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答题中提升人文素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梅园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18)
  
  我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专门有一本《唐诗宋词选读》,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训练往往集中体现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应试能力上,似乎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我认为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不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就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为例,来谈谈我在教学上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 要善于抓准关键词语,把握重要信息
  
  经过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借助标题和注释中的补充说明来理解诗词。另外,我们对诗中主要意象也强调得比较多,如松、竹、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羌笛、琵琶、胡琴则多用来传达战士思乡之情等等。尽管学生积累和掌握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了这种审题的意识和敏感性。
  值得强调的是,在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但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丽鹂空好音”两句诗,“碧草”“春色”“黄鹂”本该是表现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而大多学生只注重了基本意象的解读,却把这两个关键字忽略掉了,所以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出现了偏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感受诗人情感、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类似于刚才提到的《蜀相》,大多古诗中都会出现相应的传递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空等,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类词常常成为诗词考察的关节点,抓住这些词,往往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
  
  二、 要注意揣摩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些学生读诗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人为地把一句诗孤立起来,断章取义,结果答案离题万里。其实诗的上下句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题目要求把前后两句结合在一起分析,那就是告诉你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要割裂开来理解。
  如今年高考江苏卷的鉴赏题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其中有个问题是:“请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有的学生只抓住“一水中分白鹭洲”一句,就误以为诗歌表现了李白因国家分裂而感到心灰意冷。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会从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中的“吴宫、晋代”两个关键词推断出,这一联写的是昔日的金陵古都,吴国繁华的宫廷被花草掩盖,东晋的权贵也早已埋入坟墓。那一时的显赫,只化为一片废墟,“幽径,古丘”就代表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从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意象“山、青天、水、白鹭洲”可推知这一联写的是南京的自然风物。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出题的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衰的感慨。你看,金陵古都历经六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只有这长江水自古至今,波涛汹涌,滚滚东流。人事沧桑变换,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可见,从答题实践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启发,总结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古诗词时,自然就有了大体的理解方向。所以学生通过解答试题,能促进他们诗歌欣赏能力的提高,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有会利于他们应试能力的提高。
  
  三、 要有规范表述的意识
  
  诗歌鉴赏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古代诗歌既要能“意会”又要能“言传”。
  有些学生答题时随意性比较大,遣词造句缺乏规范意识。不会说“行话”,只会用一些“口水化”的语言表达他的理解。并且,思路混乱,毫无章法,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表达不够连贯和严密。
  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文学鉴赏的术语,让他们掌握,如,反映诗人心情的:沉郁忧愤、孤独伤感、恬淡闲适、乐观豁达、愤世嫉俗等;反映诗歌总体氛围特点的:寂寥冷落、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清等;反映诗歌语言特色的:质朴自然、清新秀丽、含蓄委婉等。学生肚里有货,下笔才有言,必要的术语积累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目的关键。
  另外,还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如题目问某句诗的表达效果,你就应当回答:此句借助意象,描绘出情景(塑造了形象),运用手法,表达了的内容,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才能临场不窘迫。
  比如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中“雁引愁心去”的“引”字为什么用得好,你不能只是说:“太好了,精彩极了!”你要能告诉别人好在哪里,为什么用的绝妙,这才是有较高鉴赏能力的体现。你的答题思路应当是这样的:先解释“引”有“带走”之意,此句是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用了拟人的手法,并且与下句“山衔好月来”相互映衬,巧妙地表现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欣喜之情。这样的陈述就显得思路清晰,表达规范而有章法。掌握答题规则,看起来主要是为应试而准备的,但其实,鉴赏诗歌的要求本来就包括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把感受到的形象,领悟到的思想内涵,体味到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学会使用一些鉴赏术语,掌握一定的答题规则,不仅能让答题更规范,表达更精炼,而且也体现出一个人较高的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 分析要详实而不脱离原诗
  
