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育工作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员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目前,我国保育员在职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存在培训方法单一、内容重复、考核评价缺乏激励性等问题。本文将从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现状出发,提出通过“三个转变”来提高保育员的在职培训效果,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内容变问题
我国保育员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自我学习能力偏弱,如果培训前不清楚学员想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就不能因材施教,所讲内容离保育员工作实践太远,将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内容变问题”——将讲课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学员主要围绕某些问题来展开学习,教师不需要传授式讲解太多的基础理论。
在组织保育员在职培训时,可以先测定并分析学员的“现实级别”,以及其通过培训后与“理想级别”之间的差距,即保育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知道的和已经掌握知识之间的差距,然后分解和细化这些“学习差距”,将其作为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内容。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培训直接从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工作中需要完成的日常活动、任务迁移到培训现场,让学习者始终围绕任务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掌握并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知识、态度和能力,弥补差距,从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讲授变研讨
现在的保育员培训大多还是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培训时,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劲儿地讲,学习者坐在台下单向被动地听,我们可以知道培训时老师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但无从知晓在学员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于是,怎样有效提高学习者对所授内容的吸收和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二个转变是:将培训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员参与研讨为主。著名学习專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在学习全字塔理论中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其中,采用讲授法进行培训的效果最差,一天后,学员仅能记住所学内容的5%。学习效果保有率在30%以下的培训方式中,学员基本是以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为主,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保有率都在50%以上。当然,“讲授变研讨”并不是说老师的讲授完全取消,而是指讲得少、讲得精,在培训过程中遵循成人学习原理,灵活采用提问抢答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头脑风暴、翻转课堂、迷你世界咖啡等丰富的参与式培训方法,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员将感悟与知识点相互关联,激活其旧经验,建构新知识,让参训保育员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实现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可,做出改变。
三、考核变激励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并最终提高其工作绩效。为激发保育员的参训热情和成就感,促使他们在自我驱动下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三个转变是“考核变激励”。首先,建立一套工资待遇稳定增长机制,将职业等级与工资待遇、岗位补贴挂钩。每次培训后,由专门从事职业技能鉴定的第三方对参训者从学习表现、理论知识笔试和技能动手实操三个方面展开综合考核评价,依据考核评价结果给参训者评定相应的职业等级。然后,以职业等级为依据,确定其工资待遇和岗位补贴标准,不断增添保育员爱学、乐学的“底气”,提高其参训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榜样”的激励带头作用。每年由政府部门举办保育员职业技能大赛,对个人能力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保育员予以表彰,突出“行行出状元”的理念,提高全社会对保育员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最后,严格执行考证制度。建立保育员资质管理库,所有保育员的执证培训情况均可在管理平台上查询,推行“无证不上岗”制度,让保育员树立“有证走天下,无证路难行”的观念,从而规范管理保育员队伍。
总之,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政府、幼儿园和培训组织三方长期共同努力。通过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和考核变激励等三方面转变,有效促进保育员在职培训更加高效、高质量,从而促进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热点论谈”话题搜集令
如果您在幼教工作中对某些现象产生困惑,或挖掘出了与幼儿相关的争议性话题,欢迎向我们提供您的“金点子”!
您的“全点子”将有可能成为下一期“热点论谈“的重磅话题,点燃幼教工作者智慧的火花,还有机会和国内知名幼教专家共同探讨哦!
一、内容变问题
我国保育员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自我学习能力偏弱,如果培训前不清楚学员想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就不能因材施教,所讲内容离保育员工作实践太远,将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内容变问题”——将讲课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学员主要围绕某些问题来展开学习,教师不需要传授式讲解太多的基础理论。
在组织保育员在职培训时,可以先测定并分析学员的“现实级别”,以及其通过培训后与“理想级别”之间的差距,即保育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知道的和已经掌握知识之间的差距,然后分解和细化这些“学习差距”,将其作为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内容。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培训直接从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工作中需要完成的日常活动、任务迁移到培训现场,让学习者始终围绕任务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掌握并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知识、态度和能力,弥补差距,从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讲授变研讨
现在的保育员培训大多还是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培训时,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劲儿地讲,学习者坐在台下单向被动地听,我们可以知道培训时老师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但无从知晓在学员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于是,怎样有效提高学习者对所授内容的吸收和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二个转变是:将培训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员参与研讨为主。著名学习專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在学习全字塔理论中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其中,采用讲授法进行培训的效果最差,一天后,学员仅能记住所学内容的5%。学习效果保有率在30%以下的培训方式中,学员基本是以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为主,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保有率都在50%以上。当然,“讲授变研讨”并不是说老师的讲授完全取消,而是指讲得少、讲得精,在培训过程中遵循成人学习原理,灵活采用提问抢答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头脑风暴、翻转课堂、迷你世界咖啡等丰富的参与式培训方法,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员将感悟与知识点相互关联,激活其旧经验,建构新知识,让参训保育员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实现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可,做出改变。
三、考核变激励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并最终提高其工作绩效。为激发保育员的参训热情和成就感,促使他们在自我驱动下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保育员在职培训的第三个转变是“考核变激励”。首先,建立一套工资待遇稳定增长机制,将职业等级与工资待遇、岗位补贴挂钩。每次培训后,由专门从事职业技能鉴定的第三方对参训者从学习表现、理论知识笔试和技能动手实操三个方面展开综合考核评价,依据考核评价结果给参训者评定相应的职业等级。然后,以职业等级为依据,确定其工资待遇和岗位补贴标准,不断增添保育员爱学、乐学的“底气”,提高其参训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榜样”的激励带头作用。每年由政府部门举办保育员职业技能大赛,对个人能力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保育员予以表彰,突出“行行出状元”的理念,提高全社会对保育员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最后,严格执行考证制度。建立保育员资质管理库,所有保育员的执证培训情况均可在管理平台上查询,推行“无证不上岗”制度,让保育员树立“有证走天下,无证路难行”的观念,从而规范管理保育员队伍。
总之,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政府、幼儿园和培训组织三方长期共同努力。通过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和考核变激励等三方面转变,有效促进保育员在职培训更加高效、高质量,从而促进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热点论谈”话题搜集令
如果您在幼教工作中对某些现象产生困惑,或挖掘出了与幼儿相关的争议性话题,欢迎向我们提供您的“金点子”!
您的“全点子”将有可能成为下一期“热点论谈“的重磅话题,点燃幼教工作者智慧的火花,还有机会和国内知名幼教专家共同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