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神话”背后的隐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k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述神话”项目的发起,旨在带来一次“重温”那久违的经典,使人们在现代烦嚣的社会里找寻心灵的依托,是一次“寻根”之旅。但就中国呈现的几部文本来说,人们似乎并没有从中找到心灵的依托。“重述神话”的背后存在着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文化传承性的隐忧。面对这隐忧,作家到底该如何重述,这是参与“重述神话”的作家和读者所要认真思考的。
  关键词:“重述神话” 文化盛宴 隐忧
  “重述神话”项目,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2005年发起,该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它不是对神话传统进行学术研究,也不是简单的改写和再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风格创作,并赋予神话新的意义。配合这场行动的中国作家作品有苏童《碧奴》、叶兆言《后羿》、李锐《人间》、阿来《格萨尔王》。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重述神话”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心理学家荣格有观点认为:“神话不仅代表而且确实是原始民族的心理生活。原始民族失去了它的神话遗产,就会像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那样立刻粉碎灭亡。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这个民族的活的宗教,失掉了神话,无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1}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神话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冲击与回应。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重述”神话,必将会带来新的体验。有学者认为,此次的“重述神话”是一次“具有文化意味的‘寻根’运动”,人们想借此找寻精神的皈依,让人们在现代喧嚣的社会里寻找精神的“原始性”。
  但是,对于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寻根’运动”,在其重述的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旨归、创作态度是怎样的,“重述神话”将面临“合理化”的问题。“重述神话”到底该如何“重述”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在探寻“重述神话”流行的当下,在人们对之趋之若鹜的同时,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它所带来的隐忧。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古代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近千年,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与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科技水平不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多用感性认知,对于出现的一些未知事件,古人就用想象来构思自己的认识,想象成为最重要的思维特征,用荣格的观点来说,早期的思维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理性思维不断取代了感性思维,人们更多地凭借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对于现今的“重述神话”的作家而言,他们是在现代科学教育的影响下长大的,他们已经对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有了一个科学的了解,他们的思维更加理性。相对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而言,现代思维所呈现的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古人对于神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并且是相信有的,所以在创作神话的时候,古人是带着一种虔诚的敬畏思想。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在接受采访时说:“作家重述神话,需要一种虔诚的姿态,需要丰富的学养和文化的洞察力。”{2}而现代作家对于神灵则有以下看法:“神灵对现代的重述者而言,也许只是一种外在、客观的物象,是被隔离在与心灵沟通的世界之外的,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创作者的心态,他们也许很难体会到原始人的生存心态,尤其是对自然力的感觉状态。”{3}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立场的不同以及信仰的不同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神性”缺失,而缺失“神性”的神话已不再是神话。
  就《人间》《碧奴》《后裔》三部作品而言,似乎都缺少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里面的神灵(或者神性意象)被消解,《人间》里面的白蛇一心想做人,可是最终做不成,却被人间的人性所害,小青也死在她的意中人的剑下。《后羿》里的英雄后羿被小刀手吴刚阉割,后又成为一个会尿床的孩子,在登上帝位后又成为淫乱、昏庸的人。尽管苏童的《碧奴》似乎更贴近民间思维,可是对于“神”的这一意象也体现得较为薄弱。这几部作品对神话的“神性”进行了消解,理性思维占据着高位。所以,尽管他们写出了他们认为的重述神话的作品,可是对于作品里的神话因素却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二、对于文化传承性的忧虑
