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灵活运用,编制合理可行的教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导入,它有如说书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导入方法,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和谐的效果。
一、 导语导入
导语导入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目前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课前阅读引导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课前引导进行再加工,或是自己重新设计。
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课前阅读引导部分为:“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的同时,你还会想到什么?”这样的课前阅读引导部分虽然很精练,但是从和学生沟通的角度看又似乎过于“精”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可能每节课都照搬,所以就应该在此基础上采取迂回战术,声东击西地设计一番: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有这样一个关于狼的真实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动物园要淘汰一对25岁的老狼,电影厂得知消息后要拍摄一部名叫《狼的故事》的影片,其中的“老狼之死”部分需要把狼慢慢地饿死。但是,当两只老狼经过四天不进食水的挣扎之后,渐渐地失去体力,依偎在一起,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摄制组认为它们已经死去,也满意所有的拍摄过程。但是第二天当导演到达拍摄现场准备处理两只死狼时,被惊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同学们猜想一下发生了什么情况?此时,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时,教师亮出底牌:“公狼吃掉母狼后挣脱笼子逃跑了。”同学们表现出惊异时,教师再引用课本上的导语把同学们的兴趣牵到课文的阅读中。这样设计的导语,会让同学们在故事中自然地转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就不会显得过于直白,增加了教学的气氛。
二、 教具导入
教具是教师教学有利的工具,合理运用教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常规的教具运用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教具的使用也需要有些创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三、 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音乐课件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上不断地探索、挖掘,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大城县第三中学)
一、 导语导入
导语导入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目前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课前阅读引导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课前引导进行再加工,或是自己重新设计。
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课前阅读引导部分为:“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的同时,你还会想到什么?”这样的课前阅读引导部分虽然很精练,但是从和学生沟通的角度看又似乎过于“精”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可能每节课都照搬,所以就应该在此基础上采取迂回战术,声东击西地设计一番: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有这样一个关于狼的真实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动物园要淘汰一对25岁的老狼,电影厂得知消息后要拍摄一部名叫《狼的故事》的影片,其中的“老狼之死”部分需要把狼慢慢地饿死。但是,当两只老狼经过四天不进食水的挣扎之后,渐渐地失去体力,依偎在一起,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摄制组认为它们已经死去,也满意所有的拍摄过程。但是第二天当导演到达拍摄现场准备处理两只死狼时,被惊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同学们猜想一下发生了什么情况?此时,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时,教师亮出底牌:“公狼吃掉母狼后挣脱笼子逃跑了。”同学们表现出惊异时,教师再引用课本上的导语把同学们的兴趣牵到课文的阅读中。这样设计的导语,会让同学们在故事中自然地转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就不会显得过于直白,增加了教学的气氛。
二、 教具导入
教具是教师教学有利的工具,合理运用教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常规的教具运用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教具的使用也需要有些创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三、 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音乐课件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上不断地探索、挖掘,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大城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