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为情境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引发联想,催动他们灵感。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应注重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前,进行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在周末由家长陪同,到乡村观风景、摘蔬菜、喂鸡鸭等,晚上也可居住农家小院。可用摄像机拍下当时的情景,回来后写下体验日记。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同学们,周末我们离开喧闹、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宁静、纯朴的农村,你一定有好多话想说吧?”几句话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从中引发了学生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于不知不觉中唤醒生活经验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模拟情境
在学生谈了对乡下的了解之后,我再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开放的鲜花;这是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芬芳,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乡下人家的美丽风光,给学生以初步的感官体验。学生在感受音像带来的美妙之余,对乡下人家的美有了整体感受。同时,有声有色的情境创设,激活了学生阅读期待,引发强烈的学习情趣,他们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开始。再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建构画面。A.捕捉色彩。我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瓜棚藤叶”的色彩之美,进一步体会“别有风趣”的意韵。B.体验动静。第二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的花与竹。如,这里花开不断,朴素华丽,这是它的独特之处。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意思之后,一边播放鲜花的图片,一边解说:“春天来了,芍药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夏天到了,凤仙花、鸡冠花竞相开放;一阵秋风吹过,菊花点头含笑。就是这样,按照不同的季节依次开放,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样的教学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了,品出花的朴素、华丽和静态之美。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学“雨后春笋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提问。
1.几场春雨过后,看到这么多鲜嫩的竹笋(出示图),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心情?2.其实啊,不仅是看竹笋的人兴奋,还有谁也很兴奋?(竹笋)你能读出来吗?3.从“探”字你体会到竹笋是怎样的心情?咱们都来当当笋芽儿,做做“探”的动作。接着问:你“探出头”想干什么?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笋芽儿的顽皮、活泼,尽情感受其动态之美。教学中通过对看见笋的人和竹笋作生命化象征的启发与理解,此时,竹笋已不再是竹笋了,而是超越了竹笋的、具有生命力量的一种情感,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四、音画同步,创设情境
在配乐旁白时,体验音乐情景导入,播放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出现图片:金灿灿的菜花、绿油油的麦田、流淌的小河、竞相开放的桃花和梨花、扑鼻的花香、温情的小院、别有风情的瓜架、悠闲的鸡群……热烈了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要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非要在想象的境界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不可。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使学生获得美感,必须把饱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蘊涵着作者情趣的画面——意象,让学生在从意象中体味文章无尽情趣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如教学“秋夜虫儿唱”一段,教师创设情境(播放伴有虫鸣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去秋来,劳累一天的人们要进入梦乡了,屋檐下响起一声声秋虫的低鸣,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这段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由纺织娘的鸣声想象月夜的美,“天空中一轮皎洁的圆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境啊!月夜清幽,虫鸣轻柔,农人甜睡,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昆虫之间是那么自然和谐。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和文本的价值功能,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时空,通过学生自我发现,理解文字当中的意蕴。情境教学就像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了它,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了它,就能引导“那一颗颗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它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而同时又超越和建构着情感、意志和生命,塑造着新的境界;有了它,语文课堂处处闪现智慧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应注重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前,进行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在周末由家长陪同,到乡村观风景、摘蔬菜、喂鸡鸭等,晚上也可居住农家小院。可用摄像机拍下当时的情景,回来后写下体验日记。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同学们,周末我们离开喧闹、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宁静、纯朴的农村,你一定有好多话想说吧?”几句话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从中引发了学生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于不知不觉中唤醒生活经验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模拟情境
在学生谈了对乡下的了解之后,我再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开放的鲜花;这是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芬芳,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乡下人家的美丽风光,给学生以初步的感官体验。学生在感受音像带来的美妙之余,对乡下人家的美有了整体感受。同时,有声有色的情境创设,激活了学生阅读期待,引发强烈的学习情趣,他们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开始。再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建构画面。A.捕捉色彩。我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瓜棚藤叶”的色彩之美,进一步体会“别有风趣”的意韵。B.体验动静。第二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的花与竹。如,这里花开不断,朴素华丽,这是它的独特之处。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意思之后,一边播放鲜花的图片,一边解说:“春天来了,芍药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夏天到了,凤仙花、鸡冠花竞相开放;一阵秋风吹过,菊花点头含笑。就是这样,按照不同的季节依次开放,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样的教学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了,品出花的朴素、华丽和静态之美。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学“雨后春笋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提问。
1.几场春雨过后,看到这么多鲜嫩的竹笋(出示图),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心情?2.其实啊,不仅是看竹笋的人兴奋,还有谁也很兴奋?(竹笋)你能读出来吗?3.从“探”字你体会到竹笋是怎样的心情?咱们都来当当笋芽儿,做做“探”的动作。接着问:你“探出头”想干什么?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笋芽儿的顽皮、活泼,尽情感受其动态之美。教学中通过对看见笋的人和竹笋作生命化象征的启发与理解,此时,竹笋已不再是竹笋了,而是超越了竹笋的、具有生命力量的一种情感,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四、音画同步,创设情境
在配乐旁白时,体验音乐情景导入,播放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出现图片:金灿灿的菜花、绿油油的麦田、流淌的小河、竞相开放的桃花和梨花、扑鼻的花香、温情的小院、别有风情的瓜架、悠闲的鸡群……热烈了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要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非要在想象的境界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不可。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使学生获得美感,必须把饱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蘊涵着作者情趣的画面——意象,让学生在从意象中体味文章无尽情趣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如教学“秋夜虫儿唱”一段,教师创设情境(播放伴有虫鸣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去秋来,劳累一天的人们要进入梦乡了,屋檐下响起一声声秋虫的低鸣,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这段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由纺织娘的鸣声想象月夜的美,“天空中一轮皎洁的圆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境啊!月夜清幽,虫鸣轻柔,农人甜睡,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昆虫之间是那么自然和谐。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和文本的价值功能,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时空,通过学生自我发现,理解文字当中的意蕴。情境教学就像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了它,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了它,就能引导“那一颗颗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它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而同时又超越和建构着情感、意志和生命,塑造着新的境界;有了它,语文课堂处处闪现智慧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