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很多考生会留下遗憾,甚至是终生的遗憾,因为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是本不该发生或可以避免的问题。那么,都会暴露出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哪里入手呢?笔者采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翟英利老师。翟老师是该校物理组组长、省模范教师、高考评卷顾问、国家级竞赛功勋教师、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选用委员会成员。采访中,翟老师说得最多的不是如何才能学好物理的方法,而是如何从情感上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他觉得这才是改变学生学习状况的根本。
高考失分现象分析总结
翟老师说,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考查学生严谨的态度方面更细腻了一些。从整体看,考题难度不大,但得高分的学生并不多。非常准确、快速、规范地将试题答好的学生很少。不少学生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太功利,目的性太强,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考试,甚至成为解题的工具。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不注重各种学习素养的培养。对怎样学习基本概念、规律,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新教材更突出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按照新教材的要求,高一、高二的学生必须要学会怎样学习,怎样严密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越是在高速答题的情况下越要做到严密规范。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科学表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刚上大学的学生打电话跟翟老师说,在大学课堂能听明白但记不明白;或者记不明白也听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课程的进度、容量都比中学快很多、大很多,有些学生虽然考上了好大学,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素养还不够,有这样的困惑是必然的。所以,学会终身学习是学生在中学时就必须明确的。
翟老师认为,导致学生高考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原因还有学生思维长度不够,思维有遗漏点。这就像下棋,有人能看到四步之外,有人只能看到一两步,结果就是后者将全盘皆输。从学生的培养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长度,思维的合理性,思维的点是不是够多,这些点怎么样能逻辑地组合,面对复杂的事情怎样从简单人手,让思维的各个环节、各个网络融会贯通。我在平常讲课的时候会多设一些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去探讨、解决。学问简单地说,学的时候不能提出问题就构不成学问。课程改革后更要求学生能够自我学习。
还有一点是,动手、动笔能力要加强。现在很多学生在科学课上根本不做实验,或者做得不认真。一切创造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大脑思维和手来共同完成。所以,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在高一阶段养成。手脑并用是学理科很重要的一点。老不动手,真正书写的时候就慢,下笔的时候常出现丢三落四、想明白了落笔表达却不准确的问题。这一点必须从高一开始加强,高一时就要做好受力分析,画好受力图,做好运动分析,画好运动图。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怎么样确定研究对象,怎样选定状态,怎样观察自然界现象的能力,要学会在脑子里多储存、多收集这些与物理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今年高考的一道计算题,实际上是原子物理的内容,考的是力学的弹性碰撞。这道题中,方程、运动规律学生都知道,但解题时数学工具运用不熟导致失分的学生很多。原因在于他们学习时没注意运用数学工具能力的训练。
素养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翟老师说,素养教育很重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养成学生们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品质。做事要严谨,规范、细致,这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能力,这也是老师最应该教的。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思维长度的训练比教会他们解多少道题要有用得多。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停留在感觉式的、结果式的层面。尤其是学习理科,一定不能追求暂时的感觉,像看电视剧那样凭感觉推测结局。
