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以此吸引和刺激学生,为他们创造新的兴奋点。信息技术优势之一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小学生从形象思维着手,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的思维逐步上升至理性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科融合 趣味教学
信息技术可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让课堂充满无限活力和生机,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得到落实。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化、具体化,通过“声、像、图、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一、调整学习情绪,维持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极易出现走神现象,再加上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相对紧张,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倦,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发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以此吸引和刺激学生,为他们创造新的兴奋点,使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状态。同时能为小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使其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比如教学《比大小》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认识1至5各个数字,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后面的数是几?与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教师也可讲述故事:两只猴子在山上玩耍,到了中午,他们又渴又累,于是就在山上采摘水果当做午餐,一共采摘到3个香蕉、3个橘子、4个苹果和5个梨子。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别展示以上4张图片,并提问: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个?之后,可选中3个香蕉和3个橘子的图片提问:这里香蕉和橘子哪个多?回答:同样多。教师总结:当香蕉和橘子一样多时,可以说它们相等,运用数学符号“=”表示,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
二、化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社会经历匮乏,生活知识狭窄,感性知识较少,抽象思想能力有限,不少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学习起来难以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小学生从形象思维着手,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的思维逐步上升至理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为其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由形象过渡至抽象的平台,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除法是将一个大数变成多个小数,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如可在课件中出示12块糖果和3个盘子,提问:“同学们,如何将这些糖果平均摆放到各个盘子中?”接着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分法:可以一块一块地分,也可以两块、三块分,无论怎么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中放4块糖果。这样的演示方式将“除法”这一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他们主动学习。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难以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丰富,观察事物时无法全面把握和具体分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易于接受。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呈现数学知识,着重关注重点和难点,改进知识呈现方式,让小学生获得特殊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同时,信息技术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让小学生认识到“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是一个立体图形,而“1平方厘米”则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是一个平面图形。通过这样的演示对比,对于旧知识“面积”与新知识“体积”,学生不仅能区分开来,还能构建联系。体积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经常将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相混淆。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直观展示出来,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个人认知结构,充分认识到新知识的特征,从而加深对体积公式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数学知识,特别小学数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为帮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找到和他们生活经验最佳的结合点,让教学内容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生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利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生活,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平移》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平移有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物体)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两个常见的生活情境:汽车在公路上直线行驶、电梯的升降。让他们观察这两种生活现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他们讨论出:用扳手拧螺母、传输带上的物品、推拉门和升国旗等,以此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主体地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整合,可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使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拉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趋势,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灵活采用多媒体设备,寻找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崭新而时尚的学习平台,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范青.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科融合 趣味教学
信息技术可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让课堂充满无限活力和生机,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得到落实。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化、具体化,通过“声、像、图、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一、调整学习情绪,维持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极易出现走神现象,再加上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相对紧张,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倦,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发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以此吸引和刺激学生,为他们创造新的兴奋点,使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状态。同时能为小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使其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比如教学《比大小》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认识1至5各个数字,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后面的数是几?与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教师也可讲述故事:两只猴子在山上玩耍,到了中午,他们又渴又累,于是就在山上采摘水果当做午餐,一共采摘到3个香蕉、3个橘子、4个苹果和5个梨子。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别展示以上4张图片,并提问: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个?之后,可选中3个香蕉和3个橘子的图片提问:这里香蕉和橘子哪个多?回答:同样多。教师总结:当香蕉和橘子一样多时,可以说它们相等,运用数学符号“=”表示,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
二、化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社会经历匮乏,生活知识狭窄,感性知识较少,抽象思想能力有限,不少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学习起来难以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小学生从形象思维着手,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的思维逐步上升至理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为其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由形象过渡至抽象的平台,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除法是将一个大数变成多个小数,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如可在课件中出示12块糖果和3个盘子,提问:“同学们,如何将这些糖果平均摆放到各个盘子中?”接着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分法:可以一块一块地分,也可以两块、三块分,无论怎么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中放4块糖果。这样的演示方式将“除法”这一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他们主动学习。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难以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丰富,观察事物时无法全面把握和具体分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易于接受。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呈现数学知识,着重关注重点和难点,改进知识呈现方式,让小学生获得特殊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同时,信息技术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让小学生认识到“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是一个立体图形,而“1平方厘米”则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是一个平面图形。通过这样的演示对比,对于旧知识“面积”与新知识“体积”,学生不仅能区分开来,还能构建联系。体积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经常将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相混淆。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直观展示出来,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个人认知结构,充分认识到新知识的特征,从而加深对体积公式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数学知识,特别小学数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为帮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找到和他们生活经验最佳的结合点,让教学内容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生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利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生活,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平移》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平移有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物体)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两个常见的生活情境:汽车在公路上直线行驶、电梯的升降。让他们观察这两种生活现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他们讨论出:用扳手拧螺母、传输带上的物品、推拉门和升国旗等,以此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主体地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整合,可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使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拉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趋势,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灵活采用多媒体设备,寻找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崭新而时尚的学习平台,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范青.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