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的确,每一堂课无时不伴随着提问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究竟有多少呢?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感悟颇深。
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运用Yes or no? 过多,成了教师的口头禅
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教师每提问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都问Yes or no? 学生回答着明知故问的问题,异口同声地回答Yes 或者No, 一堂课竟然用了二三十次Yes or no? 我想有些问题回答之后,学生已经知道是对的或错的,就没有必要再问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不富有启发性。而且还浪费时间。该教师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Picture 1. 一个女士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单词。 Picture 2. 一个男士脖子上带着听诊器给一个小女孩检查身体,教师问一个学生, “What does she do?”这个学生答道: “She is a teacher.” 教师问, “Yes or no?” 学生们答道: “Yes.”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What does he do?”另一个学生答道: “he is a doctor.” 教师问“Yes or no?” 学生们答道: “Yes.”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答案。教师没有必要再问Yes or no? 这样的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对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只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火花,抑制学生被激发起的灵感。教师可以进一步的问: “What do you think of being a teacher?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at do you think of being a doctor? Do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这样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 在问题提出后切忌急于将答案全盘托出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缺乏有效的指导,浮光掠影地带一下。在学生仍然一团迷雾时,教师失去了耐心,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时,在大屏幕上放一段李连杰的武打片Shaolin Temple, 然后让学生写影评。在放录像片前老师一定教学了3b的内容,也会让学生总结出写影评包括哪四个方面:
1. Who is a great actor? 2. What’s the name of the movie? 3. What kind of movies is it?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 可是放完录像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复述影评,再写下来,学生能做到的,只是慢点。教师问: “How to write a review about the movie? 教师而是急于将内容说出Jet Li is ... I really like his movie ... It’s an ... The movie is ... 教师没有抓住训练的契机,这样硬把咀嚼过的馍塞到学生的嘴里。学生必然会食之无味,更谈不上消化了。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探索的意识去锻炼挖掘知识的清泉。
三、 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逻辑混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的逻辑顺序就像一个金字塔,不应该是学生抬头是塔尖,使思维艰难地爬行,到了一定高度,却又转瞬跌入塔底,陷入思维的停顿。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一课时, Ask Ss to talk about movies, 教师应该设计如下问题: 1. Do you like movies? 2.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3.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5. What’s your favorite movie? 6. 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 如果教师突然就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Rush Hour”? 看过该电影的同学可能能答出对该电影的感受,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会一下怔住,使学生思维出现停顿。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使学生拾阶而上,让问题有一定梯度。这样难度渐渐加深,学生才能洞悉更深层的知识,采撷知识的甘露。
四、 设计问题要和教学内容有关,切忌和内容脱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句子。不摆花架子,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为问而问,形式上与内容脱节。例如,有的教师习惯在课前几分钟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像这样进行会话练习活动的教师很多。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明白,课前提问应该为新课服务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这一单元第二课时时,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就应该依据课堂内容设计问题。像: Hello!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play sport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have breakfast?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etc. 为教学3a服务。可有的教师却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如: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Do you like playing sports? 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 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气氛很热烈。时间的问题只字不提。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结果在教学3a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陌生。教学效果不好。教师设计问题要依据当堂课的内容,给每一个问题都闪烁出教师智慧的光芒,要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攀登的路标。让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
提问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地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思维仍然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就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层层递进,逐级攀登。
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究竟有多少呢?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感悟颇深。
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运用Yes or no? 过多,成了教师的口头禅
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教师每提问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都问Yes or no? 学生回答着明知故问的问题,异口同声地回答Yes 或者No, 一堂课竟然用了二三十次Yes or no? 我想有些问题回答之后,学生已经知道是对的或错的,就没有必要再问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不富有启发性。而且还浪费时间。该教师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Picture 1. 一个女士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单词。 Picture 2. 一个男士脖子上带着听诊器给一个小女孩检查身体,教师问一个学生, “What does she do?”这个学生答道: “She is a teacher.” 教师问, “Yes or no?” 学生们答道: “Yes.”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What does he do?”另一个学生答道: “he is a doctor.” 教师问“Yes or no?” 学生们答道: “Yes.”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答案。教师没有必要再问Yes or no? 这样的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对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只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火花,抑制学生被激发起的灵感。教师可以进一步的问: “What do you think of being a teacher?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at do you think of being a doctor? Do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这样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 在问题提出后切忌急于将答案全盘托出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缺乏有效的指导,浮光掠影地带一下。在学生仍然一团迷雾时,教师失去了耐心,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时,在大屏幕上放一段李连杰的武打片Shaolin Temple, 然后让学生写影评。在放录像片前老师一定教学了3b的内容,也会让学生总结出写影评包括哪四个方面:
1. Who is a great actor? 2. What’s the name of the movie? 3. What kind of movies is it?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 可是放完录像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复述影评,再写下来,学生能做到的,只是慢点。教师问: “How to write a review about the movie? 教师而是急于将内容说出Jet Li is ... I really like his movie ... It’s an ... The movie is ... 教师没有抓住训练的契机,这样硬把咀嚼过的馍塞到学生的嘴里。学生必然会食之无味,更谈不上消化了。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探索的意识去锻炼挖掘知识的清泉。
三、 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逻辑混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的逻辑顺序就像一个金字塔,不应该是学生抬头是塔尖,使思维艰难地爬行,到了一定高度,却又转瞬跌入塔底,陷入思维的停顿。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一课时, Ask Ss to talk about movies, 教师应该设计如下问题: 1. Do you like movies? 2.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3.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5. What’s your favorite movie? 6. 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 如果教师突然就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Rush Hour”? 看过该电影的同学可能能答出对该电影的感受,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会一下怔住,使学生思维出现停顿。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使学生拾阶而上,让问题有一定梯度。这样难度渐渐加深,学生才能洞悉更深层的知识,采撷知识的甘露。
四、 设计问题要和教学内容有关,切忌和内容脱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句子。不摆花架子,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为问而问,形式上与内容脱节。例如,有的教师习惯在课前几分钟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像这样进行会话练习活动的教师很多。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明白,课前提问应该为新课服务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这一单元第二课时时,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就应该依据课堂内容设计问题。像: Hello!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play sport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have breakfast?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etc. 为教学3a服务。可有的教师却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如: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Do you like playing sports? 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 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气氛很热烈。时间的问题只字不提。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结果在教学3a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陌生。教学效果不好。教师设计问题要依据当堂课的内容,给每一个问题都闪烁出教师智慧的光芒,要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攀登的路标。让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
提问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地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思维仍然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就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层层递进,逐级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