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些科学素养,必须贯穿于每一堂课当中,经过3年的系统培养才可能达到效果。我一直强调系统工程的重要性,我觉得学生是管理出来的不是管教出来的。不能只在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老师大发雷霆,孩子哭哭啼啼,这样做没有意义。高中老师要想到3年中该怎样和学生一起走好每一步。在高一第一学期,尤其是力学部分,是为以后其他物理学习打基础的,哪些地方是基础?有多少个台阶学生需要上?怎么能上好?又有多少个环节?怎样能把这些环节连起来?尤其是在交接点上找到接点很重要,老师必须要设计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一定要系统地培养学生,我不赞成高一安排一套老师,高二安排一套老师,高三再安排把关教师的做法。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教育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养成教育,一个是改变教育。哪些地方该养成?哪些地方该改变?养成什么?改变什么?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系统的计划。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基础怎样打,每层怎样建,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大强度,哪些地方可以强度小一些,都要提前想到。孩子在成长当中,有很多个环节,各个重要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这个孩子今后的生存、发展和成就都要受到影响。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把孩子当做国家栋梁之材来培养。在他们还是小树时就一点点去修剪,哪个该剪掉,哪个该保留需要我们去把握。
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情感教育就应该摆在首位。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教育的范畴。所以,高一、高二就知识讲知识,就方法讲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我教的第11轮学生中有一个女生,小学、初中成绩都很不错。到了高中成绩排在后面,她心里也着急,而家长又不理解她,总谴责她不学习。其实小学、初中的学习内容还是简单的。省重点高中是人外有人的地方,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落在后面。但女孩心理承受不了,高二时,一向很乖的她终于将心里积压的委屈迸发出来,和父母对抗,而她父亲也采取了过激的行为。结果,最严重的时候她在教室号啕大哭,光着脚满操场跑……医院诊断是神经分裂前兆。后来她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加之老师在课堂上给她温暖,给她成就感,帮她解决每天未学懂的问题,不让她有积压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今年高考她考了646分,考进了东北财经大学。这个女孩的经历说明的还是那个老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被放弃的学生。或者没放弃,但对他关爱得不够,管理得太少,才导致孩子的落后。孩子的成长每一天都需要被关注。
中等生的成长空间最大
翟老师说,从态度上把人分为4种:积极型、随从型、消极型、对抗型。一般来说,中等生不能把多数时间用在学习上,或者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中等生当中随从型的更多一些,家长说的话他听,老师说的也听,却不是自主地、发自内心地学习。还有些中等生是消极型的。在上高中前,早早地就确定了我要学文科。所以,在物理学习上他就不主动了,会考通过就可以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比较强,而心态决定做事的态度。当学习的态度明确了,他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真正投放到学习上去。如果基本方法正确了,就是高效的学习了。另外,我觉得有的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还是在道德修养上存在问题,所以有时只抓成绩而不注意道德修养不行,像进取心的培养对学生就非常重要。孩子成长是一种文化的培养,是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是一种精神的养成。
我觉得一个孩子真想成材的话,小时候就要给他树立远大的志向。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老师开选修课“科学家也是人”,老师在讲课时问:你们在小学和初中想当科学家的请举手,一班56个学生能有一多半举手,都想过当科学家;老师又问:现在想当科学家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举手的。老师再问:真是这样吗?你们就没有想当科学家的吗?结果一个同学看了看别的同学之后才把手举起来。很多孩子小时候都说过将来上北大、清华,但为什么上了高中说的就少了呢?因为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清华、北大每年就招100多人,全省文科理科加在一起有21万多人报考,很多同学一看在这茫茫人海当中,在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当中自己不是这个梯队的了,所以就放弃了,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意志品质和道德水准培养的缺失。而这一点,学校和老师肯定有责任。科学家也有儿时朦朦胧胧的想法,有后来真实的想法,最后他们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在,我们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并不特别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保护。如果孩子连想都不敢想,还如何讲去做?翟老师说,培养高规格的、高品位的学生,一定要他们学会先做人后做事,教会他们要有自主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学会在逆境当中怎么生存。
依赖,可怕的思想障碍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把对自我学习的要求转嫁给了补课班。翟老师说,有很多学生太依赖补课班了,这等于将学生的脑袋长到了老师的脑袋上,自己的脑袋不注意去训练。补课班是很多孩子的拐杖。试想,别人学一遍,你学两遍或者三遍,结果是没比别人高出多少分,这样的学生将来上大学怎么办?还能接着补吗?工作的时候不行了还继续补?总是靠别人帮着你思考,靠别人帮你解决问题,这绝不是学习的方法。最佳的学习方法是:遇到问题了,靠自己去解决。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现在很多学生只会倾听,而不会亲手做。在学习中,依赖思想是很可怕的。学习必须勤奋,该动手的动手,该动脑的动脑。但现在很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对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是有障碍的。比如,很多学生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由家长完成……这些障碍不排除,孩子不可能有成就。一定要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从小靠自己做事,不能依赖家长和老师。
