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全国报纸出现了一股“时评热”,各家报纸纷纷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间给时评。一些晚报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作用。《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有成绩。
报纸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报纸上的文章内容也理应丰富多彩。新闻时评作为报纸文体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晚报时评版的丰富性体现在:
时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从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难点再到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生活陋习陋俗、移风易俗都能走到时评版上面来。
形式丰富。如,《齐鲁晚报》时评版上的栏目有“头条评论”、“传媒观点”、“声音”、“观点碰撞”等。“头条评论”针对重大问题发言,“传媒观点”专门浓缩、选登其他媒体有见地的言论,“观点碰撞”将有分歧的观点放在一起争鸣,“声音”则是将一些人对于一些事情一两句评论进行刊登。文章相对比较短小精悍,字数多的也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少的只有三五十字,视觉上错落有致,内容上包罗万象。
像“传媒观点”、“观点碰撞”等相似的栏目,我们在其他报纸上也能看见。这说明中国当今晚报在办时评版时,有些思想是相同的:注重别人的发言,不武断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表现出来等。
一些时评版,根据言论反映的问题,配上幽默诙谐的漫画,让原本尖锐的批评变得容易接受了,让原本严肃的问题多了几分活泼,让呆板的新闻时评多了些灵动之气。
作者面广。晚报时评版的文章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作者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本报的编辑、有的是专门的时评作家、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传媒从业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只要观点鲜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这样,时评版作者的多样性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观点的广泛性,也形成了时评文章的多样性。
晚报作为百姓的“灯下客”,在内容和形式上向来讲求与受众的亲和力。以一种较低的平民姿态报道新闻、编写言论。
现实生活中,越是身边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报纸上的新闻或者评论如果说的是百姓的身边事,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齐鲁晚报》新闻时评版的文章涉及的问题多数是百姓心中正在想或者一直在想的问题,好多文章的观点甚至说到了读者的心坎上。比如在谈到结婚送“份子钱”时,该报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结婚送‘白条’也是一种进步”,鼓励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习俗,不为“面子”所累,积极实行新的祝福表达方式。《挑学生岂能看家长的“学历”》驳斥了以家长学历过低为由限制招收学生的不公正做法。
晚报的读者多是普通市民,看报时间多在茶余饭后,因此晚报文章能不能吸引读者关键在文章内容是不是好看,是不是能引起读者心灵上、思想上的共鸣。晚报时评是评论性文章,一般没有什么情节故事,因此,要吸引读者,除了在观点、内容上出新外,语言上也至关重要。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深刻道理,才容易被人理解、被人记住。如,《齐鲁晚报》时评版的时评行文中比较注意语言的群众化。如在标题、文中善于运用一些口语、俚语、俗语。《求婚何必折腾长城》,“折腾”一词就是一个很口语化、生活化的词语,《别在“旅游”这棵树上吊死》则是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语做成了标题。
报纸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报纸上的文章内容也理应丰富多彩。新闻时评作为报纸文体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晚报时评版的丰富性体现在:
时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从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难点再到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生活陋习陋俗、移风易俗都能走到时评版上面来。
形式丰富。如,《齐鲁晚报》时评版上的栏目有“头条评论”、“传媒观点”、“声音”、“观点碰撞”等。“头条评论”针对重大问题发言,“传媒观点”专门浓缩、选登其他媒体有见地的言论,“观点碰撞”将有分歧的观点放在一起争鸣,“声音”则是将一些人对于一些事情一两句评论进行刊登。文章相对比较短小精悍,字数多的也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少的只有三五十字,视觉上错落有致,内容上包罗万象。
像“传媒观点”、“观点碰撞”等相似的栏目,我们在其他报纸上也能看见。这说明中国当今晚报在办时评版时,有些思想是相同的:注重别人的发言,不武断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表现出来等。
一些时评版,根据言论反映的问题,配上幽默诙谐的漫画,让原本尖锐的批评变得容易接受了,让原本严肃的问题多了几分活泼,让呆板的新闻时评多了些灵动之气。
作者面广。晚报时评版的文章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作者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本报的编辑、有的是专门的时评作家、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传媒从业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只要观点鲜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这样,时评版作者的多样性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观点的广泛性,也形成了时评文章的多样性。
晚报作为百姓的“灯下客”,在内容和形式上向来讲求与受众的亲和力。以一种较低的平民姿态报道新闻、编写言论。
现实生活中,越是身边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报纸上的新闻或者评论如果说的是百姓的身边事,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齐鲁晚报》新闻时评版的文章涉及的问题多数是百姓心中正在想或者一直在想的问题,好多文章的观点甚至说到了读者的心坎上。比如在谈到结婚送“份子钱”时,该报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结婚送‘白条’也是一种进步”,鼓励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习俗,不为“面子”所累,积极实行新的祝福表达方式。《挑学生岂能看家长的“学历”》驳斥了以家长学历过低为由限制招收学生的不公正做法。
晚报的读者多是普通市民,看报时间多在茶余饭后,因此晚报文章能不能吸引读者关键在文章内容是不是好看,是不是能引起读者心灵上、思想上的共鸣。晚报时评是评论性文章,一般没有什么情节故事,因此,要吸引读者,除了在观点、内容上出新外,语言上也至关重要。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深刻道理,才容易被人理解、被人记住。如,《齐鲁晚报》时评版的时评行文中比较注意语言的群众化。如在标题、文中善于运用一些口语、俚语、俗语。《求婚何必折腾长城》,“折腾”一词就是一个很口语化、生活化的词语,《别在“旅游”这棵树上吊死》则是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语做成了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