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障”,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子是文言文的基本构成单位。要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句子教学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教师曾经提出“重整体感悟、轻词句教学”的主张,并进行过一系列实践。结果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读懂文章的意思,感悟要么过于肤浅,要么南辕北辙。由此可见,不以对文本正确理解为基础的感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就是抓实、抓牢词句教学。
  理解句子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句子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因此,理解句子不但有助于理解词语,而且有助于理解段、篇。
  保障之一:正确诵读
  诵读法指读者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而深入理解文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重视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文言文诵读的基本单位是从句子开始的,而文言句子的内部结构与诵读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因此,正确诵读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句读”,即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怎样才能正确地断句呢?
  1.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确定节奏断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在文中的意思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这个句子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在“好治”后停顿。如果读成后者,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句子的意思就不好理解了。
  2.分析句子结构,了解文言词语特点,确定节奏断句。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而这两个词分别表义,必须分开读。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应该读成“可,以一战”。
  3.借助语法知识,确定节奏断句。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判断出断句方法,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①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是厌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②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狼》)。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③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作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師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④前置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向,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⑤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句子结构,让学生多读几遍,他们就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4.一些表议论、抒情、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发语词,朗读时要在这些词后稍作停顿。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所有的四字骈句,朗读时都应两字一顿;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朗读时要作较长的停顿。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6.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五(七)言诗文,节奏上还可以根据句子的语气、语调和重音,按照音节单位和意义单位来决定停顿。
  其次,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古今读音的变化。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重音”,然而古汉语中有很多汉字在读音上发生了变化,不辨识清楚这种变化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破解这个难点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根据文意和句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变音规则。
  初中阶段,一般会出现下列异读情况——
  ①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u,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u,同“嘱”。②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hdn;“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汤汤”读shangshang。③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要重读。④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王”读wang,作动词用,意思是“为王”;“卒中往往语”中,“语”读“yu”。
  这样的句子,只要学生读准了相应的字在句中的读音,就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保障之二:掌握正确的译读方法
  文言文的阅读离不开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传统教学中,翻译句子的基本方法是“对译”,即字字落实,句句到位。近年来,这种方法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抨击,他们认为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这些批评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据此全盘否定传统的方法。客观地讲,传统的方法是科学的、实用的。传统方法受批评,问题不出在方法本身,而出在使用者身上——个别教师使用时过于机械。
  运用传统的方法翻译文言句子,要把握好“五字诀”,即留、换、删、补、调。
  留,即保留句中的地名、人名、书名、时间等。如:翻译“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都应保留原文。   换。文言文中的有些词语,古今语义发生了变化,翻译这种句子时,要把古语换成今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语置换。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中,“卑鄙”是“地位低、见识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翻译时必须替换。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发语词“夫”“盖”等;某些助词,如衬音助词“之”,陈述语气助词“也”,提顿语气助词“者”等;某些承接连词,如“而”“以”等。这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因此,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隐含内容。如句中省略的主谓宾及介词“于”、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调。由于古今汉语语法有区别,所以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型,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翻译时应引导学生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相应的地方进行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利”“强”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做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一般来说,信、达、雅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做到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要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以意译。
  保障之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必备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和使动句等。
  省略句。我们先来看《桃花源记》中的一段话:“(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桃花源人)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这段话中,括号内的文字是省去的主語或宾语部分。省略主语的句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多讲,因为现代汉语中也常有这种情况。介词后边省略宾语的句子一定要讲,因为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不能省略。在文言文中,省略主语或宾语不但不会造成语义含混,引起误解,反而能让语言简练、紧凑。不过,在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倒装句。词序倒装是文言语句与现代汉语明显不同的地方。倒装句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古今比较发现其规律。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如果直译成“我谁同归一道”是不通的,而应该是“吾与谁归”,翻译为“我与谁归于一道呢”。又如,翻译“何陋之有”(《陋室铭》)时,要把语序调整为“有何陋”后再翻译,句子才通顺。
  判断句。古汉语大多是用“也”“……者……也”来完成判断的,偶尔也用“是”,如“问今是何世”。这类句子标识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不是教学的难点。
  使动句。文言语句中,个别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使……成为……”的意思,带有这类词语的句子,称之为使动句。如,《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的“凄”“寒”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做动词,意思是“使神凄使骨寒”。意动句的构成与使动句近似,但表示的意思有区别,通常表示“认为……”或“以为……”的意思。如《小石潭记》中,“心乐之”的“乐”即为意动用法,含有“感到”“觉得”之类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比,这些词语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用法,学生才能正确理解相应句子的意思。
其他文献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居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改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对食品的健康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式糕点作为一种备受居民欢迎的食品,对其进行检验可以促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诗谈到了人生三境界,概言之三字足矣——立、守、得。即以立为本,以守为程,以得为果。立,是教育的的起点和根本;守,是教育的改革和历程;得,是教育的收获和成果。梳理西陵区中学语文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几件事,更深切地感受到“守”最为漫长和艰难,它不仅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还需要有相信自己的定力。只有挺过“守得住”的过程,才有水到渠成的“得”。  守住经典重心,得人文教化  十年
James Dekker:恒天然技术平台经理、高级研究科学家。他早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曾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神龙小学坐落在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中国车都”,学校80%的学生和教师都来自于车都造车人家庭。  1997年以来,学校就以“车”为载体,着力构建“车育文化”,充分挖掘汽车文化中的教育寓意,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汽车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形成了“以车育人”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神龙小学秉承创客教育的理念,把汽车的开发、设计、制造等与教育联系,整合地域和家长优势,自主开发汽车文化系列校本教材,构
文言文教学中,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往往因不能很好地把握停顿而读错。错读导致的结果,要么是学生完全读不懂句子的意思,要么是虽有理解,但与句子的原意不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明停顿入手。  一、抓虚词,明停顿  理解文言句子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句首或句中的虚词(尤其是连词的用法)读出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童趣》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之
近年来,食品安全大事件有假酒中毒、学生豆奶中毒、“毒鼠强”面点、“瘦肉精”猪肉、“孔雀石绿”多宝鱼、“苏丹红”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福尔马林”海鲜、地沟油流向餐桌、“管圆线虫”福寿螺、“蛆虫”柑橘等等,其影响范围之广泛、危害之巨大,至今让人谈虎色变。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的基本保障问题,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