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跨越发展”来诠释这个时代,那么鳞次栉比的建筑工程与神州大地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注脚之一。是的,眼见为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然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全国每年多达15亿吨的建筑垃圾,却在加速度蚕食着我们的空气、水与土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那么,如何跨越梦想与现实之间这一道崎岖的险途?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告急、标准告急、产业规划告急。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撬动了这个巨大的时代命题,作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和人工砂石领域的首席专家,几十年来他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支撑他的,也是一个朴素的中国梦——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河山。
共和国的同龄人
陈家珑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多年来一直恪守“我与祖国同命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准则。
正式投身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之前,他是我国人工砂石领域的首席专家。砂石是混凝土组成材料中用量最多的原材料,约占混凝土质量的四分之三,堪称混凝土的“粮食”,而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大、最广泛的材料就是混凝土。尽管我国砂石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天然砂石的资源有限。以北京为例,每年有近一亿吨砂石需求,但砂石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却越来越差,特别是为解决大气治理等环境问题,市内的天然砂石开采逐步关停,直至2003年5月全面禁采后,砂石供应出现了巨大缺口。
面对建筑业对砂石的大量需求,人工制砂取代天然砂石成为必然趋势。陈家珑教授率先提出了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矿山尾矿资源生产人工砂石,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和工程应用研究,不仅解决了建筑用砂石资源问题,还减少了尾矿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仅密云威克一个小地方铁矿2006年9个月的时间就生产砂石100万吨,综合效益达1500万元。
作为人工砂石国标的起草者,陈家珑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2012年里为砂石行业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协助北京市住建委开展供北京建设用砂石生产基地调研;协助中国砂石协会开展砂石行业标准化工作;完成《机制砂石行业准入条件》和《机制砂生产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开展《建设用砂石类矿产开采准入条件》的研究工作并形成讨论稿。
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建设以废石尾矿为原料的本地砂石生产基地的环保意义重大。“以矿山剥离的废石和选矿产生的尾矿为原料,建立本地砂石生产基地,既可以缓解建设用砂石的供需矛盾,又可以消纳采矿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
建筑垃圾资源化第一人
相较于砂石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环境就显得极为不成熟了。建筑垃圾,顾名思义,是指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作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建筑垃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弃物。调查显示,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90%。据建设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新产生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
大量垃圾的产生,给土地、环境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影响。而目前施工或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仅有小部分能够回收,绝大部分都会拉送到消纳场所填埋或堆放。这样的处理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会造成土壤污染。同时,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如果混入有机物,就会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会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而早在PM2.5引发公众对污染问题的空前关注之前,如何科学地化解建设与环保的矛盾,就已经是陈家珑教授研究的课题了。在他看来,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还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身体力行地推动:法规政策建设亟待开展;市场化进程慢,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各地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不宜照搬照套;生产线工艺设计、原料产品质量控制等还存在问题。此外,产业化基础薄弱、工艺与装备研究落后、工程应用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自1993年开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的研究与试验之后,陈家珑教授可以说一直都战斗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火线上。从找到厂家生产再利用制品、做墙体建设搞试点工程,到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全国首家100万吨级的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从开始承担北京市市区两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再到经过系统的试验室试验、生产工艺完善、再生砖和再生混凝土的工业化生产和工程应用,项目通过了验收,他废寝忘食,即使身体透支报警时,也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业内专家们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内容系统完整、成果丰硕,综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适应了当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2010年年初,陈家珑教授组织团队协助工信部进行了全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的调研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关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与产业化有关情况的报告。2010年6月,一篇记者对他的采访报道《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视,批示解决。之后他开始协助中编办等中央部门调研。在他的努力下,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陈家珑教授还承担了工信部2011年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起草了《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草案)。组织了20余家科研和生产单位发起申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委员会”,积极支持北京市政府各部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工作,参与完成了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和北京市规委项目《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规划》、地方标准《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11/T 803-2011、《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导则》等编制工作……这些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广泛认可。201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节能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作为主持人“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2011年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的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丰硕的成果,并没有让陈家珑教授停下脚步,退休,似乎从没有出现在他的辞典当中。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新兴产业,很多政策至今没有出台细则,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也都不健全,不能满足行业在高速城镇化下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渴求,他充分调研考察,多方奔走协调,终于在2012年9月促成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的诞生。筹建至今,委员会已在住建部、工信部和中环协的指导与支持下完成了一系列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事业紧密相关的工作,成为政府管理行业的重要支撑和促进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近日,他参与的一份调研报告又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这类环保产业一举多得,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增长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我国将得到迅速发展。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诠释自己的爱国情怀“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而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中,陈家珑教授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践行着自己的梦想,用科学中国人的智慧与坚韧,捍卫了万里神州的生机与纯净。
