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定性知识传承呈现灵动的状态。情境创设是为了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教师则是把自己亮在暗处,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触景生思、移景生情”,从而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探究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下面结合我执教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认识角”一课,谈谈在情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实践及思考。
“认识角”属于数学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一般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精心创设了一个“比角”的情境。
片断1: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角”听到小朋友这么精彩的回答,不由地走出来为你们鼓掌。(边说边变化活动角的两条边做鼓掌的样子)小朋友身边也有这样的角,请组长从信封里取出来发给大家。
师:现在老师来摆一个角(师演示),(1)请小朋友摆一个比老师小的角;(2)请小朋友摆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3)请小朋友摆一个比老师大的角。
待学生按教师要求摆完后,教师手拿剪刀,走下讲台,拿起一位学生做的最大的角,把角的边剪短些,边说:“哼!让你的角比我大,现在看你的角是不是还比我的大。”然后走到另外一个学生的旁边去剪短他摆的角的两条边,这样依次下去。学生非常兴奋,一个个地将自己手里的角伸过来,嘴里大声喊道:“老师,剪我的……”剪完后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原以为学生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肯定能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谁料问题抛出后学生却一脸茫然。在启而不发的无奈之下,教师只能重新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引入时,教师拟人化地用“活动角”为学生们精彩的表现而“鼓掌”,既是激趣,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活动角可以变大变小,而且是通过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来变化的。然后创设剪短边的教学活动,意图让学生能领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核心结论。】
活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由于剪角的对象不是一个,教师的走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剪而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比较角的边剪短后大小的变化情况,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兴奋了,但缺失了最重要的数学思考。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得他们急切地希望老师来剪自己角的边,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而不去思考这个情境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是一种感悟,学生应该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心随师动,思也萌动”。有趣的情境并没有助教师一臂之力,反思之余我在另一个班里进行了改进。
片断2:
引入:小朋友做角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也用两根吸管做了一个角,并且为每个小朋友也准备了一个,请组长从信封里取出来发给大家。
(1)这个角很神奇,它可以变大变小。请小朋友自己先摆一个角,现在请你摆一个大一点的角,摆一个再大一点的角。你们是怎样让角变大的?现在请你摆一个小一点的角,摆一个再小一点的角。你们是怎样让角变小的?
(2)同桌摆一个一样大的角。
(3)老师想邀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来变角。
(4)师:摆一个比我小的角先,然后摆一个和我一样大的角,再摆一个比我大的角。
(5)师用剪刀把学生的角的边剪去一些,然后问学生:现在他的角还比我的大吗?(再剪去一些,再问)
(6)师:看来,不管老师怎么剪,他的角还是比我的大。大家帮忙想一想,怎样让老师的角比这个同学的大?
生:把角的两条边拉开的大一些。
师: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纷纷举手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启示:
为了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的重心集中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第二次创设情境时,将学生推向了主角的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难点也被学生轻松突破了。本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的情境要吸引学生,必然要具有趣味性。在上面的片断中,我以让学生和老师“比角”为名,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比角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当评委,看和老师比角的同学的角摆得对不对。这一招很有效,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台上,仔细观察台上的同学的每一个动作。当我提出不同的要求时,所有的学生立刻作出了判断。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教学效果好。特别当老师手拿剪刀剪短学生手中的角的两边时,困惑与新奇致使学生非常兴奋地参与了整个活动。
二、情境具有思考性
教师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索。第一次创设的情境之所以无效,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在剪学生角的两边的过程中,其指向的对象是随意的,且教师的走动范围过大,学生情绪已处于失控边缘,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与兴趣,这样创设的情境严重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注意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活动,从让组长把活动角从信封里取出发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到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摆角,再到让学生上台与我比角。同时,不时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去思考角的边改变的结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索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情境具有渐进性