  一部经典神话,能从千年乃至更久远的时期流传至今,这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宗教等因素是值得我们考量的。它的流传不是偶然性的,它必定符合人们的某种文化认同。民间文学具有传承性,神话更具有这种特性,关于传承性,有这样的解释,“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4}。对于神话的传承,它在流传中还不断地变异,不断融入时代的元素,但这种变异也不是随意的,“民间文学的变异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沿着广大民众的心态轨迹发展,总是循着民间艺术传统演变,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5}。“民众的心态轨迹”“民间艺术传统”等是神话得以流传的重要基础,因为神话一开始本就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民间形态也是其重要的特征,经典神话的传承,更多的是尊崇了民间的想象,在民间这样一块丰富的土壤下,在民众的不断滋养下,神话在民间得以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新世纪的“重述神话”,知识作家似乎本身就已脱离了民间,在写作过程中也失去了民间想象。失去了民间想象的神话,就不能算是神话。就三部作品来说,笔者认为,除了苏童的《碧奴》还保留了较多民间想象外,《人间》《后羿》在民间想象上是缺位的。《人间》主要讲述的是白蛇遭遇“人性”的迫害,可以说“人性”在小说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与原经典的白蛇对爱情的坚贞与追求,对专制的反抗的主题是大相径庭的,对“人性”的过度贬谪也是不符合当下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后羿》小说里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英雄的成长史,在登上帝位后,作者对他的描述不落窠臼地陷入了“后宫”荒淫的情节里,后羿陷入了爱情与阴谋、性欲与背叛的场域里,这与民众所期待的神话叙述是背离的。现今为何要重述神话,叶舒宪说:“当理性走到极端之后,人对理性的统治有一种反叛和抵触的情绪,因此需要大量非理性的东西来重新滋养,这大多是无意识的,后现代社会对理性彻底绝望了。那时候怎么办?又没有东西来替换,因此人们能去虚幻的世界里,寻找依托。”{6}此外,张光芒教授还说道:“神话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双重压迫,一是上层儒家文化的挤压,神话往往被歪曲或束之高阁;一是民间文化接受中的世俗化倾向。‘重述神话’首先应该拂去历史的尘埃,完成‘还原’的任务,挖掘神话的民族‘文化符码’。其次要关注社会现实,寻找当下民族精神的缺失,然后在两者之间寻找连接点,打通文化‘流脉’。”{7}张光芒教授的观点无疑是对“重述神话”作家所提出的一个总体性的规训任务,可是在小说里人们找到的并不是依托,没有精神“还乡”,而是黑暗、无奈,是“人性”的恶,只看到人们的阴谋,没有看到美好的事物,没有看到向上的追求。对于这样的“重述神话”作品,不免有一般的故事“穿上神话的外衣”的嫌疑。   三、结语
  如叶舒宪所说,“重述神话”旨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依托”。这样一场写作的宗旨是好的,能让人们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可是在作家写作的作品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有学者论述“重述神话”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第一,要想保持神话的内核不变,也就是这个神话在解构之后还可以被‘认出来’,必须保留神话主角的完整性和事迹的完整性,因为当这两者发生了大的改变时,这个神话的构成要素便不复存在;第二,神话故事的‘仙气’必须保留,这些故事不能在解构之后演变成普通人的故事,仍然要高于一般人,或是作为一般人的代表。”{8}就几部中国作品来说都极大地体现了“人话”的一面,作品里的“内核”已然发生改变,而且“仙气”也明显不足,“神话”(或“神性”)在作品里显得薄弱,这似乎已不再是“神话”作品了。
  对于重述神话的作家而言,他们的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写下一部“神话史”,要“挖掘出民族的内在精神,把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精神呈现出来,这是神话重述的艺术创造关键。挖掘民族的精神遗产,把民族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来,应该是‘重述神话’的核心”{9}。作家的“重述神话”作品,应要体现一种民族荣誉感,用神话来展示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的精神。“重述神话”必将还会有更多作家加入,那么对于仍在考虑加入这场文化盛宴的作家,对他们的要求将会更高,切勿走向那种仅仅是一般的故事“穿上神话的外衣”的窠臼。只有这样,“重述神话”项目才有可能成功,人类的民族精神才会得到弘扬和发展,人们才能更好地重温那场久违的经典,找寻那精神的依托。
  {1} 〔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7} 贾梦雨:《重述神话:商业文化中的精神還乡》,《新华日报》2007年2月7日,第D03版。
  {3}{9} 苏桂宁:《“重述神话”的可能性》,《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5}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 谢迪南:《解读“新神话主义”》,《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0月8日,第B05版。
