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学校的学生实习工作普遍存在学生稳定性低、实习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认真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不善劳动,综合素质低等原因所致。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的举措,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学生实习;质量差;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126-02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职学校的系统培养,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有大幅度提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是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生存的根本,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保证。专业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中职学生要有行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一个没有正确劳动观念、不爱劳动的学生是不会练就一身比较娴熟、应用自如的专业技能,自然不会形成专业综合素养。在这里,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要开展,而且要毫不动摇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现状
按照现行国家关于中职学生实习就业管理规定,中职学生毕业前夕,要有至少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大多数中职学校实习工作安排采用2.5+0.5的模式开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普遍存在实习学生稳定率不高、实习工作质量低、学非所用等问题。其中,学生稳定率不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笔者从事职业教育32年,从事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也十多年了,总体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漠视劳动,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从平时校内简单的卫生打扫到校外的其他公益劳动,都表现出不会做、不爱做。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就业,稳定率一直很低,大部分学生坚持不到三个月。2020年,通过学校共安排顶岗实习学生167名,到目前为止,仍坚持在原岗位工作的仅剩91人,稳定率为54.5%(以前年度大体相同),而且要在驻企教师的管理之下才坚持下来的,如果不进行管理,情况可能还会更差。通过认真思考、观察分析、与驻企管理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各方交流讨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讲有以下几个点:
(一)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生存意识淡漠
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从来没考虑过劳动,无忧无虑地过着舒适生活,没有为未来做打算的思想意识,养成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的优越感,使部分学生思想上不知道啥是劳动,人为什么要劳动,劳动是为了啥,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未来的幸福生活怎样保证等问题缺乏认真思考,更谈不上为自己精彩的人生搞好规划设计,稀里糊涂度过了孩童时代、少年时代。对此农村的孩子还多少有点劳动的概念,见过大人劳动的情景,经历过一些简单的劳动。
(二)俯不下身子,吃苦耐劳精神差
由于缺乏应有的锻炼,长到十几岁了,一接触劳动就嫌累、嫌脏,甚至不会做。遇见稍微重一点、脏一点的工作就哭爹喊娘,叫苦连天,向家长诉苦、向老师哭累,不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更没有“咬一咬牙”“挺一挺”的思想和毅力,坚持不住了就不打招呼溜之大吉。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找学校或企业要求带回家。更有个别学生不去主动适应实习工作,而是嫌企业不好、嫌实习工作不对口、嫌工作时间长等。
(三)学生任性惯了,不服从管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现在的孩子,从小家长无比呵护,就是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几句,孩子也感到无比委屈,个别不明事理的家长也找老师的麻烦,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得十分任性,我行我素,在校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初中不好好学习,来到职中“混年龄,长身体”。进入企业就更加不适应了,不按操作规程办事,不听带教师傅的指导,领导一批评,辞职就走人完事。
(四)劳动技能低下,职业技能水平不过关,专业素养不达标,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方法
本不爱读书的学生来到职业学校,文化课不爱学,专业课学不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低下。笔者通过在多年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不掌握一般劳动的程序和方法,不会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等,表现出劳动技能缺失。专业技能不认真训练,或浅尝辄止,即使训练了,但功夫不到家。进入实习就业岗位,不会做也不愿学、不愿做,不能很好地和企业融为一体,最终被迫淘汰。
(五)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很好地坚守收悉企业
在同时安排好几家实习企业(单位)的情况下(比如学生去多家幼儿园实习),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工作环境、攀比薪资高低、攀比领导的态度等,这山看见那山高,感觉这个企业(单位)不适合自己,不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实习工作,私自调换实习单位。
客观地讲,导致职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稳定性差的原因可能还有学校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因素。但从职业学校实习就业的工作实际来分析学生方面的原因,认为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是产生稳定性差的主要因素。
二、把劳动教育摆在中职学校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职学校的畢业生基本就是生产、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对实习工作质量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彻底改变实习就业稳定性差、工作质量不高等现状,学校层面要不断认真总结工作得失,合理科学地安排实习就业工作,企业层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制订适合实习学生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办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教育入手,解决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专业综合素养低等问题,学校应把劳动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要把劳动教育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不劳动或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更不能生活”的危机感、紧迫感,培养学生“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的使命感。要不断教育学生善于构筑“我的梦”,并深深地融入中国梦,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劳动美丽”的时代风尚,大力营造劳动教育的宣传氛围。