在创设情境时,要有层次地逐步加深问题的思考力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以上片断中,我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摆角,在层层设问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创设比角的教学情境,通过活动来证实学生心中的猜想。这样,教师作为一个幕后的引导者,把学生推向活动的舞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情境中所蕴含的新知的感受是充分的,对新知的破译是喜悦的,整个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责编 黄 海)
“认识角”属于数学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一般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精心创设了一个“比角”的情境。
片断1: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角”听到小朋友这么精彩的回答,不由地走出来为你们鼓掌。(边说边变化活动角的两条边做鼓掌的样子)小朋友身边也有这样的角,请组长从信封里取出来发给大家。
师:现在老师来摆一个角(师演示),(1)请小朋友摆一个比老师小的角;(2)请小朋友摆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3)请小朋友摆一个比老师大的角。
待学生按教师要求摆完后,教师手拿剪刀,走下讲台,拿起一位学生做的最大的角,把角的边剪短些,边说:“哼!让你的角比我大,现在看你的角是不是还比我的大。”然后走到另外一个学生的旁边去剪短他摆的角的两条边,这样依次下去。学生非常兴奋,一个个地将自己手里的角伸过来,嘴里大声喊道:“老师,剪我的……”剪完后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原以为学生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肯定能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谁料问题抛出后学生却一脸茫然。在启而不发的无奈之下,教师只能重新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引入时,教师拟人化地用“活动角”为学生们精彩的表现而“鼓掌”,既是激趣,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活动角可以变大变小,而且是通过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来变化的。然后创设剪短边的教学活动,意图让学生能领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核心结论。】
活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由于剪角的对象不是一个,教师的走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剪而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比较角的边剪短后大小的变化情况,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兴奋了,但缺失了最重要的数学思考。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得他们急切地希望老师来剪自己角的边,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而不去思考这个情境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是一种感悟,学生应该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心随师动,思也萌动”。有趣的情境并没有助教师一臂之力,反思之余我在另一个班里进行了改进。
片断2:
引入:小朋友做角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也用两根吸管做了一个角,并且为每个小朋友也准备了一个,请组长从信封里取出来发给大家。
(1)这个角很神奇,它可以变大变小。请小朋友自己先摆一个角,现在请你摆一个大一点的角,摆一个再大一点的角。你们是怎样让角变大的?现在请你摆一个小一点的角,摆一个再小一点的角。你们是怎样让角变小的?
(2)同桌摆一个一样大的角。
(3)老师想邀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来变角。
(4)师:摆一个比我小的角先,然后摆一个和我一样大的角,再摆一个比我大的角。
(5)师用剪刀把学生的角的边剪去一些,然后问学生:现在他的角还比我的大吗?(再剪去一些,再问)
(6)师:看来,不管老师怎么剪,他的角还是比我的大。大家帮忙想一想,怎样让老师的角比这个同学的大?
生:把角的两条边拉开的大一些。
师: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纷纷举手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启示:
为了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的重心集中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第二次创设情境时,将学生推向了主角的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难点也被学生轻松突破了。本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的情境要吸引学生,必然要具有趣味性。在上面的片断中,我以让学生和老师“比角”为名,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比角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当评委,看和老师比角的同学的角摆得对不对。这一招很有效,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台上,仔细观察台上的同学的每一个动作。当我提出不同的要求时,所有的学生立刻作出了判断。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教学效果好。特别当老师手拿剪刀剪短学生手中的角的两边时,困惑与新奇致使学生非常兴奋地参与了整个活动。
二、情境具有思考性
教师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索。第一次创设的情境之所以无效,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在剪学生角的两边的过程中,其指向的对象是随意的,且教师的走动范围过大,学生情绪已处于失控边缘,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与兴趣,这样创设的情境严重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注意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活动,从让组长把活动角从信封里取出发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到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摆角,再到让学生上台与我比角。同时,不时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去思考角的边改变的结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索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情境具有渐进性
在创设情境时,要有层次地逐步加深问题的思考力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以上片断中,我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摆角,在层层设问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创设比角的教学情境,通过活动来证实学生心中的猜想。这样,教师作为一个幕后的引导者,把学生推向活动的舞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情境中所蕴含的新知的感受是充分的,对新知的破译是喜悦的,整个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责编 黄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