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语表达语言意义的差异性,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语;比喻修辞;运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09-3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意想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但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不同的动物可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而同一种动物可蕴涵不同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动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英汉文化的理解(何善芬,2002: 52)。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对等性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对联想意义完全对应的动物词语在英汉互译中完全可以保留喻体,并用直译的手法。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汉语中有蛇行、龙蛇飞动、笔头走蛇、杯弓蛇影等。英语中有“snake its way through/across”,意为“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as slippery as an eel”比喻像泥鳅一样圆滑。又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就有了“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horsepower——马力,bull market——牛市,bear market——熊市等。
2.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非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非对等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的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及人们经验阅历的不同,作为反映这些内容的语言载体,也会对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的比喻、象征、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时会不尽相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成利用其它动物名称表达的词语;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在处理以上几种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几类词语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
2.1 意译
英汉语言中都有具有文化形象、但形象有很大差别的动物词语。词汇通常由事物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故引发形象意义,而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词汇的形象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动物词语往往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于是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所持的态度就会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在处理此类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两个民族关于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一类词语通常运用意译的手法。“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如“as blind as a bat”;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英语中狮子为百兽之王,汉语里老虎为王,象征威武、威风,故有“虎威,狐假虎威”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陈定安,1998: 271)。凡汉语中用虎的词语,英语中多用狮子,例如:虎威/威猛——lion-hearted或as majestic as a lion,威猛如虎——as brave/bold as a lion,拦路虎——lion in the way,狼吞虎咽——make a lion’s meal of,摸老虎屁股——twist the lion’s tail等。
2.2 形象转换法
英汉语言中对同一意义表达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同一种属性或特征由不同动物联想而来,对于此类质同表异的动物名称我们通常采用形象转换法进行翻译。例如下列词语里: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杨自俭,2000: 357),chicken-hearted——胆小如鼠,a fly in the ointment—— 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while the cat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等(杨自俭,2000: 361)。
2.3 更换喻体或采用意译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的影响,英汉文化之间差异特别大,出现不少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空缺的现象。同一动物词在一种文化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没有任何联想,这完全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使然。因此研究语言特殊性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种只在一种语言中出现动物喻体而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动物喻体的空缺现象,翻译时可更换喻体或者干脆舍弃喻体,采用意译。
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体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拍马屁——lick sb’s boots;呆若木鸡——dumb stuck;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九牛二虎之力——kill oneself to等。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as nervous as a cat (kitten)——十分紧张;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pig oneself——肮脏、邋遢;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何善芬,2002: 152-155)。
英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动物名称的词语,如goat(山羊)便是其中之一(何善芬,2002: 152),它的联想意义指色鬼,淫荡的人,来自希腊神话传说。相传魔鬼创造山羊,而山羊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而对汉民族来说,它只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会引起任何联想。如:“He is a goat.”可译为:他是个色鬼。
总之,从以上的论述和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虽然存在着语言差异、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而,由于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认知情感和思维方式导致大多数英汉动物词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不同,这些动物词语只能从其动物习性、特征以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动物的不同观念、情感认知方面去理解分析,从其内在蕴藏的深层文化喻义去领悟和认识。所以,我们对比研究英汉动物词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旨在揭示英汉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语言的得体性,才能减少交际障碍,在实际阅读或翻译运用中可少犯或不犯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的错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71 .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2,155-152 .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7,361.
关键词:动物词语;比喻修辞;运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09-3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意想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但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不同的动物可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而同一种动物可蕴涵不同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动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英汉文化的理解(何善芬,2002: 52)。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对等性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对联想意义完全对应的动物词语在英汉互译中完全可以保留喻体,并用直译的手法。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汉语中有蛇行、龙蛇飞动、笔头走蛇、杯弓蛇影等。英语中有“snake its way through/across”,意为“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as slippery as an eel”比喻像泥鳅一样圆滑。又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就有了“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horsepower——马力,bull market——牛市,bear market——熊市等。
2.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运用的非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非对等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的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及人们经验阅历的不同,作为反映这些内容的语言载体,也会对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的比喻、象征、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时会不尽相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成利用其它动物名称表达的词语;而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在处理以上几种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几类词语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
2.1 意译
英汉语言中都有具有文化形象、但形象有很大差别的动物词语。词汇通常由事物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故引发形象意义,而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词汇的形象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动物词语往往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于是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所持的态度就会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在处理此类动物词的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尊重英汉两个民族关于动物词的习惯用法。对于这一类词语通常运用意译的手法。“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如“as blind as a bat”;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英语中狮子为百兽之王,汉语里老虎为王,象征威武、威风,故有“虎威,狐假虎威”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陈定安,1998: 271)。凡汉语中用虎的词语,英语中多用狮子,例如:虎威/威猛——lion-hearted或as majestic as a lion,威猛如虎——as brave/bold as a lion,拦路虎——lion in the way,狼吞虎咽——make a lion’s meal of,摸老虎屁股——twist the lion’s tail等。
2.2 形象转换法
英汉语言中对同一意义表达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同一种属性或特征由不同动物联想而来,对于此类质同表异的动物名称我们通常采用形象转换法进行翻译。例如下列词语里: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杨自俭,2000: 357),chicken-hearted——胆小如鼠,a fly in the ointment—— 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while the cat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等(杨自俭,2000: 361)。
2.3 更换喻体或采用意译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的影响,英汉文化之间差异特别大,出现不少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空缺的现象。同一动物词在一种文化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没有任何联想,这完全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使然。因此研究语言特殊性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种只在一种语言中出现动物喻体而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动物喻体的空缺现象,翻译时可更换喻体或者干脆舍弃喻体,采用意译。
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体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拍马屁——lick sb’s boots;呆若木鸡——dumb stuck;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九牛二虎之力——kill oneself to等。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as nervous as a cat (kitten)——十分紧张;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pig oneself——肮脏、邋遢;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何善芬,2002: 152-155)。
英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动物名称的词语,如goat(山羊)便是其中之一(何善芬,2002: 152),它的联想意义指色鬼,淫荡的人,来自希腊神话传说。相传魔鬼创造山羊,而山羊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而对汉民族来说,它只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会引起任何联想。如:“He is a goat.”可译为:他是个色鬼。
总之,从以上的论述和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虽然存在着语言差异、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而,由于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认知情感和思维方式导致大多数英汉动物词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不同,这些动物词语只能从其动物习性、特征以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动物的不同观念、情感认知方面去理解分析,从其内在蕴藏的深层文化喻义去领悟和认识。所以,我们对比研究英汉动物词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旨在揭示英汉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语言的得体性,才能减少交际障碍,在实际阅读或翻译运用中可少犯或不犯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的错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71 .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2,155-152 .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