然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全国每年多达15亿吨的建筑垃圾,却在加速度蚕食着我们的空气、水与土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那么,如何跨越梦想与现实之间这一道崎岖的险途?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告急、标准告急、产业规划告急。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撬动了这个巨大的时代命题,作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和人工砂石领域的首席专家,几十年来他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支撑他的,也是一个朴素的中国梦——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河山。
共和国的同龄人
陈家珑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多年来一直恪守“我与祖国同命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准则。
正式投身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之前,他是我国人工砂石领域的首席专家。砂石是混凝土组成材料中用量最多的原材料,约占混凝土质量的四分之三,堪称混凝土的“粮食”,而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大、最广泛的材料就是混凝土。尽管我国砂石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天然砂石的资源有限。以北京为例,每年有近一亿吨砂石需求,但砂石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却越来越差,特别是为解决大气治理等环境问题,市内的天然砂石开采逐步关停,直至2003年5月全面禁采后,砂石供应出现了巨大缺口。
面对建筑业对砂石的大量需求,人工制砂取代天然砂石成为必然趋势。陈家珑教授率先提出了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矿山尾矿资源生产人工砂石,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和工程应用研究,不仅解决了建筑用砂石资源问题,还减少了尾矿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仅密云威克一个小地方铁矿2006年9个月的时间就生产砂石100万吨,综合效益达1500万元。
作为人工砂石国标的起草者,陈家珑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2012年里为砂石行业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协助北京市住建委开展供北京建设用砂石生产基地调研;协助中国砂石协会开展砂石行业标准化工作;完成《机制砂石行业准入条件》和《机制砂生产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开展《建设用砂石类矿产开采准入条件》的研究工作并形成讨论稿。
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建设以废石尾矿为原料的本地砂石生产基地的环保意义重大。“以矿山剥离的废石和选矿产生的尾矿为原料,建立本地砂石生产基地,既可以缓解建设用砂石的供需矛盾,又可以消纳采矿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
建筑垃圾资源化第一人
相较于砂石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环境就显得极为不成熟了。建筑垃圾,顾名思义,是指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作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建筑垃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弃物。调查显示,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90%。据建设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新产生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
大量垃圾的产生,给土地、环境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影响。而目前施工或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仅有小部分能够回收,绝大部分都会拉送到消纳场所填埋或堆放。这样的处理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会造成土壤污染。同时,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如果混入有机物,就会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会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而早在PM2.5引发公众对污染问题的空前关注之前,如何科学地化解建设与环保的矛盾,就已经是陈家珑教授研究的课题了。在他看来,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还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身体力行地推动:法规政策建设亟待开展;市场化进程慢,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各地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不宜照搬照套;生产线工艺设计、原料产品质量控制等还存在问题。此外,产业化基础薄弱、工艺与装备研究落后、工程应用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自1993年开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的研究与试验之后,陈家珑教授可以说一直都战斗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火线上。从找到厂家生产再利用制品、做墙体建设搞试点工程,到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全国首家100万吨级的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从开始承担北京市市区两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再到经过系统的试验室试验、生产工艺完善、再生砖和再生混凝土的工业化生产和工程应用,项目通过了验收,他废寝忘食,即使身体透支报警时,也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业内专家们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内容系统完整、成果丰硕,综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适应了当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2010年年初,陈家珑教授组织团队协助工信部进行了全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的调研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关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与产业化有关情况的报告。2010年6月,一篇记者对他的采访报道《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视,批示解决。之后他开始协助中编办等中央部门调研。在他的努力下,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陈家珑教授还承担了工信部2011年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起草了《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草案)。组织了20余家科研和生产单位发起申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委员会”,积极支持北京市政府各部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工作,参与完成了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和北京市规委项目《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规划》、地方标准《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11/T 803-2011、《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导则》等编制工作……这些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广泛认可。201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节能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作为主持人“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2011年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的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丰硕的成果,并没有让陈家珑教授停下脚步,退休,似乎从没有出现在他的辞典当中。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新兴产业,很多政策至今没有出台细则,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也都不健全,不能满足行业在高速城镇化下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渴求,他充分调研考察,多方奔走协调,终于在2012年9月促成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的诞生。筹建至今,委员会已在住建部、工信部和中环协的指导与支持下完成了一系列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事业紧密相关的工作,成为政府管理行业的重要支撑和促进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近日,他参与的一份调研报告又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这类环保产业一举多得,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增长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我国将得到迅速发展。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诠释自己的爱国情怀“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而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中,陈家珑教授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践行着自己的梦想,用科学中国人的智慧与坚韧,捍卫了万里神州的生机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