  有些学生答题时常常过于简单笼统,比如回答诗歌抒发的感情,就是一个词:忧伤,却不交代因何原因引起,有哪几方面的感情。甚至有的学生把题目中的“简析”理解为自己发表感想。如简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有的学生写成“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过节的时候,诗人有家难回,他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这就是游离了诗句本身,信马由缰,任意发挥.
  正确的做法是,看清题目角度限制,加强分析,而不是另立炉灶,偏离题意。比如题目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那我们就要考虑诗里写了那些景,是怎样描绘的;抒发了什么情,是通过什么方式抒发的;景和情是怎样结合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给人什么启迪或联想。如赏析孟浩然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情和景。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首联先写使人哀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颔联写风吹树叶发出鸣响,后写月下孤舟的景象。两联都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来写景的。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抒情。所以前两联是借景抒情,烘托孤独惆怅的情绪。后两联的意思非常明了,直接揭示了诗人愁苦之情缘自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所以是直抒胸臆。
  这些看似都是以应试为目的,其实,结合诗作本身知人论世,探究关键词把握重要信息,揣摩诗句之间内在联系,分析详实而不脱离原诗,组织语言规范表述等等原本就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正是在这种揣摩、分析、判断、表达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同样,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能有效促进他们应试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答题更准确,分析更见功力。所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在诗歌鉴赏这一方面是可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主要参考文献:
  贺新辉/吕晴飞著《中国历代古典诗词鉴赏全套装》中国妇女出版社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碧波/邹尊兴著《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每届班上都有十多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摆平”这几个角色对于班级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近他们。研究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逐渐认识到要转变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当树立如下四个观念。    一、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观念    平等的观念要求班主任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优生、问题生一视同仁。不要粗暴地取消问题学生的被选举权,要让一部分问题学生进入班委会,要
【释义】  此典故形容妇女失宠,心境苦闷忧郁。或用“千金赋”。“卖赋千金”称誉文章美妙、价值很高。   【出处】  汉·班固《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与姑母的女儿阿娇从小青梅竹马。汉武帝发誓要娶阿娇为妻,并许诺给阿娇建最好的金屋居住,果然后来阿娇成了汉武帝的陈皇后。   后来武帝又宠爱卫夫人,陈皇后非常嫉恨。有一段时间,卫夫人经常生病,有几次还差点死掉。汉武帝细查原因,发现陈皇后因为嫉妒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
我们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常常要写人物的对话,靠对话来丰富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特点,使人物鲜活起来。看看下面这篇例文:   我和姐姐一进家门,就听见妈妈的高嗓门:“我做的鲤鱼,咋少了两条,是不是你给吃了!”“我……我……”爸爸明显底气不足,“听我解释……”“我不听,那是给老人做的,你怎么能……”妈妈拿着炒勺气势汹汹。   “我的小乖乖,可回来了,赶快救救爸爸!”   “干什么呀!”姐姐一把缴
2021 年3 月2 日, 阿联酋沙迦,一所私人动物园內的驯兽师在训练老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果教师要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1.教师的行
任何食物,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都会变质。有的发霉结块,有的腐烂发臭,有的变酸……   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英语是一门与中文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就是26个字母的语言。学生往往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兴趣十足。但随着所记单词量的增加,所讲语法的晦涩难懂,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极为低下。那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
STS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把STS教育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IS教育,这是所有化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家研究的深度日益加深,但是范围却愈加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也谈到专业化教育带来的不好影响。如科学家可能只了解他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不了
离开首都十来里的地方,有一座旧的地主庄园。它的墙很厚,有塔和山墙。  不过只是夏天,这里才有一个很富有并有地位的人家到这儿居住。这是这家人拥有的所有庄园中最漂亮的一座;从外面看,它就像是新盖起来的,里面的设备很舒适方便。门上的石头上刻着家族的族徽,族徽和窗子的四周用美丽的玫瑰盘缠着。庄园前是一大片草坪,像地毯那样平坦,这儿有红山楂,有白山楂,有珍稀的花种,就连花房外面也是如此。这家人雇了一位勤劳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