  {8} 郭佳音:《论叶兆言、苏童等作家的“重述神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作 者:夏燕清,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思想文化。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无常》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第五篇,是一篇具有杂文特色的回忆性散文,充满了对于当下时弊的针砭。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将全部重心放于讽刺当下,也并没有将昔日的童年描绘为完美无瑕的花,他的讽刺态度贯穿朝夕,囊括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现实。此外,无常作为散文的主人公,代表的是真情与真理,鲁迅在其中寄托了喜爱与希望。但是无常具有死亡与黑暗的性质,人们对他给予的希望有着虚无缥缈的特点,回忆与讽刺的背后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是伍尔夫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记里,伍尔夫以极其敏锐的、优雅的笔触记录了生命中的点滴,揭示出她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因此“死亡观”也是贯穿其日记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出发,采用文本细读法对伍尔夫日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中表现出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日记 此在 向死而生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
摘 要:山西作家李骏虎前期小说主要描写都市婚姻爱情,主人公不仅具有奋斗拼搏的上进心,还被爱情婚姻问题所困扰,并且初到城市都会或多或少面临如何化解城市礼仪与乡村习惯之间的矛盾,而这几点也是作家李骏虎小说中所集中探讨和反思的重点。以李骏虎为代表的山西青年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了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复杂性与鲜活性,开创了山西文学新局面。  关键词:城市小说 婚姻 爱情 山西青年作家群  李骏虎是当代山西青年作
摘 要:愁怨是诗人抒发情感和读者阅读欣赏的最佳契合点,愁怨作为一种情绪,无论是大张旗鼓地宣泄还是暗自神伤地落泪,这种情绪多呈现于妇人身上。荣荣诗集《时间之伤》,可以说是一个怨气桶,汇集了更年期女人的心态种种。无限重复的人生是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最大挑战,超越于古代闺怨诗的思想锐度在于诗人从社会批判的立场出发,妇女古已有之的抱怨情绪陡然拥有批判、自省,以及质疑的现代特质。  关键词:怨妇诗 当代承接 荣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大凡笑着生活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只因扛而成长,谁不希望自己活得轻松,没有压力,一切随性?但如果真的这样去做了,最终会发现这个世界和自己在做对。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觉得自己轻松了,那也不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容易了,而是因为自己越来越坚强了。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
科学改变世界,正是有了科技,人类文明才能发展如此之快,才能在短短的百年里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要知道人类从有文字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6000年左右的时间,如此长的时间里,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近200年的发展,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从工业革命开始,大力发展科技。   科技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让人们的人生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地球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明显可
摘 要:侨女李林生于福建、长于南洋,负笈上海、杭州、北平等地,其后投笔从戎于太原,当日寇侵华、家国幅裂之际,李林以巾帼之身,毅然北上抗日,在雁北与顽敌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王宝国《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英雄李林短暂而悲壮的一生。王著史事考释精严坚稳、挖掘英雄精神深入细致、词句语言苍遒振拔,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王著的不足之处是部分描写尚需加重笔墨以丰富其意义,书中旧体诗词
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这就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孝敬父母就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古有“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摘 要:湖北作家刘诗伟的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叙写了一个“跛腿”农民顺哥从做胸罩开始,一步步壮大,然后开办企业,富裕乡邻,最后从巅峰跌下又爬起的故事。小说以“秘密”为线索,分别揭示了个人成长的秘密、社会发展的秘密和国家改革的秘密。小说以借代、寓言和隐喻等方法,以江汉平原地区人民生活为背景,勾勒了一幅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全景图。刘诗伟的“江汉叙事”小说,从题材、人物到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江汉平原的烙印,
摘 要: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是将南宋豪放词派推向高峰的第一人,其词涉及的题材多与词人一心光复中原却壮志难酬的爱国悲情有关。结合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词人的社会经历包括南渡与仕宦选择是其毕生抗金报国心志形成的原因。正是怀着对南宋朝廷矢志不渝的忠贞与热爱,与豪放派其他词人如苏轼和陆游相比,辛弃疾词作在情感上所表达的民族心志更为浓厚和深沉,在形式上更擅长用典与拟古,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模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