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思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次,教师平时应该多讲一些如下的语言,如:“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吗?”“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听一听前人是如何说的,再退一步看一看,以往一些类似的简单情形我们又是如何思考的?”“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肯定这个结论对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4、提倡开放学习,激活思维发现问题。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独自苦思冥想,埋头在自己的书本里死啃硬记。其实,同学之间缺乏互相讨论,是一种封闭式的学习方法,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效甚微,思维也越来越僵化,容易固执己见。因此要打破这种封闭式的学法,学习也要开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倡开放式学习,首先要走出个人小天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多与同学讨论争辩,拿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相比,看到底是哪一种方法简单、实用。只有多与别人讨论,多与别人争辩,在争辩中激活自己思维,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煅炼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意志、品质和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往往表现大胆,敢于发表意见,相互激励使答案具有创新性。有时可组织数学辩论课,有时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问题,大家进行评议。
5、以问引问,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
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范式,就能缩短学生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思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次,教师平时应该多讲一些如下的语言,如:“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吗?”“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听一听前人是如何说的,再退一步看一看,以往一些类似的简单情形我们又是如何思考的?”“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肯定这个结论对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4、提倡开放学习,激活思维发现问题。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独自苦思冥想,埋头在自己的书本里死啃硬记。其实,同学之间缺乏互相讨论,是一种封闭式的学习方法,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效甚微,思维也越来越僵化,容易固执己见。因此要打破这种封闭式的学法,学习也要开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倡开放式学习,首先要走出个人小天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多与同学讨论争辩,拿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相比,看到底是哪一种方法简单、实用。只有多与别人讨论,多与别人争辩,在争辩中激活自己思维,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煅炼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意志、品质和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往往表现大胆,敢于发表意见,相互激励使答案具有创新性。有时可组织数学辩论课,有时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问题,大家进行评议。
5、以问引问,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
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范式,就能缩短学生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