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颖,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高级教师,化学教育硕士,苏州市中小学化学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新课改,主持了市级课题“吴文化与化学教学契合点的开发研究”“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实践活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理科优秀生特长生培养机制的研究”“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办学特色整体建构研究”“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已在各级教育杂志发表论文5篇。
[摘 要]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和民族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而将吴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独特性和本土文化的传承性。
[关键词]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化学;高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也已在各个学校进行得如火如荼。
吴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吴地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生活,并向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辐射作用。苏州教育之所以久负盛名,靠的正是深厚的吴地文化及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是省级“吴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基地”,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在近几年刚刚起步,而将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尝试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方式
没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和没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都不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然学科要注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也不能脱离科学素养的培养。目前的分科教育常常出现理科生埋头做题,而文科生缺乏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情况,要做到人文与科学并重,就需要更合理地整合教育内容,开发弥补这一缺陷的校本课程。
以一段资料为例。《越绝书·宝剑记》中描述,吴国制成锋利的铁剑时,风胡子告诉楚王“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次之时,作铁兵”,可以“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段资料反映了人类使用粗石器、磨制石器、铜器、铁器的历史顺序。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将历史与科技结合,将古文与化学结合,就产生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学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理分科的不足。
二、将生产生活的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科学在人类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得以演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化学变化。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恰恰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化学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在了解吴文化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吴地的美学和哲学。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化学科学知识与相关文化发展的背景融合,让学生从中深入了解科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达到活化科学知识的效果。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可帮助学生领悟人文与科技的统一性,加深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例如,苏州干将路东通相门,相门古名又称干将门,据《吴地记》记载:“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战国策》中说“吴干之剑……金试则截盘匜”, 唐代李峤的《宝剑篇》中提到“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从中可见吴地古代冶金业的发展,这些内容与高中化学金属冶炼部分的重要知识就是很好的结合点。可引领学生查阅更多古文献的记载,研究干将莫邪所炼之剑是否为铁剑;为何目前考古未发现铁制的吴王剑,而仅发现了青铜剑。还可通过古文献的记载研究矿石的分布和剑的加工工艺,以及古剑的锋利程度;探究金属冶炼的规律与金属活泼性的关系,金属腐蚀的特点及防护的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得到答案,这其实也是考古学必备的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增长古文知识,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对吴地文化的兴趣和需求
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那么校本课程就应该更注重本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吴地学生对吴地文化的浓厚兴趣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城市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一种需求。苏州作为一座新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经和本地人口持平,新进入吴地读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苏州一中的学生大部分仍是本地人,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为外地户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较远的省市。这些学生非常想融入这座城市,他们对学说苏州话感兴趣,对吴地文化感兴趣。从近两年校本选课的情况来看,选择“吴地文化和化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其中一部分是对吴地文化感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好奇“化学与吴地文化有什么关系”。
“新苏州人”在苏州首先会接触到道路的名称,而苏州古城区的每一个路名几乎都能讲出一个历史故事。例如,苏州有一条马路名为“锦帆路”,传说是吴王为讨西施欢心,让河里行驶的船只挂上五颜六色的用锦缎做成的帆。直到如今,苏州的丝绸依然享誉海内外,以丝绸为材料的苏州双面绣常常作为馈赠国际友人的国礼。那么,以蚕桑文化为切入点,即可引出对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制作、鉴别等方面的化学探究式学习。又如,“新苏州人”会对姑苏美食非常感兴趣,而每一道美食都与化学密不可分。以苏州的糕点为例,品種丰富、美味可口、全国闻名,那么这些糕点有哪些独特的风味,其中又蕴藏了哪些化学秘密呢?学生对此非常好奇。 熟悉本土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符合“新苏州人”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土生土长的学生也往往对本地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知其名而不知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因此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正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四、充分挖掘吴地资源为校本课程提供素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吴地文化中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涉及学科广泛,但是在当地学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还没有将吴地文化与化学学科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在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吴地2500年来的科技发展,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由这些科技所带来的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影响。
例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桃花坞年画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苏州还是非常有名的吴门画派的所在地。无论是年画还是名门画作,都离不开颜料。传统颜料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机颜料以及来自于矿石的無机颜料。这样,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切入,引导学生关注颜料的来源,从美学进入美学背后的化学,让学生在欣赏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中产生兴趣,并继而产生探究其化学原理的愿望;让他们在了解民俗、体会艺术之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掌握萃取、过滤的基本操作,进一步认识金属氧化物及各类盐的相关化学性质。
吴地文化为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而科技文化本身就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中化学在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挖掘吴地文化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相契合的资源,并与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既融合吴地文化信息,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从吴地文化的历史、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感受化学的广泛存在与重要作用,了解化学的发展对吴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使高中化学不再仅仅表现为一门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人文气息,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适当补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领悟化学与本土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吴地文化资源与化学相关知识结合点的挖掘和探究,使得吴地文化更加富有科学性,也使得化学学科更具有人文性,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去探索和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通过吴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学生探究其所蕴藏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发展规律。