(二)構建中职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劳动课教材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比较丰富,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技能课程有丰富的实训项目。而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还显得很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少,形式单一,教育活动欠深刻,仅靠老师在班团会(活动)上加以要求而已,引不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教育成果不显著。“德育为首”,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而独立存在,以彰显它的基础性、必要性。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有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有形式多样的内容,有说教内容也有实践活动项目,有针对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等。要以“学生爱劳动,劳动意识强,会劳动,劳动成果显著”为目标。教育内容丰富不枯燥,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育,通过名人名言、名人典故的学习了解,教育学生深深懂得只有劳动创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安排学生参加适量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学科实训教学计划中要设置实践项目认识、实训教学环节程序、生产实习的方式方法等与劳动教育有关联的内容,通过“做”来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锻炼学生劳动技能。
(三)探讨建立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机制,实现家校共育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给学生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田间地头的简单生产劳动,或帮助家长打理职场上的细小环节等。
(四)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
怎样的中职毕业生才算是优秀的毕业生?不是每门功课考八九十分以上,不是专业技能特别突出。当然考试成绩的高低和专业技能的优劣是优秀毕业生的决定要素,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技能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合作办学企业领导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讲,成绩不好可以学,技能不强可以练,但是如果没有积极劳动的意识,没有很强的劳动观念,连最简单的劳动都不会去做,那就什么都完了,可见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重要性。在对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过程中,要坚决地把有无劳动意识、是不是积极肯干、劳动技能的高低等方面的评价放在首位,以此为前提,形成较为科学、公正的中职学生评价办法。
(五)做好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衔接
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与技能培养一脉相承,其地位、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的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素养可以使技能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不善于劳动的学生,他的技能水平肯定得不到大的提高。学校的劳动教育就像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预备活动,预备活动做好了,基本活动才能练得好,练得扎实,练得有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劳动教育开始,扎实推进,做好衔接工作。
(六)率先垂范,发挥教师示范带领作用,避免劳动教育要素的缺失
劳动教育中教师要素不可以缺席,说教引导是必要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更为重要。要以教师和长辈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不但要教给学生的思想,还要教给学生行为方法和劳动技能,让学生看着学、学着做、做中不断催生劳动思想,“教、学、做合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手脑相长”,在于增强自立能力,在于获得事物之真知,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他不但大力倡导劳动教育,而且常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学生一起投入劳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默默地躬身亲为所形成的感召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深入。
参考文献:
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6).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学生实习;质量差;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126-02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职学校的系统培养,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有大幅度提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是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生存的根本,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保证。专业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中职学生要有行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一个没有正确劳动观念、不爱劳动的学生是不会练就一身比较娴熟、应用自如的专业技能,自然不会形成专业综合素养。在这里,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要开展,而且要毫不动摇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现状
按照现行国家关于中职学生实习就业管理规定,中职学生毕业前夕,要有至少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大多数中职学校实习工作安排采用2.5+0.5的模式开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普遍存在实习学生稳定率不高、实习工作质量低、学非所用等问题。其中,学生稳定率不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笔者从事职业教育32年,从事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也十多年了,总体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漠视劳动,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从平时校内简单的卫生打扫到校外的其他公益劳动,都表现出不会做、不爱做。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就业,稳定率一直很低,大部分学生坚持不到三个月。2020年,通过学校共安排顶岗实习学生167名,到目前为止,仍坚持在原岗位工作的仅剩91人,稳定率为54.5%(以前年度大体相同),而且要在驻企教师的管理之下才坚持下来的,如果不进行管理,情况可能还会更差。通过认真思考、观察分析、与驻企管理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各方交流讨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讲有以下几个点:
(一)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生存意识淡漠
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从来没考虑过劳动,无忧无虑地过着舒适生活,没有为未来做打算的思想意识,养成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的优越感,使部分学生思想上不知道啥是劳动,人为什么要劳动,劳动是为了啥,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未来的幸福生活怎样保证等问题缺乏认真思考,更谈不上为自己精彩的人生搞好规划设计,稀里糊涂度过了孩童时代、少年时代。对此农村的孩子还多少有点劳动的概念,见过大人劳动的情景,经历过一些简单的劳动。
(二)俯不下身子,吃苦耐劳精神差
由于缺乏应有的锻炼,长到十几岁了,一接触劳动就嫌累、嫌脏,甚至不会做。遇见稍微重一点、脏一点的工作就哭爹喊娘,叫苦连天,向家长诉苦、向老师哭累,不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更没有“咬一咬牙”“挺一挺”的思想和毅力,坚持不住了就不打招呼溜之大吉。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找学校或企业要求带回家。更有个别学生不去主动适应实习工作,而是嫌企业不好、嫌实习工作不对口、嫌工作时间长等。
