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的迫切需求。本文阐述了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回报。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精神和美德也受到冲击,影响着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交织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学生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生活中的一个个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个案揭露了感恩教育缺失的恶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缺失的成因
小学生感恩行为缺失背后折射的是道德教育问题,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的品德教育有关,也与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关。
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十分关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宝贝,给予孩子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少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的品质,缺乏责任心等。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知感恩。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缺乏感恩意识,未能树立感恩的榜样,也没有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知,缺乏体会感恩的机会,阻碍了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目前很多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不受重视,没有很好地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有效树立。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的周围世界相脱节,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新意,强调感恩知识的灌输,轻视行为实践,忽视了感恩教育品质的生成和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和多元文化相碰撞的环境下,道德的缺失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形形色色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学校感恩教育的力量。学生接触到的电视节目、网络等新闻媒体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垃圾正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充满凶杀斗狠、渲染血腥暴力和宣扬物质至上的电视节目;藏污纳垢的网络直播平台、低俗图片、视频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用”“功利”通常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必将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感恩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灰尘。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1.开展感恩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得到全面发展,人格是否健全,道德观念是否健康,都与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感恩意识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培养责任感。开展感恩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开展感恩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孝顺、尊敬、关爱、奉献等感恩品质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是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最贴近小学生实际,贴近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在小学阶段,以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把感恩的种子深植学生的心田,使其不断开花结果,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学校品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学生如果在青少年时代没有产生感恩情怀,长大后也必将缺失感恩意识,缺失与他人、与社会的团结友爱,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每个人从小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并付诸感恩行动,进而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
1.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体验感恩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要懂得知恩图报;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报恩并非一定是惊人举动,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和朋友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关心,都是报恩的体现。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我校开展了“老师一天的工作”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前,老师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老师工作的认识,然后将其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采访、观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新的了解,深深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微妙的变化:有的同学下课后走到老师背后轻轻地为老师按摩双肩;有的同学开心地跟老师说:“老师,刚才那节课您上得好极了,我可认真听了!老师,您辛苦了!”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必须留给学生敢于感恩的思考空间。在教学六年级思品课《珍爱我们的生命》时,笔者首先播放“向幸福出发”节目视频,介绍残疾人陈州的故事。失去双腿的他是一名流浪歌手,只能靠两只手撑着木箱子一步步向前挪动,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坚强地生活,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赢得成功,获得了幸福。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畅谈体会,有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動,也有对努力拼搏的肯定。由感及悟,接下来笔者的引导更是水到渠成:“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我们拥有健康的身躯,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我们每天别忘了做这样的功课:今天我感激谁?今天我为別人带来哪些快乐?”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的各科课程中都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充分运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开展感恩教育,陶冶青少年的感恩情怀。例如语文学科的课文《妈妈的账单》、《地震中的父与子》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母爱、父爱的伟大。又如英语学科《My family》等单元和有关Father’s Day、Mother’s Day等西方节日的文化习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引导学生的感恩行动。
3.通过课外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我们在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课外活动,获取更多有关感恩的知识。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自然等以“感恩”为主题的采编感恩教育故事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用善感的双眼发现身边感人的故事,用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精髓。学校还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到敬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送去欢乐,还走进社区清扫卫生,积极参与创文活动。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途径
我们要更新感恩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应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与互动。例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校讯通等多种方式宣传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要求,加强家长在家里督促和评价孩子的感恩行为;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组织开展亲子感恩教育活动,使家长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要性,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積极的榜样,为孩子感恩习惯的养成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家长也从中懂得如何配合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我们还要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学会报恩。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才能实现学生感恩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道德观念,要引导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环境、珍惜生命和服务社会,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成为不断进步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当每个人心存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雨辉.学校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方案实施指南[M]. 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精神和美德也受到冲击,影响着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交织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学生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生活中的一个个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个案揭露了感恩教育缺失的恶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缺失的成因
小学生感恩行为缺失背后折射的是道德教育问题,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的品德教育有关,也与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关。
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十分关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宝贝,给予孩子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少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的品质,缺乏责任心等。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知感恩。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缺乏感恩意识,未能树立感恩的榜样,也没有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知,缺乏体会感恩的机会,阻碍了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目前很多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不受重视,没有很好地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有效树立。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的周围世界相脱节,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新意,强调感恩知识的灌输,轻视行为实践,忽视了感恩教育品质的生成和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和多元文化相碰撞的环境下,道德的缺失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形形色色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学校感恩教育的力量。学生接触到的电视节目、网络等新闻媒体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垃圾正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充满凶杀斗狠、渲染血腥暴力和宣扬物质至上的电视节目;藏污纳垢的网络直播平台、低俗图片、视频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用”“功利”通常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必将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感恩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灰尘。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1.开展感恩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得到全面发展,人格是否健全,道德观念是否健康,都与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感恩意识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培养责任感。开展感恩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开展感恩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孝顺、尊敬、关爱、奉献等感恩品质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是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最贴近小学生实际,贴近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在小学阶段,以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把感恩的种子深植学生的心田,使其不断开花结果,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学校品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学生如果在青少年时代没有产生感恩情怀,长大后也必将缺失感恩意识,缺失与他人、与社会的团结友爱,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每个人从小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并付诸感恩行动,进而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
1.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体验感恩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要懂得知恩图报;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报恩并非一定是惊人举动,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和朋友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关心,都是报恩的体现。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我校开展了“老师一天的工作”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前,老师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老师工作的认识,然后将其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采访、观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新的了解,深深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微妙的变化:有的同学下课后走到老师背后轻轻地为老师按摩双肩;有的同学开心地跟老师说:“老师,刚才那节课您上得好极了,我可认真听了!老师,您辛苦了!”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必须留给学生敢于感恩的思考空间。在教学六年级思品课《珍爱我们的生命》时,笔者首先播放“向幸福出发”节目视频,介绍残疾人陈州的故事。失去双腿的他是一名流浪歌手,只能靠两只手撑着木箱子一步步向前挪动,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坚强地生活,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赢得成功,获得了幸福。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畅谈体会,有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動,也有对努力拼搏的肯定。由感及悟,接下来笔者的引导更是水到渠成:“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我们拥有健康的身躯,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我们每天别忘了做这样的功课:今天我感激谁?今天我为別人带来哪些快乐?”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的各科课程中都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充分运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开展感恩教育,陶冶青少年的感恩情怀。例如语文学科的课文《妈妈的账单》、《地震中的父与子》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母爱、父爱的伟大。又如英语学科《My family》等单元和有关Father’s Day、Mother’s Day等西方节日的文化习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引导学生的感恩行动。
3.通过课外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我们在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课外活动,获取更多有关感恩的知识。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自然等以“感恩”为主题的采编感恩教育故事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用善感的双眼发现身边感人的故事,用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精髓。学校还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到敬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送去欢乐,还走进社区清扫卫生,积极参与创文活动。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途径
我们要更新感恩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应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与互动。例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校讯通等多种方式宣传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要求,加强家长在家里督促和评价孩子的感恩行为;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组织开展亲子感恩教育活动,使家长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要性,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積极的榜样,为孩子感恩习惯的养成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家长也从中懂得如何配合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我们还要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学会报恩。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才能实现学生感恩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道德观念,要引导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环境、珍惜生命和服务社会,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成为不断进步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当每个人心存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雨辉.学校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方案实施指南[M]. 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