高考失分现象分析总结
翟老师说,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考查学生严谨的态度方面更细腻了一些。从整体看,考题难度不大,但得高分的学生并不多。非常准确、快速、规范地将试题答好的学生很少。不少学生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太功利,目的性太强,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考试,甚至成为解题的工具。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不注重各种学习素养的培养。对怎样学习基本概念、规律,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新教材更突出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按照新教材的要求,高一、高二的学生必须要学会怎样学习,怎样严密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越是在高速答题的情况下越要做到严密规范。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科学表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刚上大学的学生打电话跟翟老师说,在大学课堂能听明白但记不明白;或者记不明白也听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课程的进度、容量都比中学快很多、大很多,有些学生虽然考上了好大学,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素养还不够,有这样的困惑是必然的。所以,学会终身学习是学生在中学时就必须明确的。
翟老师认为,导致学生高考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原因还有学生思维长度不够,思维有遗漏点。这就像下棋,有人能看到四步之外,有人只能看到一两步,结果就是后者将全盘皆输。从学生的培养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长度,思维的合理性,思维的点是不是够多,这些点怎么样能逻辑地组合,面对复杂的事情怎样从简单人手,让思维的各个环节、各个网络融会贯通。我在平常讲课的时候会多设一些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去探讨、解决。学问简单地说,学的时候不能提出问题就构不成学问。课程改革后更要求学生能够自我学习。
还有一点是,动手、动笔能力要加强。现在很多学生在科学课上根本不做实验,或者做得不认真。一切创造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大脑思维和手来共同完成。所以,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在高一阶段养成。手脑并用是学理科很重要的一点。老不动手,真正书写的时候就慢,下笔的时候常出现丢三落四、想明白了落笔表达却不准确的问题。这一点必须从高一开始加强,高一时就要做好受力分析,画好受力图,做好运动分析,画好运动图。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怎么样确定研究对象,怎样选定状态,怎样观察自然界现象的能力,要学会在脑子里多储存、多收集这些与物理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今年高考的一道计算题,实际上是原子物理的内容,考的是力学的弹性碰撞。这道题中,方程、运动规律学生都知道,但解题时数学工具运用不熟导致失分的学生很多。原因在于他们学习时没注意运用数学工具能力的训练。
素养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翟老师说,素养教育很重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养成学生们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品质。做事要严谨,规范、细致,这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能力,这也是老师最应该教的。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思维长度的训练比教会他们解多少道题要有用得多。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停留在感觉式的、结果式的层面。尤其是学习理科,一定不能追求暂时的感觉,像看电视剧那样凭感觉推测结局。
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些科学素养,必须贯穿于每一堂课当中,经过3年的系统培养才可能达到效果。我一直强调系统工程的重要性,我觉得学生是管理出来的不是管教出来的。不能只在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老师大发雷霆,孩子哭哭啼啼,这样做没有意义。高中老师要想到3年中该怎样和学生一起走好每一步。在高一第一学期,尤其是力学部分,是为以后其他物理学习打基础的,哪些地方是基础?有多少个台阶学生需要上?怎么能上好?又有多少个环节?怎样能把这些环节连起来?尤其是在交接点上找到接点很重要,老师必须要设计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一定要系统地培养学生,我不赞成高一安排一套老师,高二安排一套老师,高三再安排把关教师的做法。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教育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养成教育,一个是改变教育。哪些地方该养成?哪些地方该改变?养成什么?改变什么?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系统的计划。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基础怎样打,每层怎样建,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大强度,哪些地方可以强度小一些,都要提前想到。孩子在成长当中,有很多个环节,各个重要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这个孩子今后的生存、发展和成就都要受到影响。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把孩子当做国家栋梁之材来培养。在他们还是小树时就一点点去修剪,哪个该剪掉,哪个该保留需要我们去把握。
