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谈谈自己对创新教学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国的语文教育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教师精讲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疲惫不堪。学生成了一个只有复制功能的录音机,没有了主动、自由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教学应以学为重心
语文创新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上作文课时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要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样,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然后,教师把所有的理解归纳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这比单纯地提供材料让学生作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互动交流
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绘画、歌唱、采访、参观等活动,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全身放松的氛围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转向“应世”
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感、喜悦之情就荡然无存。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传统语文课堂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口若悬河地讲解,诸如屈原的放逐忧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李白的青天揽月……但这些在学生的眼里,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应世”。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参加社会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从“应试”到“应世”的链接。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研究能力很有必要。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的、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国的语文教育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教师精讲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疲惫不堪。学生成了一个只有复制功能的录音机,没有了主动、自由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教学应以学为重心
语文创新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上作文课时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要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样,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然后,教师把所有的理解归纳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这比单纯地提供材料让学生作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互动交流
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绘画、歌唱、采访、参观等活动,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全身放松的氛围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转向“应世”
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感、喜悦之情就荡然无存。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传统语文课堂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口若悬河地讲解,诸如屈原的放逐忧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李白的青天揽月……但这些在学生的眼里,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应世”。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参加社会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从“应试”到“应世”的链接。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研究能力很有必要。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的、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