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成为唤酲学生的“灵魂驱动力”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lan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将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仅需要唤醒学生的幸福体验,找到德育本身存在的价值,还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驱动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更要找到德育与其他方面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上的一致性,将德育真正融入到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整体模式之中,并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建立关联。在此前提下,深究道德的生成线索和生成机制,对学校德育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深远意义。
  一、道德的生成机制
  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如果不能链接到事物生成过程中的某一点上,所有的观点都无法进入教学程序。尽管关于道德生成机制的文献很多,但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概念上:伦理、道德、荣辱和自尊。如果能勘测出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就可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德育策略。
  樊浩认为,“伦理感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如果说伦理感是个体成为实体或“整个的个体”的冲动,以及整个伦理实体的冲动,道德感就是个体按照伦理的要求自我规定、自我确定的冲动。根据马克斯·舍勒的研究,人的同情心有四种基本形式:共同感受、同情感、心理传染和同一感。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伦理感”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转化成“道德感”的“道”(被认可、敬重、遵守,乃至成为一种义务的规则)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对应着一个被美国学者拉思斯称之为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从主观上“想做”,到客观上“能做”,再到道德上“该做”的一个由内而外的价值选择过程。
  汪凤炎认为,荣誉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合理合宜而产生的,它表现为对自己合乎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而产生的光彩、体面的心理,或因周围人的褒奖或因赞赏而产生的自豪心理。反之,则会形成羞耻心。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这几个常用概念经过不同人、不同角度的自由阐发已经内涵交叉、外延模糊,但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顺序性: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置身其中的这个“关系实体”逐渐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归属感,即自己与某个伦理实体(家庭、国家等)是一个整体,与它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就会由衷地感恩,进而“敬重”维持这一伦理实体运作的一系列规则。如主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领导关系、利益分配方式等。当伦理实体遭遇挫折和危机时,自己就应该挺身而出,担负起对伦理实体兴衰存亡负责的神圣使命。对角色责任的明晰和义务的胜任感会引发荣誉感,反之,就会生成羞耻感。“荣辱观”确立之后,以拒耻向荣为主要特征的“自尊心”就会成为个人自强不息的巨大力量。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依存和归属一感恩和敬重一遵守和保护一责任和义务一荣耻感一自尊心一道德力量。
  二、道德生成机制的教育启示
  道德生成机制至少给学校德育乃至各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启示。
  第一,德育的基本路线。刘惊铎的“生态体验式德育策略”认为,要让体验者经历感情触动一眼界打开—心灵洞开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有了这条线索,教师就可以准确地抓住心理转化的节点,进而以推心置腹的赤子情怀在心灵与心灵的直接碰撞中引导学生感悟“德”的美与善。
  第二,伦理感、道德感、荣耻心、自尊心有着共同的源头——希望借助于他人或社会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学校德育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一点上,学生就会认为“事不关己”,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就会从此分道扬镳。“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起点是感觉,情感是感觉的序化,理性是情感的序化”。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体验的所有信息最终只能以感觉或情感为线索储存在主体价值体系不同层次的节点上,所以只有诉诸感性才能够加深自觉。
  第三,道德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德育和其他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交织在一起,在“一个过程”中生成。找到这一“过程”,并原汁原味再现这一“过程”,让学生能像真正的原创者那样亲身经历这一“过程”,是解决分科教学而造成的人格分裂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乃至“钱学森之问”的重要线索。
  第四,能否产生伦理感是学校德育的关键。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直接地决定意志。”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这种内在冲动,康德称其为“灵魂驱动力”。伦理感就是个体对某一伦理实体产生的相互依存感和归属感,一旦建立起伦理感,道德感、荣耻心、自尊心就会随之而来。
  三、重建学校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础
  道德的原动力来自于人的生存状态体验,由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有目的、有计划、精心创设的,这种亦真亦幻的生活情境又因设计者(家长、教师)的承受能力和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学生一直体验不到自己真正要面对的责任和义务。这意味着学校德育可能已经失去了家庭“伦理感”的坚强支持。没有“伦理感”就不会有真实的“道德感”和“该与不该”的观念,学生只能“任性而为”或者“察言观色”。如果不借助“伦理感”的统摄、整合功能,以及生成“伦理感”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感、换位思考方法,学校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有重建学校德育的“伦理感”基础,才能彻底唤醒植根于学生心灵最深处的“灵魂驱动力”。家庭是学生最容易认可的伦理实体,要重建学校德育的“伦理感”基础,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当然,学校教育也应该从中看到自己的缺失。
