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翻译课程设置不足、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同时也存在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急需情况,分析了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从发展翻译独立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考试形式、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翻译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68-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major problems currently plaguing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interpreters in China. By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modern society, in which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translators are in great demand, the author evaluate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Translation, and offers some thoughts on its reform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syllabus, learner-centered
在我国,翻译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翻译有多种用途,翻译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当前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已发展成多元化的社会,翻译使中国融入世界,也使世界走近中国。科技文化、学术交流、国际贸易、时事政治等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在历史上从未如此不可或缺。
随着中国加入WTO、北京2008奥运会和上海2010世博会的申办成功,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亟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也早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人们常常谈到一种可忧的情况:外语院系学生毕业以后,往往应付不了工作单位交来的翻译任务。许多外语院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说一口比较流畅的外语,却连停水停电通知一类的应用文体也不会翻译,毕业后还要跟着有工作经验的人跑,细心观察,慢慢摸索,经过好多年实践才对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目前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翻译课程设置不足
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没有开设翻译课程,精读课的课后练习虽然都有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但练习的设计均是以新的语法现象和新词汇、词组的操练为目的,对翻译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1990)中的课程设置规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三、四年级每周有2小时的翻译课。但很多的外语院、系授课时间一般只安排一年,按一个学年36周教学时间计算,总课时约为72小时,除去复习考试,实际上不足这个数字。部分院系坚持3个学期的开课时间,即在四年级的上半学期继续开设翻译课,总学时可达到108,效果相对好一些。
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笔译课设置为三个学期,分别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四年级两个学期开设,但也说明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笔译课主要开设在四年级,除去复习考试、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所占时间,课时会受到影响。翻译课课时不足致使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从而制约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1.2 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翻译课程和语言课程差不多,都是着重于研究词法和句法,讲授内容更多停留在单词、词汇、句子等层次上,没能上升到语篇层次,没有将语篇分析完全融入翻译教学中去。这种陈旧的讲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和扩展,因为一个词、一句话的翻译更多是固定的、死板的,只有将其放在语篇中、语境中它才会更富有活力和灵活性。
就具体的翻译教学模式而言,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学生练习,教师讲评。这种模式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翻译理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本该给翻译教学带来的益处和便利还没有或很少体现出来。
1.3 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翻译教学内容与市场、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大陆的翻译教学多以完成教学大纲的“忠实取向”为主,以完成教科书和教学计划为目的,任教教师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而国外的翻译培训与教学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理论框架内,尽量贴近翻译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我国港台地区一些大学的翻译人才培养均倾向于实用翻译。
1.4 观念、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人才市场上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滞后有关。据悉,香港的中文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创办有翻译系,迄今香港已有7所大专院校设立了翻译系或翻译专业,时至今日,大陆创办翻译系的高校依然屈指可数。如今不少本科生看好社会需求,欲报考翻译专业研究生,然而,可供他们选择的高校寥寥无几。不重视翻译教学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懂点外语,有本词典就能做翻译了。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一些有点外语基础的人就信心十足地匆忙上阵做翻译,结果就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2.翻译教学改革措施
2.1 发展翻译独立学科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翻译学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艺学的分支,而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制定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翻译理论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欧美国家和香港地区的翻译教学理念也为国内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
教育部已批准“翻译”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可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广大学者所研究,必将为中国翻译界带来蓬勃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翻译学院、翻译学系、翻译专业的设立已经以其自身的经验宣告,翻译教学已经不是外语教学的辅助课程了。“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外语教学将转过来为翻译教学服务,为翻译系/专业输送精英学生,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将越来越巩固。翻译系/专业的方向就是培养从事语际交流的翻译人才。”(张美芳,2001:154)
2.2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是一种讨论和研究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满堂灌。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翻译问题共同探讨,平等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开发学生智能潜能,共同解决翻译疑难,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2.2.1 小组学习和课堂陈述(presentation)
学生3-4人为一组,或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己查找老师规定难度的翻译文本,经小组充分讨论后,集中集体的智慧完成译文,并每人一部分,在课堂上借助于大屏幕,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翻译,包括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2.2 长篇翻译
在随堂作业、阶段作业之外,每个学期另外布置学生一篇两千至三千字的长篇翻译,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教师拟出详细翻译要求和规则,并定期在图书馆或资料室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翻译,从容地展现他们的翻译技能。这种翻译量大难度也大,它不再是纯粹的翻译练习,而是一个翻译项目,有明确的要求和做法。学生为了完成这篇长篇翻译,必须仔细研读老师拟定的“翻译须知”,要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因为这种作业仅靠一、两本案头词典根本无法进行。经过这样的密集教学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2.2.3 翻译评论