(三)学生任性惯了,不服从管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现在的孩子,从小家长无比呵护,就是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几句,孩子也感到无比委屈,个别不明事理的家长也找老师的麻烦,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得十分任性,我行我素,在校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初中不好好学习,来到职中“混年龄,长身体”。进入企业就更加不适应了,不按操作规程办事,不听带教师傅的指导,领导一批评,辞职就走人完事。
(四)劳动技能低下,职业技能水平不过关,专业素养不达标,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方法
本不爱读书的学生来到职业学校,文化课不爱学,专业课学不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低下。笔者通过在多年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不掌握一般劳动的程序和方法,不会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等,表现出劳动技能缺失。专业技能不认真训练,或浅尝辄止,即使训练了,但功夫不到家。进入实习就业岗位,不会做也不愿学、不愿做,不能很好地和企业融为一体,最终被迫淘汰。
(五)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很好地坚守收悉企业
在同时安排好几家实习企业(单位)的情况下(比如学生去多家幼儿园实习),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工作环境、攀比薪资高低、攀比领导的态度等,这山看见那山高,感觉这个企业(单位)不适合自己,不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实习工作,私自调换实习单位。
客观地讲,导致职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稳定性差的原因可能还有学校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因素。但从职业学校实习就业的工作实际来分析学生方面的原因,认为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是产生稳定性差的主要因素。
二、把劳动教育摆在中职学校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职学校的畢业生基本就是生产、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对实习工作质量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彻底改变实习就业稳定性差、工作质量不高等现状,学校层面要不断认真总结工作得失,合理科学地安排实习就业工作,企业层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制订适合实习学生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办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教育入手,解决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专业综合素养低等问题,学校应把劳动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要把劳动教育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不劳动或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更不能生活”的危机感、紧迫感,培养学生“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的使命感。要不断教育学生善于构筑“我的梦”,并深深地融入中国梦,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劳动美丽”的时代风尚,大力营造劳动教育的宣传氛围。
(二)構建中职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劳动课教材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比较丰富,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技能课程有丰富的实训项目。而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还显得很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少,形式单一,教育活动欠深刻,仅靠老师在班团会(活动)上加以要求而已,引不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教育成果不显著。“德育为首”,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而独立存在,以彰显它的基础性、必要性。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有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有形式多样的内容,有说教内容也有实践活动项目,有针对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等。要以“学生爱劳动,劳动意识强,会劳动,劳动成果显著”为目标。教育内容丰富不枯燥,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育,通过名人名言、名人典故的学习了解,教育学生深深懂得只有劳动创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安排学生参加适量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学科实训教学计划中要设置实践项目认识、实训教学环节程序、生产实习的方式方法等与劳动教育有关联的内容,通过“做”来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锻炼学生劳动技能。
(三)探讨建立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机制,实现家校共育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给学生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田间地头的简单生产劳动,或帮助家长打理职场上的细小环节等。
(四)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
怎样的中职毕业生才算是优秀的毕业生?不是每门功课考八九十分以上,不是专业技能特别突出。当然考试成绩的高低和专业技能的优劣是优秀毕业生的决定要素,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技能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合作办学企业领导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讲,成绩不好可以学,技能不强可以练,但是如果没有积极劳动的意识,没有很强的劳动观念,连最简单的劳动都不会去做,那就什么都完了,可见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重要性。在对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过程中,要坚决地把有无劳动意识、是不是积极肯干、劳动技能的高低等方面的评价放在首位,以此为前提,形成较为科学、公正的中职学生评价办法。
(五)做好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衔接
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与技能培养一脉相承,其地位、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的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素养可以使技能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不善于劳动的学生,他的技能水平肯定得不到大的提高。学校的劳动教育就像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预备活动,预备活动做好了,基本活动才能练得好,练得扎实,练得有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劳动教育开始,扎实推进,做好衔接工作。
(六)率先垂范,发挥教师示范带领作用,避免劳动教育要素的缺失
劳动教育中教师要素不可以缺席,说教引导是必要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更为重要。要以教师和长辈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不但要教给学生的思想,还要教给学生行为方法和劳动技能,让学生看着学、学着做、做中不断催生劳动思想,“教、学、做合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手脑相长”,在于增强自立能力,在于获得事物之真知,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他不但大力倡导劳动教育,而且常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学生一起投入劳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默默地躬身亲为所形成的感召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深入。
参考文献:
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