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典中文化特色词的处理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问题反映在词典中,主要就是文化特色词的处理问题。在一般翻译中,人们会采用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来处理文化特色词问题。词典翻译则必须更多地考虑使用者因素和词典本身的特点,因此,处理就会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词典翻译中的实例探讨这一问题,以期能对词典编纂者处理文化特色词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特色词;一般翻译;词典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1-0057-3
  Abstract: In a dictionary, cul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of culture-bound words. People regularly give some approaches to this problem,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to solve. Ofdictionary translation,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readers and dictionaries, and hence different methods will b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examples in the existing dictionaries to analyze this issue, and want to be of some help to the compilation of bilingual dictionaries.
  Key words: bilingual dictionaries, culture-bound words, general translation,dictionary translation
  
  我们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文化。
  关于文化,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总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总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文化问题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
  如今,随着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文化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人们学习语言的工具的双语词典,自然也会无法回避这一现象。反映在其中的就是文化特色词的处理问题。文化特色词的处理,是双语词典编纂中非常难以处理同时也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1.何谓文化特色词
  
  文化特色词,指的是“和一个语言社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单词和词组”。(Hartmann & James, 1998: 33)简而言之,也就是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词和词组。又叫“文化局限词”。比如汉语文化中的“外戚”、“理学”、“脚钱(付给搬东西的人的工钱)”,英语文化中的 “barhopping(一夜间不断地在一家酒吧喝酒后再到另一家接着喝)”,“funeral time(丧期)”, “funk money(在英国指为获得高利或保障币值由一国转移至另一国的流动资金)”等等。
  文化特色词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人们通常将其归于文化差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不同。比如,英国四面环海,所以在英语中和sea相关的词组及短语就很丰富,如:at sea, half seas over, go and jump in the sea等等。而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因此,在汉语文化中和农业、土地等相关的词语就比较多,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等;2)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一点也会在文化特色词中有所反映。例如,汉语中的“官官相护”、“打官腔”等等;3)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例如,汉英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语用差异;4)不同宗教信仰造成的文化差异。如中国流行佛教,因此在汉语中就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用语。
  此外,对文化特色词的分类不尽相同。
  李明、周敬华(2001:65-70)认为,可以将文化特色词分为四类:只属于一种文化的词;带内涵意义的词;成语和典故;日常用语中的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分为两类:源语文化特有而译语中完全没有的词语;逻辑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社会意义等不同的词语。其分类看起来有所不同,实则大同小异。
  
  2.文化特色词的一般处理
  
  在翻译活动中,针对文化特色词,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通常可以将其归纳如下:
  
  2.1 音译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这一方法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较为适用。比如,将汉语的“台风”译为“typhoon”,“叩头”译为“koutou”,“太极”翻译成“taiji”,将英语中的Mass译为“弥撒”,yuppie译成“雅皮”,SARS译为“萨斯”等等。
  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能保留源语文化习俗、传统等,同时也可以丰富目标语词汇。缺点则是刚引入目标语时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改进的方法是音译加注。
  
  2.2 直译法
  有时为了保留源语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心理特征等等,可以直译文化特色词。比如,将汉语中的“缠足”译成“foot-binding”,“铁饭碗”译为“iron rice bowl”,“中国结”译为“Chinese knots”;将英语中的“mystery play”译成“神秘剧”,“green paper”译为“绿皮书”,“warmedy”译成“温馨喜剧”等等。
  使用以上两种翻译方法,可以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
  
  2.3 意译法
  有的时候,无法处理得更好,人们只能舍去其文化特色进行意译。例如“He is in a catch-22 situation.”中的“catch-22”,我们只能将其译成“左右为难的”。
  
  2.4 使用上位词来解释
  例如,“aardvark”是一种食蚁兽,我们通常就可以将其处理为“一种食蚁兽”。
  
  2.5 使用目标语中的替代词
  比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笑掉大牙”,而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英语中则可以使用“laugh one’s head off”。
  以上三种方法的使用则可以让目标语的读者更容易接受。
  
  2.6 增词法
  有时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但同时又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可以适当在直译的译文后加上一些解释性的词语。
  
  2.7 详释法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只能用较多的词语来解释某些文化特色词。比如,向外国人解释阿Q,我们只能作如此解释:“the main character in Lu Xun’s The True Story of A Q, a backward peasant who interprets his defeats as his moral victories”。
  当然,在处理文化特色词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的方法。
  
  3.双语词典中文化特色词的处理
  
  文化特色词对于文学翻译而言,是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对于双语词典而言更是如此。
  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因为词典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姜秋霞(2001: 56)指出,词典文本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而存在;文学文本以篇章存在,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马秉义(1996: 54)认为,词典翻译是一种解释,而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
  因此,在处理文化特色词的时候,有些在文学翻译中可以接受的方法在词典翻译中就不适合使用,而有些在文学翻译中显得不合适的方法却可以在词典翻译中运用。比如,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可以将“他们在演双簧呢!”译为 “They are collaborating with each other.”,但是在汉英词典中,我们只能将“双簧”处理为“a two-man act, with one speaking or singing while hiding behind the other who does the acting”;而在词典翻译中较常使用的解释法或加注法,在文学翻译中则很少使用。例如,“The teleplay is to be on during the prime time.”只能翻译为“电视剧将在黄金时段上演。”,但通常在词典中会将“prime time”处理为:prime time——黄金时段(指的是晚上7点至11点之间,电视观众最多的时候)。
  很明显,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特色词的许多方法在词典翻译中可以使用。比如:
  
