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在书外理在书中——2008年高考探究性实验评析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在实验题的设计上,越来越灵活.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频现一类新题型--探究性实验题.这类探究性实验,突破了教材实验的局限,却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取向,不偏不怪,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与应用的灵活性,不失为考查学生能力的好题.笔者收集了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中探究性实验试题近十道,由于篇幅所限,试以两例评析之.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结论一 匀强电场中,长度相等,相互平行的两段线段的端点电势差相等;任意一段线段中点的电势等于两端点电势的平均值。  例1 已知某匀强电场中有一梯形,已知BC=2AD,A=10V,B=-2V,C=2V,则D=____。  分析 作BC的中点E,由结论有:  E=(B C)/2  =0  A-B=D-E  ∴D=A+E-B=12V。  结论二 三个电荷的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知识,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出现不会运用或者理解出错,我觉得这跟教材有一定的关系。  高中物理(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142页是这样讲述动能定理的:  教材在复习初中动能的基础上,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形(合力为一个推力)下,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确定动能(动能的变化)。“……W=EK2-EK1……上式表示,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
1.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答.由物质的结构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又有脱离原子核的吸引成为自由电子的倾向。在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中,使某个物体的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而离开原子。这些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从而使两个物体都带电。    2.为什么摩擦使物体带电时,相互摩擦的必须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答.因为不同的物质中,核外
采用具有架装结构能够吸附并储存交联剂的硅铝酸盐矿物作为刚性内核,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主要聚合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
自感是电磁感应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现代电子线路中其应用十分广泛。自感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两个基本问题:  1.通电自感:通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略小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其作用是让电路中电流不能立即增到最大,通电自感只能延缓电流的增大,而不会阻止电流的增加。  2.断电自感:断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可以大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在刚
在动生感应中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并同时受到安培力的作用,由于导体棒的速度变化导致安培力变化,因而导体棒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均将发生相应变化;当在一定条件下导体棒最终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将其不变的加速度称作“收尾加速度”;下面我们从实例来分类讨论这个“收尾加速度”的分析方法。    1 由电容器的充电来维持的匀加速收尾过程    例1 如图1-1示U形光滑导线框架宽L=1米与
中学物理中介绍电容串联分压特点为:  (1)电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电容器两端的分压之和。如图1,即U= U1 U2 U3 …+Un。  (2)电容器串联时各电容器上所分配的电压与其电容量成反比。即Un =Q / Cn(因为在电容器串联电路中,每个电容器上所带的电荷量都相等,所以电容量越大的电容器分配的电压越低,电容量越小的电容器分配的电压越高。)  该特点是经过严格证明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