Newmark认为,翻译评论把翻译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是一种让人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的实践(Newmark,2001:184)。评论别人的译文,或对基于同一原文的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评论,研究译文与原文字、词、句的对应,原文中文体、文化、读者、语言等因素的处理,评论者本人从中获益匪浅,对翻译理论的记忆也更深刻。
在目前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翻译评论练习,但对于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或别人的译文进行评论或对比评论。这对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大有好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较佳策略。
2.2.4 加大实务翻译练习量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宗教、传媒与资讯等各个领域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市场上客户委托笔译的文件种类包括:技术资料、技术设备说明书、投资实务手册、招标招商手册、产品说明书、投标书、财政报告、学术论文、国际会议资料、保险公司文件、宣传广告、书籍、法律文件、经贸合同、展览说明、房产证明书、旅游证件、移民或探亲所需的证明书等。
面对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翻译课程也应随之改革。既然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已从侧重于文学翻译和社会科学文献翻译转向侧重于实务性的翻译,翻译课程的重点也应该转移到实务翻译方面来。
2.3 改革考试形式
在翻译测试方面,以往的应试翻译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学生常常被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文字的翻译,而且不许查词典。学生翻译时连蒙带猜,根本无暇考虑选词用字,更不用说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因为翻译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技能课,可以加大平时翻译练习的量,布置几次翻译大作业,在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课外长篇翻译,也在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优点是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充分展示其翻译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与双语言双文化知识进行各种信息翻译的能力,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赶着交卷。期中和期末考核一般为开卷考试,寓教于试,使考试既为检测手段,又为学习手段,以灵活互补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服务。
2.4 改革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并进行一定量的翻译练习。这样的课堂有些枯燥无味,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鉴于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可引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电子教案。有些练习、有关理论和技巧的阐述以及目前翻译方面的新成就等方面的知识可要求学生上网进行查询,然后在课堂上简要陈述或汇报。这样,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翻译教学的课堂容量不仅翻了几番,而且学生学习翻译课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3.结论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将来走向社会能够从事翻译工作。因此,翻译课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翻译培训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内容,实务翻译应该发挥其优势,成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的阶梯。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去考虑如何去应付一件件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单纯着眼于语言的对等而不把实际工作中的翻译策略引入教学中去,就无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应付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Newmark, P. 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84.
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4.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68-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major problems currently plaguing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interpreters in China. By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modern society, in which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translators are in great demand, the author evaluate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Translation, and offers some thoughts on its reform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syllabus, learner-centered
在我国,翻译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翻译有多种用途,翻译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当前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已发展成多元化的社会,翻译使中国融入世界,也使世界走近中国。科技文化、学术交流、国际贸易、时事政治等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在历史上从未如此不可或缺。
随着中国加入WTO、北京2008奥运会和上海2010世博会的申办成功,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亟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也早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人们常常谈到一种可忧的情况:外语院系学生毕业以后,往往应付不了工作单位交来的翻译任务。许多外语院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说一口比较流畅的外语,却连停水停电通知一类的应用文体也不会翻译,毕业后还要跟着有工作经验的人跑,细心观察,慢慢摸索,经过好多年实践才对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目前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翻译课程设置不足
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没有开设翻译课程,精读课的课后练习虽然都有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但练习的设计均是以新的语法现象和新词汇、词组的操练为目的,对翻译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1990)中的课程设置规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三、四年级每周有2小时的翻译课。但很多的外语院、系授课时间一般只安排一年,按一个学年36周教学时间计算,总课时约为72小时,除去复习考试,实际上不足这个数字。部分院系坚持3个学期的开课时间,即在四年级的上半学期继续开设翻译课,总学时可达到108,效果相对好一些。
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笔译课设置为三个学期,分别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四年级两个学期开设,但也说明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笔译课主要开设在四年级,除去复习考试、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所占时间,课时会受到影响。翻译课课时不足致使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从而制约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1.2 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翻译课程和语言课程差不多,都是着重于研究词法和句法,讲授内容更多停留在单词、词汇、句子等层次上,没能上升到语篇层次,没有将语篇分析完全融入翻译教学中去。这种陈旧的讲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和扩展,因为一个词、一句话的翻译更多是固定的、死板的,只有将其放在语篇中、语境中它才会更富有活力和灵活性。
就具体的翻译教学模式而言,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学生练习,教师讲评。这种模式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翻译理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本该给翻译教学带来的益处和便利还没有或很少体现出来。
