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的要求及教学建议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形成,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均对朗读提出了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教师要认识到:朗读不是用来活跃课堂的“调味剂”,要重视朗读基本技术的指导,进行如重音、停连、节奏、语调以及朗读标记等方面的随文指导,并且要探索朗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其他文献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也许,对文辞的“修饰”,会让人想到“诚”的反面.其实不然.因为先于“我”存在的语言规则和习惯,使我们总是在揣摩别人、模仿别人文字的过程中开始语言工具的使用,并通过修饰文辞、锤炼思想,慢慢找到表达自我的准确方式,做到所谓的“词能达意”.当我们能够娴熟运用语言时,语言之于我们的价值,也就产生了微妙的分化,有人用语言真诚地表达自己,也有人用语言熟练地掩盖自己.
期刊
高二阶段的文本研习,应体现选择性必修的课程定位,体现聚焦的特征.《桂枝香·金陵怀古》虽然是必修教材中的诵读文本,进入高二学生的学习视野后,需在古诗词的细微处着力.基于此,从诗法、诗心和诗韵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启深度探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特性是“专题性”,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领域.研习时需要找到与专题方向相关的探究点,而不是全要素面面俱到.“先秦诸子散文”专题的研习,落实了多层次的关联:单篇选点关联,让领悟抵达深处;单元整合关联,比较各篇的异同;打通课程关联,实现相互印证.
新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即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表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言论的危害;本质是教育学生守住真、善、美.数学课程思政,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强国富民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对生活与工作的指导意义;其次应该透过数学知识的表层,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真、善、美,从而内化成对人性真、善、美的认知与追求.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定位是研习.具体到研习任务,主要体现为聚焦与关联.任务应聚焦某一方向,突出研习的深度;关联相关要素,突出研习的广度.聚焦与关联实际是研习的一体两面,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体现课程意图.
经过研究分析,厘清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内涵,包括三种要素及九项要点.依托体验式教学的感知体验、论证体验、构建体验、验证体验四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升华观念、置于实践四种方式,构建体验式教学架构下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策略.
历史的“时空”至少包括关系递进的三个维度:自然时空、社会时空和价值时空.将历史事件纳入不同维度的时空范围加以考察,能让历史永远保持着认知过去、关注现实、探索未知的张力.锁定自然时空,可以纵览历史图景的整体风貌;进入社会时空,能够体悟历史人物的现实影响;关照价值时空,利于叩问历史研究的人文情怀.
数学文化校本选修课,可以选择承载较多数学文化的知识内容(课题),与新授课同步,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数学史,体验数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从而理解相关内容在数学以及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一些经典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通过相关人物事迹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数学发展的迂回曲折,感受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以及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以《函数与数学文化》一课为例,呈现其基本样态.
教学要求的变化和学生能力的不足都表明,尺规作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索作图方法.为此,需要细化尺规作图的教学过程:面对作图问题(任务),引导学生执果索因,感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寻找作图方法;引导学生变式作图,强化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多维感悟,把握尺规作图的本质.
苏洵的《六国论》有着自洽的逻辑.比较“三苏”的《六国论》,苏洵的此篇胜出,是因为他对作者、读者、论述假想敌做了准确的定位.不少学生作文时,没有思想或者主题大而空,通篇在讲正确的废话,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三种角色的定位意识,自然就找不到写作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向经典学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