作技巧,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邀请函的用途和类型。2.掌握邀请函的书写格式和要求。3.能独立正确地写一张邀请函。教学重点:邀请函的书写格式和语言要求  教学准备:1.向周围的人了解一下他们在哪些情况下收到或发出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成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市场经济也给青少年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了碰撞和冲击。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等。如何突破传统德育的瓶颈?靠什么来构建我校的魅力德育呢?文化是必然的选择。我们深知,如果有系统地去顶层设计学校的文化,抓住若干重点项目,带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必然能使德育工作长久植根于肥沃的文
1.呼噜猪、毛毛熊和跳跳兔一起上山,摘了27个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