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同方法论的背后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不同的伦理取向.依据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两种方法论原则,对“为己之学”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方法论和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两种方法论原则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两种治学方法对善恶本质认识的不同,为区分中西哲学思考模式的不同提供另一个视角的理解.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方法论的背后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不同的伦理取向.依据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两种方法论原则,对“为己之学”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方法论和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两种方法论原则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两种治学方法对善恶本质认识的不同,为区分中西哲学思考模式的不同提供另一个视角的理解.
其他文献
《红楼梦》中大量的声音描写,显示出作者对听觉感官的重视和出色的听觉想象力.声音描写的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章回的回末往往以声音描写作结,或是突发性,或为省略性,在章回衔接中起到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二,根据声音发出与接听的属性,可以将《红楼梦》中的声音描写分为突发性声音和窃听性声音,在情节发展中具有转承情节,进而推动情节达到高潮的文学功能.其三,小说的叙事节奏是小说音乐美的独特展现,声音描写调节《红楼梦》的文本叙事节奏,产生加快、延缓叙事节奏以及调节叙事节奏强弱的效果.《红楼梦》中的声音
在面对《孟子》文本中并没有引用《易》的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宋儒仍坚持“孟子是知《易》”的,并从义理的角度加以阐释.他们之所以重视孟子和《易》的关系,其原因在于:一是为了肃清汉儒解经的繁琐与随意,力求恢复儒家经典的义理思想;二是从“道统”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此来抬高孟子和《孟子》一书的地位,重建儒家道统体系,并以此来抗击佛老对儒学的冲击;其三则是基于“时”“变”的思想,强调在变化中“人”的价值,以此来“立人极”,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儒家发展的归向问题,即要突出人的主体性,
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中,“存在”是一阶量词,但作为谓词的“存在”也是可以表达的.肯定“存在”的量词用法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作为谓词的“存在”.蒯因消除单称句中的名字、将“存在”一律处理为量词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不存在”难题.承认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确有本体论承诺的差异,就必须承认“存在”的谓词用法.通过在逻辑语言中表示出不同意义的“存在”谓词,可以解决“不存在”难题.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于展现战争情境,经常出现于用食和宴饮场景描写,经常被用于描写集体劳作场景和欢乐场景.旗、鼓文化内涵具有较鲜明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渲染盛大的场面,激发共同体的豪情和凝聚力,宣示赫赫声威.这在军
学术界对《韵镜》成书的年代及性质看法不一,有学者用以解释《切韵》系韵书及早期音义文献,也有学者将其与中古晚期的音韵材料并论,这无疑造成对《韵镜》性质认识的混乱.文章主要通过:(1)以《韵镜》为代表,考察《韵镜》型韵图声母与梵文辅音排列的关系,进而推测《韵镜》型韵图产生的大致时段.(2)用《韵镜》分别与《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特点和慧琳《一切经音义》为代表的唐代标准读书音音系特点进行比较,以考察韵镜》与二者关系的亲疏.所得结论是:《韵镜》型韵图的产生当在隋至唐初,至迟不晚于《韵英》颁行的天宝年间.《韵镜》反
伴随着历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国主旋律剧始终以“在场”姿态不断创新,寻求主流价值观与影视美学的有机融合,近年来爆款频现.主旋律剧在发展格局上依靠宏观引导、政策帮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循,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借助互联网平台、借力媒介多元化发展,助力主旋律剧的推广传播;致力于艺术创新,增进主旋律剧与青年观众群体之间的黏性;顺应政策引导、创作落实、艺术精品、市场共融的发展趋势,让主旋律剧最大程度地担负起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发展使命是中国主旋律剧发展的成功路径.
四川官话知庄章的演变可以分为“合并型”与“有别型”两类.“有别型”属于南京型,传统“内外转”框架无法精密解释这一声类演变,需要重新考虑声韵母所起作用.四川官话祖语知二庄与知三章两分,知二庄是没有i介音的卷舌音,知三章是后接i介音的舌叶音.四川官话知庄章以元音高低为条件分化,规律是:(1)知二庄以元音[±low]为条件分化,在非低元音前平舌化;(2)知三章卷舌化并脱落i介音,从而与在低元音保持卷舌的原知二庄合流;(3)江摄二等的入声字韵腹高化,破坏了第1步的环境,生成例外形式:捉t(s)o2、戳t(s)\
清儒卢文弨、邵晋涵等首倡《史记集解》原别自单行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之说,张元济持同样的观点,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出版说明》、修订本的《修订前言》沿袭张说,陈陈相因,形成定论,影响至巨.通过研读隋、唐史《经籍志》《艺文志》的著录以追本溯源,解析《史记集解序》《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关于“集解”与《史记》本文合体的言说,全面清点并分析《史记》本文与三家注字数,可证明《史记集解》别自单行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之说不能成立.“《史记》八十卷裴驷集解”是裴驷据徐广《史记》校本随文施注,合本文、子注为一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矩阵,大量广播电视节目入驻新媒体平台,媒介形态转变使节目主持人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认为,基于新媒体传播特点与节目定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积极促进自身角色转型与业务提升,从信息传递者转型为多向沟通者,从内容传达者转型为内容的有机组织者,从信息告知者转型为观众的陪伴者,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转型为多种艺术、技术复合型人才.
李治华的红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治学特征:他的前期研究专注于《红楼梦》文本内的考证,自建了集诸本之长的翻译新底本;中期研究勤于文本之外的历史考证,为法语读者再现了新红学史,构建了以“三个阶段的曹雪芹和《红楼梦》诸本渊源流变”为中心的研究体系;后期研究既立足于文本之中又兼备世界眼光,开拓了我国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红楼梦》和《追忆似水年华》研究的新视野.李治华三个时期的红学研究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为解读曹雪芹和《红楼梦》提供了颇具创见性的意见和极富启迪性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