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教”,而且要立足于“学”,因此,化学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 学导式教学 化学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要求和设计,促使化学教学方法在反映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学科特征和师生相互关系方面,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与习惯经验模式,进行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一个教师能够驾轻就熟,硕果累累,就是因为他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实施新课教学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应不断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精华,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一、学导式创新教学的提出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教”(选择教学策略,研究教法),而且要立足于“学”(研究教学对象,指导学法);既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能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课堂和学生中的问题和信息,围绕教学任务强化问题的自然生成与动态生成。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项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学生有惰性,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懒得自己看书理解,哪怕再简单的东西,他也希望你讲,这样的知识传授,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给学生一种能延续的养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参与中分享知识、能力和快乐,为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
二、学导式创新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疑诱思——启活。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产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讲卤族元素时,可以利用碘、溴在不同溶剂中的美丽颜色,制作一杯三到四层具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再插一朵鲜花,捧入教室。这样以知诱思、以新诱思、以奇诱思构建的教学情境,立即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思考,足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交流,营造民主——互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学教学应该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学习,能够进入交际互活环节,在活动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交际。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人的潜能都得以挖掘,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在教学活动中,每次测试后公布标准答案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解题思路和感受;在讲评时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对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细心、耐心地说服,并给辩证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
3.精辟点拨,导行析疑——促活。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抱起他们往前走,而是要“点拨”一下,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相机诱导,因材施教,适时适度,点其要害,拔其迷障,一针见血,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所以有人说:点拨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
4.全新评价,激励创新——自活。
一个正确的、全新、适应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能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见解和设想予以及时肯定、表扬、鼓励,能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在教学中,在整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将工具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靠前安排,而将载体性知识、自成体系的知识靠后安排,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完整知识体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盲区”,先引导提炼出知识要点和题型方法,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将悬空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细化,再让学生练习感悟,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每一专题的知识、题型和方法。
5.教研相长,自结反思——研活。
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是一种创造。在现实的教学研究中,对教学设计谈得多,对“课堂艺术”强调得多,而对教学分析提及得较少。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研究,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智慧,从总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习题讲解是否透彻,是否有其他新颖的解法,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针对一些典型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方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焕发课堂教学活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化学教师必须“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丁文楚.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11-12.
[2]黄毅.搭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新平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7-8.
关键词: 学导式教学 化学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要求和设计,促使化学教学方法在反映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学科特征和师生相互关系方面,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与习惯经验模式,进行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一个教师能够驾轻就熟,硕果累累,就是因为他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实施新课教学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应不断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精华,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一、学导式创新教学的提出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教”(选择教学策略,研究教法),而且要立足于“学”(研究教学对象,指导学法);既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能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课堂和学生中的问题和信息,围绕教学任务强化问题的自然生成与动态生成。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项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学生有惰性,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懒得自己看书理解,哪怕再简单的东西,他也希望你讲,这样的知识传授,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给学生一种能延续的养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参与中分享知识、能力和快乐,为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
二、学导式创新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疑诱思——启活。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产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讲卤族元素时,可以利用碘、溴在不同溶剂中的美丽颜色,制作一杯三到四层具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再插一朵鲜花,捧入教室。这样以知诱思、以新诱思、以奇诱思构建的教学情境,立即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思考,足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交流,营造民主——互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学教学应该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学习,能够进入交际互活环节,在活动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交际。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人的潜能都得以挖掘,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在教学活动中,每次测试后公布标准答案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解题思路和感受;在讲评时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对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细心、耐心地说服,并给辩证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
3.精辟点拨,导行析疑——促活。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抱起他们往前走,而是要“点拨”一下,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相机诱导,因材施教,适时适度,点其要害,拔其迷障,一针见血,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所以有人说:点拨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
4.全新评价,激励创新——自活。
一个正确的、全新、适应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能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见解和设想予以及时肯定、表扬、鼓励,能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在教学中,在整体内容的安排上,我将工具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靠前安排,而将载体性知识、自成体系的知识靠后安排,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完整知识体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盲区”,先引导提炼出知识要点和题型方法,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将悬空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细化,再让学生练习感悟,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每一专题的知识、题型和方法。
5.教研相长,自结反思——研活。
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是一种创造。在现实的教学研究中,对教学设计谈得多,对“课堂艺术”强调得多,而对教学分析提及得较少。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研究,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智慧,从总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习题讲解是否透彻,是否有其他新颖的解法,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针对一些典型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方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焕发课堂教学活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化学教师必须“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丁文楚.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11-12.
[2]黄毅.搭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新平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