1.3 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翻译教学内容与市场、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大陆的翻译教学多以完成教学大纲的“忠实取向”为主,以完成教科书和教学计划为目的,任教教师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而国外的翻译培训与教学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理论框架内,尽量贴近翻译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我国港台地区一些大学的翻译人才培养均倾向于实用翻译。
1.4 观念、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人才市场上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滞后有关。据悉,香港的中文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创办有翻译系,迄今香港已有7所大专院校设立了翻译系或翻译专业,时至今日,大陆创办翻译系的高校依然屈指可数。如今不少本科生看好社会需求,欲报考翻译专业研究生,然而,可供他们选择的高校寥寥无几。不重视翻译教学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懂点外语,有本词典就能做翻译了。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一些有点外语基础的人就信心十足地匆忙上阵做翻译,结果就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2.翻译教学改革措施
2.1 发展翻译独立学科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翻译学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艺学的分支,而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制定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翻译理论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欧美国家和香港地区的翻译教学理念也为国内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
教育部已批准“翻译”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可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广大学者所研究,必将为中国翻译界带来蓬勃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翻译学院、翻译学系、翻译专业的设立已经以其自身的经验宣告,翻译教学已经不是外语教学的辅助课程了。“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外语教学将转过来为翻译教学服务,为翻译系/专业输送精英学生,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将越来越巩固。翻译系/专业的方向就是培养从事语际交流的翻译人才。”(张美芳,2001:154)
2.2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是一种讨论和研究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满堂灌。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翻译问题共同探讨,平等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开发学生智能潜能,共同解决翻译疑难,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2.2.1 小组学习和课堂陈述(presentation)
学生3-4人为一组,或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己查找老师规定难度的翻译文本,经小组充分讨论后,集中集体的智慧完成译文,并每人一部分,在课堂上借助于大屏幕,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翻译,包括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2.2 长篇翻译
在随堂作业、阶段作业之外,每个学期另外布置学生一篇两千至三千字的长篇翻译,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教师拟出详细翻译要求和规则,并定期在图书馆或资料室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翻译,从容地展现他们的翻译技能。这种翻译量大难度也大,它不再是纯粹的翻译练习,而是一个翻译项目,有明确的要求和做法。学生为了完成这篇长篇翻译,必须仔细研读老师拟定的“翻译须知”,要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因为这种作业仅靠一、两本案头词典根本无法进行。经过这样的密集教学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2.2.3 翻译评论
Newmark认为,翻译评论把翻译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是一种让人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的实践(Newmark,2001:184)。评论别人的译文,或对基于同一原文的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评论,研究译文与原文字、词、句的对应,原文中文体、文化、读者、语言等因素的处理,评论者本人从中获益匪浅,对翻译理论的记忆也更深刻。
在目前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翻译评论练习,但对于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或别人的译文进行评论或对比评论。这对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大有好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较佳策略。
2.2.4 加大实务翻译练习量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宗教、传媒与资讯等各个领域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市场上客户委托笔译的文件种类包括:技术资料、技术设备说明书、投资实务手册、招标招商手册、产品说明书、投标书、财政报告、学术论文、国际会议资料、保险公司文件、宣传广告、书籍、法律文件、经贸合同、展览说明、房产证明书、旅游证件、移民或探亲所需的证明书等。
面对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翻译课程也应随之改革。既然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已从侧重于文学翻译和社会科学文献翻译转向侧重于实务性的翻译,翻译课程的重点也应该转移到实务翻译方面来。
2.3 改革考试形式
在翻译测试方面,以往的应试翻译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学生常常被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文字的翻译,而且不许查词典。学生翻译时连蒙带猜,根本无暇考虑选词用字,更不用说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因为翻译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技能课,可以加大平时翻译练习的量,布置几次翻译大作业,在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课外长篇翻译,也在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优点是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充分展示其翻译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与双语言双文化知识进行各种信息翻译的能力,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赶着交卷。期中和期末考核一般为开卷考试,寓教于试,使考试既为检测手段,又为学习手段,以灵活互补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服务。
2.4 改革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并进行一定量的翻译练习。这样的课堂有些枯燥无味,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鉴于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可引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电子教案。有些练习、有关理论和技巧的阐述以及目前翻译方面的新成就等方面的知识可要求学生上网进行查询,然后在课堂上简要陈述或汇报。这样,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翻译教学的课堂容量不仅翻了几番,而且学生学习翻译课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3.结论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将来走向社会能够从事翻译工作。因此,翻译课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翻译培训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内容,实务翻译应该发挥其优势,成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的阶梯。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去考虑如何去应付一件件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单纯着眼于语言的对等而不把实际工作中的翻译策略引入教学中去,就无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应付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Newmark, P. 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84.
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