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质疑或我的提问,进行对知识的讲解,从而结束教育教学任务。这样却忽视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话题,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因此学生得到的知识是一种灌溉式的死知识,缺乏知识的灵活性,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没有创新知识的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一次偶然的教学案例之中,我懂得了应给学生留下一个广泛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去思考、探索,以便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案例:《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按教学要求上完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洋洋得意地认为讲得是面面俱到了。便向学生提问:学了这首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一口气,我就抛出了这些问题,全班学生都在认真地思索着、总结着。这时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达到了我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在这氛围活跃中,我听到了很清楚的提问声:老师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吗?
李白,这位被冠为诗仙的大诗人,他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心中是再已熟悉不过了。我们的教师对李白少年逃学在路上玩耍,而遇到一位老妪把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于是我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许多学生都沉醉于故事之中去了。故事完了后,一双小手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象李白这样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之中作的诗应该是很多吧,那他一生中到底写了多少首诗呢?
我正在暗自庆幸时,没经意被这一下子卡住了,这问题可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来没有在有关的书籍中发现过。我的心里发慌了,额上不禁渗出了汗。望着下面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探索知识的权利呢?于是我回答: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但老师教你一个方法,你从现在起就去收集李白的诗,或者你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就可以知道了。
就这样,这节课也就快下了,可我却有一个问题在我的头脑之中回旋,我思考着:我们教师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学有限,而知识却无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一作出回答,何尝不给学生留下一个探索知识领域的空间呢?于是在下课时,我就给学生提出要求,要学生下去搜集在李白诗中我们未学过的诗,或有关他的故事,下节课老师请你来读他的诗,或者讲他的故事。
第二节课在未上课时,我提前进了教室,就上节课的要求询问学生,这时有许多学生都举手了。他们有的讲了李白的故事,有的读了李白的诗。这样,学生们对李白这位诗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无独有偶。学生的好奇之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但在什么时候迸发,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猝不及防。
案例:《她是我的好朋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对该课文我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上完课后,同学们蠢蠢欲动,纷纷举起了手:老师,血是由什么组成的?失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吗?我们的血能吃吗?白血病人的血是不是白色的?血癌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医治不了?一个个问题随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流了出来。有了前车之鉴,我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学生,只是教给了他们寻求知识的途径。
在第二节课的上课之前,我象往常一样又提前进了教室。学生就对上节课最后的问题一一回答,并且非常仔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被学生的博学所折服了。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看来我的学生已经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与兴趣,我何尝不去作这方面的努力呢?
如今这个班我已带毕业了。事实证明:我适时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不但能够经常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这种乐趣足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长期以来,学生的回答按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由老师来解答,学生不管怎样活动,学到的都是灌溉式的死知识。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就必须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建立师生、生生、生文的对话关系,要改变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施教与受教的关系,建立平等、民主、探讨、研究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本质是要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此之后,使我明白了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是值得我去做的一个教育教学问题。
我想:我们教师的知识是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无限广阔空间未知的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即使在一些时候我们能作出答复,也可以适时给学生留下一个探索知识领域的空间。这正如法国左拉的话:“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我们让学生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寻求知识的宝库,翱翔于知识的海洋,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吧!
案例:《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按教学要求上完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洋洋得意地认为讲得是面面俱到了。便向学生提问:学了这首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一口气,我就抛出了这些问题,全班学生都在认真地思索着、总结着。这时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达到了我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在这氛围活跃中,我听到了很清楚的提问声:老师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吗?
李白,这位被冠为诗仙的大诗人,他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心中是再已熟悉不过了。我们的教师对李白少年逃学在路上玩耍,而遇到一位老妪把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于是我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许多学生都沉醉于故事之中去了。故事完了后,一双小手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象李白这样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之中作的诗应该是很多吧,那他一生中到底写了多少首诗呢?
我正在暗自庆幸时,没经意被这一下子卡住了,这问题可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来没有在有关的书籍中发现过。我的心里发慌了,额上不禁渗出了汗。望着下面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探索知识的权利呢?于是我回答: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但老师教你一个方法,你从现在起就去收集李白的诗,或者你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就可以知道了。
就这样,这节课也就快下了,可我却有一个问题在我的头脑之中回旋,我思考着:我们教师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学有限,而知识却无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一作出回答,何尝不给学生留下一个探索知识领域的空间呢?于是在下课时,我就给学生提出要求,要学生下去搜集在李白诗中我们未学过的诗,或有关他的故事,下节课老师请你来读他的诗,或者讲他的故事。
第二节课在未上课时,我提前进了教室,就上节课的要求询问学生,这时有许多学生都举手了。他们有的讲了李白的故事,有的读了李白的诗。这样,学生们对李白这位诗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无独有偶。学生的好奇之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但在什么时候迸发,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猝不及防。
案例:《她是我的好朋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对该课文我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上完课后,同学们蠢蠢欲动,纷纷举起了手:老师,血是由什么组成的?失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吗?我们的血能吃吗?白血病人的血是不是白色的?血癌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医治不了?一个个问题随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流了出来。有了前车之鉴,我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学生,只是教给了他们寻求知识的途径。
在第二节课的上课之前,我象往常一样又提前进了教室。学生就对上节课最后的问题一一回答,并且非常仔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被学生的博学所折服了。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看来我的学生已经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与兴趣,我何尝不去作这方面的努力呢?
如今这个班我已带毕业了。事实证明:我适时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不但能够经常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这种乐趣足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长期以来,学生的回答按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由老师来解答,学生不管怎样活动,学到的都是灌溉式的死知识。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就必须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建立师生、生生、生文的对话关系,要改变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施教与受教的关系,建立平等、民主、探讨、研究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本质是要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此之后,使我明白了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是值得我去做的一个教育教学问题。
我想:我们教师的知识是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无限广阔空间未知的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即使在一些时候我们能作出答复,也可以适时给学生留下一个探索知识领域的空间。这正如法国左拉的话:“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我们让学生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寻求知识的宝库,翱翔于知识的海洋,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