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sh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涵,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落实课改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呢?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仅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为了扩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乡土教材,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在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创造型人才只有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构想,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人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让学生先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及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采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手、动心、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对地理的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归纳、综合、评价等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比地理课本知识直观、丰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情境,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二)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艰苦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坚忍毅力和强烈的创造意识,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样也是创造。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就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造情景,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三)敏锐的地理考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观察是思维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学生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事物的细节,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的安排是不行的,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工作;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创造思维的产生,关键作用还是形象思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形象积累。由于地理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旅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储备尽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启迪智慧,发挥创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我镇大窝乡进行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山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可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胆构想,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种植与养殖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的小论文,这与他平时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他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比如,我镇的地形是贵州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多地少,河谷较深,降水丰富,但储存水的功能较差。在野外考察中,教师提出在噶斯特地形区如何发展农业,更能造福于当地人民,这种结合乡土实际的横向思维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和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物组成部分。在地理野外活动中,集中讨论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考察中,学生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提问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人人主动进取,让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关键词: 政治教学提问学生兴趣注意方面    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
一、引言    基本放大器电路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其中分压式偏置电路是实践中使用较多的电路,电路中晶体管的偏置电路的偏置不当,通常会导致晶体管出现饱和或截止的故障。在诊断电路故障时,我们可以检测晶体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对地的静态电压,判断是否合适。同时,电路分析也可借助于电路仿真软件来验证分析结论。电路仿真软件常用的有TINA、Multisim等,本文中使用的是Multisim软件。 
世界意识的觉醒是人类对全球化浪潮席卷寰球、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反省和觉悟。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都在研究如何对本国学生进行世界意识教育,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占据先机。而中国教育面对世界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挑战,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也成为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具体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位学生都达到如下四项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而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分数评比的压力下,为了应付考试,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条条,学生为考试而背条条,考试要求考生答条条,考试过后全忘掉的不良倾向。由于这一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长期作祟,结果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使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一
摘要: 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注重启发引导,把握递进性、时序性,以及积极倡导学生提问四个方面探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科学架构,以期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历史课程教学问题科学架构    “学问”一词体现“问”与“学”的密切关系,而真正体现教学规律的应该是“问学”,只有在问的基础上,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问
摘要: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倒叙式导入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体会创新    现今,教育已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全面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的“以学生为本”的时代。这自然是对长期以来历史教师解惑、授道、答疑单纯职责的置疑。教师理应放下权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