吴地文化有很多种界定方式,但是无论怎样界定,学校所在的城市——苏州都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对吴地文化展开研究到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对于化学教师们来说,研究力量是相对薄弱的,因此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凝聚了化学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在化学组的共同努力下,每一年都在扩充内容,并逐步改进其呈现方式,丰富其教学手段,循序渐进,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吴地文化元素,为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打上吴地文化的烙印,使他们能够继承吴地文化的基因,并用吴地文化熏陶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热爱吴地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摘 要]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和民族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而将吴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独特性和本土文化的传承性。
[关键词]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化学;高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也已在各个学校进行得如火如荼。
吴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吴地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生活,并向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辐射作用。苏州教育之所以久负盛名,靠的正是深厚的吴地文化及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是省级“吴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基地”,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在近几年刚刚起步,而将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尝试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方式
没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和没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都不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然学科要注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也不能脱离科学素养的培养。目前的分科教育常常出现理科生埋头做题,而文科生缺乏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情况,要做到人文与科学并重,就需要更合理地整合教育内容,开发弥补这一缺陷的校本课程。
以一段资料为例。《越绝书·宝剑记》中描述,吴国制成锋利的铁剑时,风胡子告诉楚王“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次之时,作铁兵”,可以“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段资料反映了人类使用粗石器、磨制石器、铜器、铁器的历史顺序。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将历史与科技结合,将古文与化学结合,就产生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学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理分科的不足。
二、将生产生活的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科学在人类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得以演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化学变化。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恰恰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化学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在了解吴文化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吴地的美学和哲学。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化学科学知识与相关文化发展的背景融合,让学生从中深入了解科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达到活化科学知识的效果。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可帮助学生领悟人文与科技的统一性,加深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例如,苏州干将路东通相门,相门古名又称干将门,据《吴地记》记载:“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战国策》中说“吴干之剑……金试则截盘匜”, 唐代李峤的《宝剑篇》中提到“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从中可见吴地古代冶金业的发展,这些内容与高中化学金属冶炼部分的重要知识就是很好的结合点。可引领学生查阅更多古文献的记载,研究干将莫邪所炼之剑是否为铁剑;为何目前考古未发现铁制的吴王剑,而仅发现了青铜剑。还可通过古文献的记载研究矿石的分布和剑的加工工艺,以及古剑的锋利程度;探究金属冶炼的规律与金属活泼性的关系,金属腐蚀的特点及防护的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得到答案,这其实也是考古学必备的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增长古文知识,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对吴地文化的兴趣和需求
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那么校本课程就应该更注重本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吴地学生对吴地文化的浓厚兴趣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城市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一种需求。苏州作为一座新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经和本地人口持平,新进入吴地读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苏州一中的学生大部分仍是本地人,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为外地户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较远的省市。这些学生非常想融入这座城市,他们对学说苏州话感兴趣,对吴地文化感兴趣。从近两年校本选课的情况来看,选择“吴地文化和化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其中一部分是对吴地文化感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好奇“化学与吴地文化有什么关系”。
“新苏州人”在苏州首先会接触到道路的名称,而苏州古城区的每一个路名几乎都能讲出一个历史故事。例如,苏州有一条马路名为“锦帆路”,传说是吴王为讨西施欢心,让河里行驶的船只挂上五颜六色的用锦缎做成的帆。直到如今,苏州的丝绸依然享誉海内外,以丝绸为材料的苏州双面绣常常作为馈赠国际友人的国礼。那么,以蚕桑文化为切入点,即可引出对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制作、鉴别等方面的化学探究式学习。又如,“新苏州人”会对姑苏美食非常感兴趣,而每一道美食都与化学密不可分。以苏州的糕点为例,品種丰富、美味可口、全国闻名,那么这些糕点有哪些独特的风味,其中又蕴藏了哪些化学秘密呢?学生对此非常好奇。 熟悉本土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符合“新苏州人”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土生土长的学生也往往对本地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知其名而不知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因此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正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四、充分挖掘吴地资源为校本课程提供素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吴地文化中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涉及学科广泛,但是在当地学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还没有将吴地文化与化学学科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在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吴地2500年来的科技发展,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由这些科技所带来的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影响。
例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桃花坞年画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苏州还是非常有名的吴门画派的所在地。无论是年画还是名门画作,都离不开颜料。传统颜料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机颜料以及来自于矿石的無机颜料。这样,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切入,引导学生关注颜料的来源,从美学进入美学背后的化学,让学生在欣赏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中产生兴趣,并继而产生探究其化学原理的愿望;让他们在了解民俗、体会艺术之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掌握萃取、过滤的基本操作,进一步认识金属氧化物及各类盐的相关化学性质。
吴地文化为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而科技文化本身就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中化学在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挖掘吴地文化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相契合的资源,并与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既融合吴地文化信息,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从吴地文化的历史、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感受化学的广泛存在与重要作用,了解化学的发展对吴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使高中化学不再仅仅表现为一门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人文气息,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适当补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领悟化学与本土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吴地文化资源与化学相关知识结合点的挖掘和探究,使得吴地文化更加富有科学性,也使得化学学科更具有人文性,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去探索和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通过吴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学生探究其所蕴藏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发展规律。
吴地文化有很多种界定方式,但是无论怎样界定,学校所在的城市——苏州都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对吴地文化展开研究到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对于化学教师们来说,研究力量是相对薄弱的,因此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凝聚了化学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在化学组的共同努力下,每一年都在扩充内容,并逐步改进其呈现方式,丰富其教学手段,循序渐进,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吴地文化元素,为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打上吴地文化的烙印,使他们能够继承吴地文化的基因,并用吴地文化熏陶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热爱吴地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