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密云县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学教授、北京市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与密云县教研员、教师一起面对面研讨交流的场景。走进其中,你会被那种民主、平等的科研氛围所感染。
在研究实施之前,密云县教研部门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本县教育教学质量,但教师和教研员普遍感到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密云县教委对该专题研究高度重视,直接领导。研究组从教研创新入手,立足密云县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见实效的活动,为密云县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研创新之一:立足学生有效学习,形成了循环递进的教研模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教研工作的落脚点。以往的教研工作更多地关注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针对性不强使得效果不甚明显。教研创新研究实验首先从密云县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尤其针对农村薄弱校,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关注学生的学。通过前期调研,了解了密云县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认真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密云中小学生有效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计划并确定活动方案,在具体实施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此提出改进措施,并以此为新起点,继续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循环递进的教研工作模式。
目前,在密云教研工作中形成了有效促进农村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研方式:针对密云县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需求,开展了系列学生专题讲座活动;根据初高中各学科特点和密云县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立了探索中、高考规律的研究专题;为了更好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形成了现场教学指导与专家教学讲座为主,研讨、总结与交流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师培训;为了加强研究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研究小组等骨干培养方式;为了拓展农村教师的视野,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研究形式;为了促进教研工作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工具,形成了以档案建设为主的反思总结方式。
教研创新之二:立足教师教学需求,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建立起“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共同体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密云县教研部门也曾多次邀请各学科知名专家参加,但有时由于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教研创新研究从密云县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活动主题,邀请相关专家深入密云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密云县师生认为这种指导机制比较“解渴”。
以往的教研活动多在教研部门和学校师生之间进行,而教研创新研究在实施中,拓宽了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教研资源。近三年来,专题组全面统筹,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北京市优质教研资源,共组织100余名高校及北京市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深入密云,开展教育理论讲座、报告、听评课指导、交流学习等活动200余次,逐步建立起了“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共同体”。
教研创新之三:立足教研实效,全面促进教研员、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发展
教研创新研究不仅在教研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创新,而且还在教研实效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首先,建立起了系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研工作机制。研究以学生有效学习为中心,形成了“前期调研——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反思——总结——改进——调整研究计划”的循环递进教研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以及“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机制,对增强密云县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项目在实施中注重从教研员、教师及学生多层面增强教研实效性。在项目研究搭建的平台上,密云县教研员和师生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2009年的高考中效果显著。近三年来,专题组开展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示范课—评课—讲座于一体的活动多达百余次,研究型骨干教师外出交流活动10余次,学生讲座20余次,受益教师1000余人次,学生20000余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研究注重从学校层面增强教研实效性,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研究型骨干教师,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及科研氛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尤其是一批农村山区学校,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地区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在研究实施之前,密云县教研部门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本县教育教学质量,但教师和教研员普遍感到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密云县教委对该专题研究高度重视,直接领导。研究组从教研创新入手,立足密云县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见实效的活动,为密云县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研创新之一:立足学生有效学习,形成了循环递进的教研模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教研工作的落脚点。以往的教研工作更多地关注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针对性不强使得效果不甚明显。教研创新研究实验首先从密云县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尤其针对农村薄弱校,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关注学生的学。通过前期调研,了解了密云县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认真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密云中小学生有效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计划并确定活动方案,在具体实施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此提出改进措施,并以此为新起点,继续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循环递进的教研工作模式。
目前,在密云教研工作中形成了有效促进农村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研方式:针对密云县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需求,开展了系列学生专题讲座活动;根据初高中各学科特点和密云县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立了探索中、高考规律的研究专题;为了更好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形成了现场教学指导与专家教学讲座为主,研讨、总结与交流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师培训;为了加强研究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研究小组等骨干培养方式;为了拓展农村教师的视野,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研究形式;为了促进教研工作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工具,形成了以档案建设为主的反思总结方式。
教研创新之二:立足教师教学需求,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建立起“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共同体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密云县教研部门也曾多次邀请各学科知名专家参加,但有时由于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教研创新研究从密云县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活动主题,邀请相关专家深入密云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密云县师生认为这种指导机制比较“解渴”。
以往的教研活动多在教研部门和学校师生之间进行,而教研创新研究在实施中,拓宽了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教研资源。近三年来,专题组全面统筹,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北京市优质教研资源,共组织100余名高校及北京市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深入密云,开展教育理论讲座、报告、听评课指导、交流学习等活动200余次,逐步建立起了“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共同体”。
教研创新之三:立足教研实效,全面促进教研员、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发展
教研创新研究不仅在教研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创新,而且还在教研实效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首先,建立起了系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研工作机制。研究以学生有效学习为中心,形成了“前期调研——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反思——总结——改进——调整研究计划”的循环递进教研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指导机制,以及“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 一线教师”平等对话的开放性研究机制,对增强密云县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项目在实施中注重从教研员、教师及学生多层面增强教研实效性。在项目研究搭建的平台上,密云县教研员和师生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2009年的高考中效果显著。近三年来,专题组开展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示范课—评课—讲座于一体的活动多达百余次,研究型骨干教师外出交流活动10余次,学生讲座20余次,受益教师1000余人次,学生20000余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研究注重从学校层面增强教研实效性,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研究型骨干教师,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及科研氛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尤其是一批农村山区学校,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地区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