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课堂师生对话沟通、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但是部分课堂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提问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本文旨在通过课堂实例发掘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具体可操作建议。
关键词:问题;有效提问;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期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是关系到情境设置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当下课堂教学中“问”的现状却不能让人满意,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
一、提问过于频繁,“满堂问”轰炸课堂
案例一:九年级思品复习课“情系祖国”,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两会相关信息,课堂初始进行知识竞赛:“两会是什么?” “多久开一次,每届任期多少年?”“国家主席是谁?”“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在开始的十几分钟内,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一堂课时间的80%。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提2~4个问题。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问题答案单一,更是难见到学生在课堂时主动提出疑问。一连串问题的“轰炸”好比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打着“启发”“课堂对话”旗号的“满堂问”,实则是教师用自己已经设定的“提问”告之学生什么是“标准答案”,其本质与“满堂灌”是一致的。
二、提问无须回答,“不会倾听”充斥课堂
案例二: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受益一生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花钱,教师设置情境:林林一月的零花钱情况,并提问:①林林的零花钱是否够用?②林林要求增加零花钱是否合适?为什么?
甲:林林每月100多元的零花钱够了,可她却不够用,说明她很多支出是不合理的,譬如上网吧、请同学吃麦当劳等。而且她家里有电脑,去网吧的次数可以减少。
教师打断学生甲:“有不同意见吗?”
乙:网吧不能去,去了容易产生网瘾,而且网上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教师打断学生乙: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乙想了想:“因为林林是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
教师露出满意的表情,请学生坐下。
倾听是有效提问的关键之一。打断学生的回答会挫伤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失去我们提问的初衷。上述案例教师两次打断学生为了得到“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的结论,且不论此内容与本课时教学是否关联,教师本身不能倾听的“课堂姿态”就是不可取的。
三、提问仅为好教,“按部就班”禁锢课堂
案例三: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受益一生的好习惯”,教师在导入片段出示材料——“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教师提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似乎不是教师所期待的答案,教师接着问:“还有没有同学补充?”这时另一位学生回答:“良好习惯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教师不断追问:“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到什么程度?”学生说:“受益终生。”教师释然,立即就投影课题“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有的教师期待“安全课堂”“安全答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做适当评价,课堂追问不是对思维活动的深度挖掘,只是为了呈现自己预设的某个板块或者标题。这样的追问不是真正意义的追问,只会浪费课堂时间。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以人为本、对话沟通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关键词:问题;有效提问;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期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是关系到情境设置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当下课堂教学中“问”的现状却不能让人满意,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
一、提问过于频繁,“满堂问”轰炸课堂
案例一:九年级思品复习课“情系祖国”,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两会相关信息,课堂初始进行知识竞赛:“两会是什么?” “多久开一次,每届任期多少年?”“国家主席是谁?”“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在开始的十几分钟内,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一堂课时间的80%。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提2~4个问题。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问题答案单一,更是难见到学生在课堂时主动提出疑问。一连串问题的“轰炸”好比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打着“启发”“课堂对话”旗号的“满堂问”,实则是教师用自己已经设定的“提问”告之学生什么是“标准答案”,其本质与“满堂灌”是一致的。
二、提问无须回答,“不会倾听”充斥课堂
案例二: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受益一生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花钱,教师设置情境:林林一月的零花钱情况,并提问:①林林的零花钱是否够用?②林林要求增加零花钱是否合适?为什么?
甲:林林每月100多元的零花钱够了,可她却不够用,说明她很多支出是不合理的,譬如上网吧、请同学吃麦当劳等。而且她家里有电脑,去网吧的次数可以减少。
教师打断学生甲:“有不同意见吗?”
乙:网吧不能去,去了容易产生网瘾,而且网上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教师打断学生乙: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乙想了想:“因为林林是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
教师露出满意的表情,请学生坐下。
倾听是有效提问的关键之一。打断学生的回答会挫伤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失去我们提问的初衷。上述案例教师两次打断学生为了得到“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的结论,且不论此内容与本课时教学是否关联,教师本身不能倾听的“课堂姿态”就是不可取的。
三、提问仅为好教,“按部就班”禁锢课堂
案例三: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课时“受益一生的好习惯”,教师在导入片段出示材料——“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教师提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似乎不是教师所期待的答案,教师接着问:“还有没有同学补充?”这时另一位学生回答:“良好习惯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教师不断追问:“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到什么程度?”学生说:“受益终生。”教师释然,立即就投影课题“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有的教师期待“安全课堂”“安全答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做适当评价,课堂追问不是对思维活动的深度挖掘,只是为了呈现自己预设的某个板块或者标题。这样的追问不是真正意义的追问,只会浪费课堂时间。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以人为本、对话沟通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