  3.1 音译法
  在《现代英汉词典》中,“Mass”这个词就处理为:Mass n. (天主教的)弥撒。只不过,为了使词典更能体现“user-friendly”(替使用者考虑)的特点,在词典翻译中加上了其它的处理方法,包括使用夹注、注释、详释等方法。
  
  3.2 直译法
  这种处理方法在词典翻译中也比较常见。在《现代汉英词典》中,“缠足”就处理为“foot-binding”同样是考虑到“user-friendly”。在词典翻译中加上了其它的处理方法,包括:直译加意译,如《现代汉英词典》中,“铁饭碗”处理为“iron rice bowl; a secure job”;直译加注释,如《新时代汉英词典》中,“八旗”处理为“Eight Banners”(Manchu military-administrative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1600’s and kept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3.3 意译法
  意译法在词典翻译中也运用较多。例如,在《新英汉词典》中,“catch-22”被处理为:n. 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的情况;事与愿违的做法;adj. 左右为难的;无法摆脱的。在《汉英大词典》中,“东床”被处理为:<女婿>son-in-law。在以上两种处理方法中,使用的都是意译法。
  
  3.4 详释法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无法使用其它的方法来处理文化特色词,但为了读者学习的需要又必须提供关于这个词的必要信息,我们可以使用详释法。在《汉英大词典》中,“金鸡独立”处理为:“(demonstrate martial arts) posing as a pheasant standing on one foot; standing on a leg—in praise of one who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alone; standing on one foot as the cock does”。
  除了以上方法,在词典中处理文化特色词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3.5 图解法
  在处理目标语中无对应词的文化词时,可以结合着其它方法来使用图解法。语言的描述详尽但未必会给读者留下很确定的印象,如能使用图解法,就会给读者留下比较直观且确定的印象。例如,在解释“傣族”这一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这样处理:the Dai nationality, one minority of China, inhabiting Yunnan Province, 然后在词目词附近放置一张图片,效果就会很好。
  
  3.6 仿造法
  仿造法可以用来处理双语词典翻译中遇到的文化特色词。章宜华(2002)指出,仿造法就是“利用目标语的构词成分按源语的结构模式,创建目标语所没有的新词,以表达新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将“春卷”译为“spring roll”,“蛋卷”译为“egg roll”。
  在有些情况下,此方法也可以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例如,在《新英汉词典》中,X处理为:n. <俚>摇头丸(=ecstacy)。事实上,如果能够加注,读者可能就更容易理解:n. <俚>摇头丸(X是ecstacy的首音节变异拼法)。
  
  3.7 替换法
  例如,在《汉英大词典》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处理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 boy; One monk carries two buckets of water on a pole, two monks carry one bucket between them, and three monks have no drinking water—a satirical warning against dependence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ies;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Two’s a company, three’s none.”。在这个翻译中,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使用的就是替换法;而第二部分则是直译加解释。
  
  4.结语
  
  从以上的处理方法中可以看出,在词典翻译中,注释、解释等方法使用较多,而且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也较为经常,比如,直译加意译,替换加直译加解释等。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词典本身和词典翻译的特点。词典作为语言学习的、具有规范性特点的工具书,一定要把词目词最准确的意思传递给其使用者,而不能在翻译的时候任意发挥;第二点和第一点也密切相关,即要使词典更加地“替读者考虑”(user-friendly),要能为读者学习相关语言的文化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文化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处理文化特色词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有了新方法,我们在编纂双语词典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使用。如果效果好的话,就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效果不好,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去改进去完善,以便更好地在双语词典中解决文化特色词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Hartmann, R. R. K. & G. James.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 London: Routledge, 1998: 33.
  姜秋霞.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56.
  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5-70.
  马秉义. 词典翻译原则探讨[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5): 54.
  章宜华.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翻译课程设置不足、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同时也存在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急需情况,分析了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从发展翻译独立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考试形式、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翻译教学改
摘要: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方法考查词汇频率对中国大学生二语词汇偶然习得的作用。受试者是同一所大学的84名学生,分别代表三个语言水平。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测量受试者对目标词的习得情况。将习得最好与最差的词汇的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词汇频率与受试的语言水平就词汇的理解性习得而言,不相关;而就产出性习得而言却相关。  关键词:词汇频率;词汇偶然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词汇歧义是英语中一种自然和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词汇歧义在诸多不同场合的运用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英语词汇歧义在语言学、商业广告、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价值,促进词汇歧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词汇歧义;价值;理解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8-0112-4  Abstract: Lexical a
摘 要:含蓄否定有否定之义而无否定之形,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分析、归纳各种含蓄否定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翻译,灵活运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避免因为望文生义而出现理解偏差。  关键词:含蓄否定;形式;意义;理解;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0-0052-5  Abstract: Implicit negation
摘 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语表达语言意义的差异性,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语;比喻修辞;运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09-3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
摘 要:歧义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形成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给英语教学和言语交际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从英、汉语两个角度,分析了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歧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消除办法。  关键词:结构歧义;形成;消除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0-0056-4  Abstract: This paper dea
摘 要:本文介绍了英语中常用的表示“老年人”的委婉语,例如,senior citizen,golden-ager,the elderly等等,分析了它们的具体涵义和用法,并用例证进行了说明。最后,强调了委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委婉义;委婉语;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099-3    1. 前言   
摘要:跨文化创作就是翻译和写作。英语翻译/写作中不可避免涉及语言、文化和文学这三个方面,它们既密切相关,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分支。如何通过翻译/写作教学促进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进而深刻理解文学呢?反之,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文化和文学,促进他们提高写作/翻译的技能?这是愈久弥新的话题,也是萦绕笔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本文在前人探索基础上,拟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以期引起更多共鸣。  关键词:跨文化创作;语言;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并介绍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47-3    Abstract: Research-based study is a new education concept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