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的颁布,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就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化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育 新课程标准 启示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快,力度之大,都是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无法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根本转变。毫无疑问,化学新课程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改革必将给中学化学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化学新课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从新课程新教材得到了什么启示和思考呢?
一、化学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是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化学课程应“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就化学教育而言,其基本目标有二:第一,社会目标,即应该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各类人才;第二,个体目标,这是指化学教育应当很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但在过去,化学课程往往只是强调了化学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化学教育的个体目标,用生产统一“标准件”模式实施化学教育,即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个学生,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提供统一的学习内容,无视学生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个体人格。这种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最终把化学课程异化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化学”,化学课程的目的变成了为“少数尖子学生”升入大学,成为未来的化学科学专家打基础、做准备。
为纠正以往化学教育这一目标价值取向偏颇的状况,《标准》特别强调高中化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标准》明确地提出要“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方面,它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虽与以往化学课程一样也分为必修、选修两类,但降低了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在保证高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质基础上,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以便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要求;增加了选修内容,为学生设置可供选择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专业化程度不同的六个选修课程模块。
二、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其实,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是科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是从化学学科基本结构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科学知识的,内容抽象而艰深,虽然也涉及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也注意到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但总体上大有脱节之感,实践中常被作为辅助性、可有可无的内容。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过于注重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为升入高级学校的学习打基础。与大学内容相衔接的化学课程,虽能让学生学得大量的化学知识,但并没有提供多少可用来处理、决策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思路和行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需求呼唤着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整合学生的理论世界和生活世界。[2]
为此,《标准》除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作了上述强调外,还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很大比重的关于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中的应用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专门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化学与技术”专门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利用。另外,其他模块也密切关注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例如,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等要求。
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标》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具有更科学、更合理、更为人性化的变革。
《课标》为改变灌输式学习向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几乎都是接受式、填鸭式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张扬。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生产、生活、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只有把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启发思考,使化学学习真正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课标》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课标》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栏中提出的各种建议,都为学生学习探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试金石。《大纲》在教学评价中指出:“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检查自己的教学质量,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据此改进教学。学生从教学评价中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由此不难看出《大纲》在教学评价中侧重于对教师的教学(传授知识)和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成效的考核,《大纲》强调的是“对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
《课标》在评价目标方面提出了“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学分管理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可根據自身要求,在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的学习任务基础上,选学另外6个课程模块中的任意一个并获得相应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还可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这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业发展过程。
《课标》在评价方式上实施多样化。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是《课标》的又一亮点。
总之,《课标》所倡导并追求的“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育 新课程标准 启示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快,力度之大,都是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无法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根本转变。毫无疑问,化学新课程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改革必将给中学化学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化学新课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从新课程新教材得到了什么启示和思考呢?
一、化学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是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化学课程应“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就化学教育而言,其基本目标有二:第一,社会目标,即应该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各类人才;第二,个体目标,这是指化学教育应当很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但在过去,化学课程往往只是强调了化学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化学教育的个体目标,用生产统一“标准件”模式实施化学教育,即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个学生,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提供统一的学习内容,无视学生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个体人格。这种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最终把化学课程异化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化学”,化学课程的目的变成了为“少数尖子学生”升入大学,成为未来的化学科学专家打基础、做准备。
为纠正以往化学教育这一目标价值取向偏颇的状况,《标准》特别强调高中化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标准》明确地提出要“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方面,它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虽与以往化学课程一样也分为必修、选修两类,但降低了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在保证高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质基础上,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以便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要求;增加了选修内容,为学生设置可供选择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专业化程度不同的六个选修课程模块。
二、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其实,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是科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是从化学学科基本结构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科学知识的,内容抽象而艰深,虽然也涉及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也注意到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但总体上大有脱节之感,实践中常被作为辅助性、可有可无的内容。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过于注重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为升入高级学校的学习打基础。与大学内容相衔接的化学课程,虽能让学生学得大量的化学知识,但并没有提供多少可用来处理、决策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思路和行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需求呼唤着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整合学生的理论世界和生活世界。[2]
为此,《标准》除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作了上述强调外,还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很大比重的关于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中的应用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专门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化学与技术”专门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利用。另外,其他模块也密切关注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例如,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等要求。
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标》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具有更科学、更合理、更为人性化的变革。
《课标》为改变灌输式学习向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几乎都是接受式、填鸭式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张扬。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生产、生活、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只有把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启发思考,使化学学习真正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课标》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课标》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栏中提出的各种建议,都为学生学习探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试金石。《大纲》在教学评价中指出:“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检查自己的教学质量,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据此改进教学。学生从教学评价中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由此不难看出《大纲》在教学评价中侧重于对教师的教学(传授知识)和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成效的考核,《大纲》强调的是“对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
《课标》在评价目标方面提出了“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学分管理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可根據自身要求,在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的学习任务基础上,选学另外6个课程模块中的任意一个并获得相应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还可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这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业发展过程。
《课标》在评价方式上实施多样化。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是《课标》的又一亮点。
总之,《课标》所倡导并追求的“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