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的天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4f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里,经常被一枝桃花拽住游移的目光。看到有卧在枝头将要睡醒的花骨朵儿,心生爱怜;看到有傲立枝头展示生命芳姿的盛装红颜,心生欢喜;看到那些缠香裹玉的花瓣款款地落入一片静谧,心生悲悯……或许这一切都得感谢二十年前李秀美老师的两节开放式作文课。
  那时我上初二。
  贫瘠的学校里除了教室就是我们这帮翻墙越屋的孩子,干瘪的书包里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这里没有图书馆,没有书店,没有承载墨香的书本供我们抚摸,没有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仰望。
  一个周四的下午是两节作文课。
  “今天的作文就写‘春天的田野’。两节课,同学们可以走出学校大门,走进田野,看桃花,看油菜,看小麦……只要你有感触就行。”李秀美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惊呆了。什么?作文课到田野里去?从来没有过!我们在一阵愣怔之后,突然叽叽喳喳地疯跑了出去。当时的学校几乎就在田野里,出了校门就是田地。我们天天在田野里穿行,田野很熟悉,可是写作文的时候突然间感觉“田野”又是那么陌生。沿着田垄,我仔细搜寻。远处一片树林,粉雾笼罩。出于对花朵天然的亲近,我奔了过去。满树枝条,横插斜倚,姿态万千。空气中弥漫着桃花的微香和泥土的气息,面对着满树芳华,我瞬间无语。忘记了耳边的风,忽略了天边的云,连这片桃林的主人什么时候来到自己身边也不知道。就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天地之间旷野之内痴痴地与满树桃花对视,不知道是我看桃花还是桃花在看我。
  好像在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诗,那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观照,是一种心灵审美的愉悦,是一种浪漫的获得,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也好像是从此开始我不再用纯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没有月亮的夜晚,不再抱怨脚下路途的难走,而是抬头欣赏点点星光;晨起步行,不为露水打湿鞋面而懊恼,而是蹲下身去,凝视晶莹的露珠在草叶上盈盈欲滴的灵姿天韵,心中默念“晨曦初露”这个词带给我的震撼;不为逆风犯踟蹰,反倒多了几分“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惊喜……
  感谢李秀美老师的“胆大妄为”和开放自主。那次的作文我究竟得了什么样的等级我已经不记得而且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次作文课好像是我顿悟的一个契机,我开始用语文的视角、诗性的情怀来观照宇宙,体会浪漫。也因着对这个世界的审美观照,平凡的生活多了几分情趣,或许也让自己的内心有了几分用诗意的情怀对粗糙的社会现实进行抵抗的勇气。我想,这就是李秀美老师的语文课留给我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应该是语文最本色的东西。
  语文需要脚踏大地的生活,需要独特的审美实践。情思需要熏染,审美需要锻炼。但现实的悲哀是,更多的学生被圈禁在了高墙大院,被禁锢在了楼上楼下。我们只能用想象的美来对抗现实的苍白,用语文记忆中的丰富来对抗学生生活的贫乏。不要忘了,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语文,应该是审美的天堂!
  作者简介: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刘俭国)
其他文献
胡适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凸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对母亲的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数学学习的
“小语姓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流行于何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论断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极大。作为一种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诞生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断,笔者以为要达成科学的理解,必须从“小语姓小”的缘起、边界与认知三个角度进行。  一、“小语姓小”的缘起  所谓“小语姓小”,就是让小学语文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语文,真正成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而不是符合教师需要
本文通过记叙“如何寓情于景”的写作课的教学情景,从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课程的改进等环节,以叙事的方式,用反思的手段,细腻地回顾了《景语·情语》写作教学的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学习、爱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手段,为此,笔者经过实践,积累了以下几点做法。 Mobi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健是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小学教学中深入推进课改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型人才,振
我告诉你们我很能干,你们就会问我“怎么能干了?”我就来说说吧!rn我能干,是因为我在周末会帮妈妈打扫卫生.我左手拿簸箕,右手拿扫帚,在地上认真地扫了起来.所以我称自己是能
期刊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主张:“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反思的前提。只有善于提问质疑的人,才能激发思维,激发创新的活力。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要努力处理好“三个把握”。  一、注重读书,把握好问题产生的时间  曾几何时,一些老师大力引导学生提
教材是需要教师加工和创造的东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教师只有创造性地解读教材,用“动态”的眼光审视教材,才能使教材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