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课堂教学尤其是赛课的一大法宝,但如果老师对其内涵理解不透或运用得不好,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此,文章对其误区及如何运用好此法宝,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让“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为“合作学习”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90年代初,合作学习在一些地区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实践。“合作学习”一般指的是几名学习者结成“学伴”一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但是这种“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是松散的,彼此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关系,个体学习的动力只有靠本身的意志,同伴的作用很少。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多名学习者在教师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已经不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是每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了,学习的动力来自集体的成就感。
一位数学教师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课时,先提了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接着就让学生分小组起合作讨论,一起探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随着一声指令,顿时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嗡嗡嗡”一片闹哄哄,教室里就听到学生的声音,有的站起来,有的好象争得面红耳赤的,看起来讨论得很热烈。几分钟后,教师说“停”,全班学生像被遥控器控制一样,马上安静下来。然后老师要求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说一说就是所谓的合作结果汇报。而一节课下来这种象征性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收场,课堂表面上看来很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其实都是一些假象,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二、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中教师所扮演着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一个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的言讨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向和需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多媒体画面呈现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梭而过的画 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时间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多个人来共同完成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因此有效合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2.教师应由台前的“演员”转向幕后的“导演”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 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实质上任务是加重了,他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
一个好的分组方法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我们在分组前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开始实施阶段,虽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倾向性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我就手把手地教学生去“合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帮助每个小组分工,给每个人定好“任务”,教学生如何操作等。时间长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已形成,也已具备了基本的合作技能,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心智活动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应根据学情与班情,创新与运用好这种模式,更要坚持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意义地完成知识的建构,避免合作的盲目、随意性,力争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教材及教参
[2]《小学数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让“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为“合作学习”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90年代初,合作学习在一些地区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实践。“合作学习”一般指的是几名学习者结成“学伴”一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但是这种“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是松散的,彼此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关系,个体学习的动力只有靠本身的意志,同伴的作用很少。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多名学习者在教师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已经不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是每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了,学习的动力来自集体的成就感。
一位数学教师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课时,先提了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接着就让学生分小组起合作讨论,一起探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随着一声指令,顿时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嗡嗡嗡”一片闹哄哄,教室里就听到学生的声音,有的站起来,有的好象争得面红耳赤的,看起来讨论得很热烈。几分钟后,教师说“停”,全班学生像被遥控器控制一样,马上安静下来。然后老师要求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说一说就是所谓的合作结果汇报。而一节课下来这种象征性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收场,课堂表面上看来很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其实都是一些假象,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二、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中教师所扮演着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一个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的言讨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向和需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多媒体画面呈现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梭而过的画 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时间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多个人来共同完成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因此有效合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2.教师应由台前的“演员”转向幕后的“导演”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 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实质上任务是加重了,他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
一个好的分组方法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我们在分组前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开始实施阶段,虽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倾向性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我就手把手地教学生去“合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帮助每个小组分工,给每个人定好“任务”,教学生如何操作等。时间长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已形成,也已具备了基本的合作技能,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心智活动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应根据学情与班情,创新与运用好这种模式,更要坚持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意义地完成知识的建构,避免合作的盲目、随意性,力争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教材及教参
[2]《小学数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