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学生认为高中物理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而事实上,高中物理的内容虽然多,但系统性、规律性很强,只要能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积极主动的思维启迪)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不是简单的算题,而是独立思维,应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我认为:无论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顺畅,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真真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都是无效或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一、备课、上课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才会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做到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对待。比如:课堂提问,对低层次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真正的落实。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优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一般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教师以内容多、时间不够、难度大等为由满堂灌),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都有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讲”、善于”精讲“关键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其次从“结果”向“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甚至要学生死记公式和规律。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确往往在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对高考。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讲实验、宁可让学生多背几个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学生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上课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的。
三、加强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和建立相的物理模型。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面对新的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重在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建模分析。我们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遵循的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物理模型。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积极主动的思维启迪)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不是简单的算题,而是独立思维,应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我认为:无论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顺畅,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真真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都是无效或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一、备课、上课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才会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做到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对待。比如:课堂提问,对低层次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真正的落实。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优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一般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教师以内容多、时间不够、难度大等为由满堂灌),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都有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讲”、善于”精讲“关键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其次从“结果”向“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甚至要学生死记公式和规律。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确往往在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对高考。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讲实验、宁可让学生多背几个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学生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上课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的。
三、加强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和建立相的物理模型。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面对新的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重在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建模分析。我们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遵循的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物理模型。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