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当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发散思维的概念最早是有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于98年提出,以后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美国心理学家卡推尔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更明确地提了出来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往往先从不同角度,根据相关理论、结构、性质、条件、实验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然后进行比较、择优,使问题得以解决,概括的说就是思维要发散
从化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概念、性质、反应多、知识点较分散,如果不能将知识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系统,就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但是这些貌似孤立、零散的知识有其内在的联系,总体来说,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用实验、理论、性质三者紧密结合进行逻辑推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
一、利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发散思维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变化和用途,组成和结构密不可分,共同决定物质的种类,物质及其变化分别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来表示只有将这些概念的内容有机的相互联系,才能使思维活跃起来,从点到面的发散在学习概念理论时,可以向三个方面发散,一是概念理论的理解发散,二是相关概念理论的比较发散,三是概念理论的应用发散
理解发散学习概念理论时,对其定义要把握好其中的关键字句,字斟句酌地进行分析只有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在使用时不出现偏差,才能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化学的认知体系
例对元素定义的理解发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挖掘出很多内涵
①微粒的核电荷数是否总等于质子数?
②能否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改为核外电子数?
③能否将其中的“原子”改为“微粒”?
④其中的“原子”是否包括“离子”?
⑤能否说某物质有几个元素组成?
比较发散将每一个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并比较相关概念,这样有助于理解概念,将概念在概念体系中正确定位比较相关概念可利用发散思维中的纵向发散(向上发散、向下发散)、横向发散(顺向发散、逆向发散)、跳跃发散
例与“氧化物”概念相关的概念
向上发散:氧化物 → 化合物 → 纯净物;
向下发散:按另一种元素种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正向发散:氧化物 → 氢化物 → 硫化物;
逆向发散: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应用发散概念和理论的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概括性文字,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具体的知识,因此要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概念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认识,来准确地把握概念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时应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合实验,结合计算,总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例3质量守恒定律中体现的守衡量有哪些?
问题一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情况怎样?
问题二克碳在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克二氧化硫,是否正确?
问题三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点石成金”是否正确?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时也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如概念理论、化学计算等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表面上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而繁琐,记忆和掌握较为困难,但如果充分地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分类比较,这样学习方法得当的话,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不困难
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正如寻找一粒珠子很困难,但如果将很多珠子串成珠链,就很容易由其中一粒珠子找到其他珠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就象很多零散的珠子,必须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面,这样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发散开来,将相关的知识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由其看来,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应用知识时形成发散思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把握好“结构 → 性质 → 用途”的联系“结构 → 性质 → 用途”是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最主要的主线,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决定其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因此,把握“共性”记“个性”,先“粗”后“细”的方法,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有效学习方法记“个性”,即掌握一些特殊的性质,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记忆,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5)]
从化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概念、性质、反应多、知识点较分散,如果不能将知识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系统,就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但是这些貌似孤立、零散的知识有其内在的联系,总体来说,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用实验、理论、性质三者紧密结合进行逻辑推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
一、利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发散思维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变化和用途,组成和结构密不可分,共同决定物质的种类,物质及其变化分别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来表示只有将这些概念的内容有机的相互联系,才能使思维活跃起来,从点到面的发散在学习概念理论时,可以向三个方面发散,一是概念理论的理解发散,二是相关概念理论的比较发散,三是概念理论的应用发散
理解发散学习概念理论时,对其定义要把握好其中的关键字句,字斟句酌地进行分析只有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在使用时不出现偏差,才能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化学的认知体系
例对元素定义的理解发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挖掘出很多内涵
①微粒的核电荷数是否总等于质子数?
②能否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改为核外电子数?
③能否将其中的“原子”改为“微粒”?
④其中的“原子”是否包括“离子”?
⑤能否说某物质有几个元素组成?
比较发散将每一个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并比较相关概念,这样有助于理解概念,将概念在概念体系中正确定位比较相关概念可利用发散思维中的纵向发散(向上发散、向下发散)、横向发散(顺向发散、逆向发散)、跳跃发散
例与“氧化物”概念相关的概念
向上发散:氧化物 → 化合物 → 纯净物;
向下发散:按另一种元素种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正向发散:氧化物 → 氢化物 → 硫化物;
逆向发散: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应用发散概念和理论的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概括性文字,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具体的知识,因此要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概念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认识,来准确地把握概念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时应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合实验,结合计算,总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例3质量守恒定律中体现的守衡量有哪些?
问题一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情况怎样?
问题二克碳在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克二氧化硫,是否正确?
问题三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点石成金”是否正确?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时也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如概念理论、化学计算等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表面上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而繁琐,记忆和掌握较为困难,但如果充分地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分类比较,这样学习方法得当的话,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不困难
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正如寻找一粒珠子很困难,但如果将很多珠子串成珠链,就很容易由其中一粒珠子找到其他珠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就象很多零散的珠子,必须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面,这样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发散开来,将相关的知识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由其看来,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应用知识时形成发散思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把握好“结构 → 性质 → 用途”的联系“结构 → 性质 → 用途”是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最主要的主线,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决定其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因此,把握“共性”记“个性”,先“粗”后“细”的方法,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有效学习方法记“个性”,即掌握一些特殊的性质,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记忆,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