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但其一直成为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量角器不知怎么摆放,把角的度数读错更是常有的事。这一课引发了很多教师的深度研究,如华应龙等名师都执教了示范课,刘加霞教授进行了调研,他们使“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变得丰富、厚重,充满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吸取名师课堂的优点,追溯本源,对角、度量等概念进一步追问,把握其本质,而且应对学生进行学前调研,诊断出学生的困惑,使其真正理解量角器的作用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下面,谈谈我对“角的度量”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二合一看”背后的内涵是什么
通常,教师会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看”的要诀: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这个口诀看似简洁,但学生却不得要领,甚至提出疑问“圆圆的量角器怎么能量尖尖的角呢”。
“二合一看”背后的内涵是什么?量角器和角的度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将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度量的本质是“比”,即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并最终用数据或通过数的运算来表示的过程。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由于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不明,他们也就无法理解量角方法的本质。
尺、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本质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本质才能知道“量角其实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才能体会“二合一看”的真正内涵。
二、量角器上的角为什么难找
如华应龙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展示了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的一种错误,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更是五花八门。量角器上的角为什么难找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习经验的负迁移。
角的大小是二维特征,和长度的一维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度量长度的经验会对测量角产生负迁移,容易产生“从头量起”的思维定势,即将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尖”重合。
2.对角的概念理解比较浅显。
很多学生在量角前都存在“圆圆的量角器怎么能量尖尖的角”这样的疑问,在使用量角器时常用量角器边上的刻度线的长度来测量角的两条边,这些都源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理解不深刻。二年级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角,但学生只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至于如何抽象出“角”和“角”的大小及“角”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等问题,学生理解不深刻。
其实,作为知识点“角”,并不那么简单。无论是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还是霍尔的几何分层理论,“角”都安排在比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层次上。角的概念有两种:一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二是射线绕一点旋转的结果。“角的内涵”是两边所形成的张口。
小学生所能理解的“角”一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由于生活中角的两边是线段,所以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角”的表象。当所画角的两条边的长度与量角器上的刻度线不能重合时,学生并不知道将角的两条边延长。
3. 对量角器复杂的构造眼花缭乱。
量角器上有中心点、双向刻度、圆弧,还有几十条刻度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我一直在思考:能否为学生找角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呢?学生在二年级时有了从物体中找角的经验,这些已学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有什么帮助呢?反复钻研教材,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在量角前能否先让学生在钟面上找角,做个铺垫?”学生已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这个活动并不难,但钟面和量角器上的角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1)钟面和量角器都是封闭图形,没有“头”和“尾”,钟面是圆形的,量角器是半圆的结构;(2)角的顶点的位置一样,都在圆或半圆的中心。有了这样的知识做铺垫,相信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就会水到渠成。
三、如何使工具为我所用
量角器只是工具,既然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时遇到那么多困难,那为何不能创造一个工具为我所用呢?量角器是不是只能做成半圆的呢?易玫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就突破了这个限制,让学生经历自制量角器的过程,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直角作为标准角,将量角工具制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之上对直角进行均分,形成这样的自制工具(如下图)。以此为基础,2个、3个甚至4个这样的工具逐次“累加”起来,就形成了比较复杂、使用比较便利的量角工具。学生经历由自制量角器到标准量角器的变化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也真正认识了量角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真正理解,善于思考、乐于钻研,才能真正使课堂变得充满理性、智慧与激情!
(责编 杜 华)
一、“二合一看”背后的内涵是什么
通常,教师会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看”的要诀: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这个口诀看似简洁,但学生却不得要领,甚至提出疑问“圆圆的量角器怎么能量尖尖的角呢”。
“二合一看”背后的内涵是什么?量角器和角的度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将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度量的本质是“比”,即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并最终用数据或通过数的运算来表示的过程。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由于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不明,他们也就无法理解量角方法的本质。
尺、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本质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本质才能知道“量角其实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才能体会“二合一看”的真正内涵。
二、量角器上的角为什么难找
如华应龙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展示了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的一种错误,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更是五花八门。量角器上的角为什么难找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习经验的负迁移。
角的大小是二维特征,和长度的一维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度量长度的经验会对测量角产生负迁移,容易产生“从头量起”的思维定势,即将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尖”重合。
2.对角的概念理解比较浅显。
很多学生在量角前都存在“圆圆的量角器怎么能量尖尖的角”这样的疑问,在使用量角器时常用量角器边上的刻度线的长度来测量角的两条边,这些都源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理解不深刻。二年级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角,但学生只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至于如何抽象出“角”和“角”的大小及“角”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等问题,学生理解不深刻。
其实,作为知识点“角”,并不那么简单。无论是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还是霍尔的几何分层理论,“角”都安排在比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层次上。角的概念有两种:一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二是射线绕一点旋转的结果。“角的内涵”是两边所形成的张口。
小学生所能理解的“角”一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由于生活中角的两边是线段,所以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角”的表象。当所画角的两条边的长度与量角器上的刻度线不能重合时,学生并不知道将角的两条边延长。
3. 对量角器复杂的构造眼花缭乱。
量角器上有中心点、双向刻度、圆弧,还有几十条刻度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我一直在思考:能否为学生找角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呢?学生在二年级时有了从物体中找角的经验,这些已学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有什么帮助呢?反复钻研教材,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在量角前能否先让学生在钟面上找角,做个铺垫?”学生已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这个活动并不难,但钟面和量角器上的角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1)钟面和量角器都是封闭图形,没有“头”和“尾”,钟面是圆形的,量角器是半圆的结构;(2)角的顶点的位置一样,都在圆或半圆的中心。有了这样的知识做铺垫,相信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就会水到渠成。
三、如何使工具为我所用
量角器只是工具,既然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时遇到那么多困难,那为何不能创造一个工具为我所用呢?量角器是不是只能做成半圆的呢?易玫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就突破了这个限制,让学生经历自制量角器的过程,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直角作为标准角,将量角工具制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之上对直角进行均分,形成这样的自制工具(如下图)。以此为基础,2个、3个甚至4个这样的工具逐次“累加”起来,就形成了比较复杂、使用比较便利的量角工具。学生经历由自制量角器到标准量角器的变化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也真正认识了量角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真正理解,善于思考、乐于钻研,才能真正使课堂变得充满理性、智慧与激情!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