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情感教育就应该摆在首位。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教育的范畴。所以,高一、高二就知识讲知识,就方法讲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我教的第11轮学生中有一个女生,小学、初中成绩都很不错。到了高中成绩排在后面,她心里也着急,而家长又不理解她,总谴责她不学习。其实小学、初中的学习内容还是简单的。省重点高中是人外有人的地方,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落在后面。但女孩心理承受不了,高二时,一向很乖的她终于将心里积压的委屈迸发出来,和父母对抗,而她父亲也采取了过激的行为。结果,最严重的时候她在教室号啕大哭,光着脚满操场跑……医院诊断是神经分裂前兆。后来她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加之老师在课堂上给她温暖,给她成就感,帮她解决每天未学懂的问题,不让她有积压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今年高考她考了646分,考进了东北财经大学。这个女孩的经历说明的还是那个老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被放弃的学生。或者没放弃,但对他关爱得不够,管理得太少,才导致孩子的落后。孩子的成长每一天都需要被关注。
中等生的成长空间最大
翟老师说,从态度上把人分为4种:积极型、随从型、消极型、对抗型。一般来说,中等生不能把多数时间用在学习上,或者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中等生当中随从型的更多一些,家长说的话他听,老师说的也听,却不是自主地、发自内心地学习。还有些中等生是消极型的。在上高中前,早早地就确定了我要学文科。所以,在物理学习上他就不主动了,会考通过就可以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比较强,而心态决定做事的态度。当学习的态度明确了,他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真正投放到学习上去。如果基本方法正确了,就是高效的学习了。另外,我觉得有的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还是在道德修养上存在问题,所以有时只抓成绩而不注意道德修养不行,像进取心的培养对学生就非常重要。孩子成长是一种文化的培养,是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是一种精神的养成。
我觉得一个孩子真想成材的话,小时候就要给他树立远大的志向。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老师开选修课“科学家也是人”,老师在讲课时问:你们在小学和初中想当科学家的请举手,一班56个学生能有一多半举手,都想过当科学家;老师又问:现在想当科学家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举手的。老师再问:真是这样吗?你们就没有想当科学家的吗?结果一个同学看了看别的同学之后才把手举起来。很多孩子小时候都说过将来上北大、清华,但为什么上了高中说的就少了呢?因为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清华、北大每年就招100多人,全省文科理科加在一起有21万多人报考,很多同学一看在这茫茫人海当中,在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当中自己不是这个梯队的了,所以就放弃了,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意志品质和道德水准培养的缺失。而这一点,学校和老师肯定有责任。科学家也有儿时朦朦胧胧的想法,有后来真实的想法,最后他们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在,我们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并不特别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保护。如果孩子连想都不敢想,还如何讲去做?翟老师说,培养高规格的、高品位的学生,一定要他们学会先做人后做事,教会他们要有自主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学会在逆境当中怎么生存。
依赖,可怕的思想障碍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把对自我学习的要求转嫁给了补课班。翟老师说,有很多学生太依赖补课班了,这等于将学生的脑袋长到了老师的脑袋上,自己的脑袋不注意去训练。补课班是很多孩子的拐杖。试想,别人学一遍,你学两遍或者三遍,结果是没比别人高出多少分,这样的学生将来上大学怎么办?还能接着补吗?工作的时候不行了还继续补?总是靠别人帮着你思考,靠别人帮你解决问题,这绝不是学习的方法。最佳的学习方法是:遇到问题了,靠自己去解决。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现在很多学生只会倾听,而不会亲手做。在学习中,依赖思想是很可怕的。学习必须勤奋,该动手的动手,该动脑的动脑。但现在很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对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是有障碍的。比如,很多学生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由家长完成……这些障碍不排除,孩子不可能有成就。一定要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从小靠自己做事,不能依赖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