  一般地,人对生活在其中的伦理实体具有天然的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至少要具备4个条件:自我意识的建立;伦理价值认同;伦理实体遭遇外来挑战;伦理观的多次碰撞和升华。
  第一,要建立“自我意识”必须首先意识到“我”与“非我”的区别。一旦个体确认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不同,他就开始企图以所有努力弥合这种由意识造成的不和谐。然而,人只能部分地消除“我”与“非我”的冲突,于是,注定要陷入永不停息的自我确认之中。自我确认的实质是追问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无论其形式如何,“人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
  第二,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的生活中,孩子虽然依赖着家庭,但是家长总是出于“面子”,不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钱来得不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以至于孩子对这种“依存关系”一直难以清醒地觉察。只有让孩子经历一番体验,他才能认同家长的价值观。
  第三,只有遭遇外来挑战时,伦理实体才会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出现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是个体产生同一感、相互依存感、实体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伦理实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心理基础。孟子说:“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家庭遭遇挫折和危机时,也要及时寻求孩子的“保护和帮助”。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一起应对困难时的心理煎熬,才能激起他们“感恩”的冲动,担负起责任。
  第四,伦理道德的发展是从自我中心和小伦理实体中心开始的,道德观念的这种狭隘性,必须在与其他个体、小伦理实体的多次摩擦与碰撞中才能逐步克服。家长要相信孩子能在各种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而且还要宽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不当。因为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孩子学会的不止是正确的行为规范,还有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方式,为建立公平、公正的道德良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香城教研室
  (责任编辑 王胜霞)
其他文献
校长要“修炼”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航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以身作则,善于学习    科研型校长就应博学多才,修养深厚。当今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放松学习就等于放弃了提高。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博览中外,观其人文质彬彬,谈吐洋洋洒洒,待人接物有谦逊风度,这是我们的校长相当欠缺、急需弥补的重要一课。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出差距,发现不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种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因此,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应如春风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    一、钻研教材,德育
【教学设计理念】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当今全球艾滋病患者已达4000多万,而据最新统计,我国艾滋病患者也已达到了70万,正处于艾滋病的暴发期。因此,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加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已经是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青少年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对他们开展预防艾滋病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艾滋病防治常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抵制和消灭这一比癌症更可
去年11月初,安徽省阜阳市召开了教学改革及质量提升会议,这是新世纪以来该市围绕教学改革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用课改典型引路,总结了该市的课改得失,无论对阜阳市还是其他地区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示范的价值。这次会议不仅在阜阳市广大一线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还引起了省内外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并有多家省内外媒体尤其是《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那么,阜阳市
“酒桌应酬”吹邪风  “粗茶淡饭”树正风    “常人化”才是干部真形象  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所谓公平是指公正和平等,是指以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权利或财产在性质和数量上的平等状况的推断。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一、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    1.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教育起点上的公平首先是受教育权利平等,亦即就学权利平等。
小心假设,大胆求证  作家毕淑敏早年在西藏阿里当兵。有一天,女兵們想要求证一片黄连的苦,可以平衡多少葡萄糖的甜。争执没有结果,大家决定做实验。方案很简单,把一片黄连细细磨了,先泡在浓度为5%的葡萄糖水里,大家分别来尝尝,若是不苦了,就算找到答案了。要是还苦,就继续向溶液里添加高浓度的葡萄糖,直到不苦为止,然后再计算出比例。  试验开始,捣碎的黄连粉末,被兑到125毫升浓度为5%的葡萄糖水中。有一个
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举世闻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长征火箭发动机从何而来。  1969年冬天,32岁的傅永贵被派到航天研究所,去研制姿控发动机。当时,科研条件十分差,试验小组只能在简陋的草棚里做试验。冬天草棚不挡风,科研人员工作时得戴着帽子、围巾防寒,不然就会冷得发抖。恶劣的条件给科學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实验的进度。一天,傅永贵对同事说:“我们有实验室了,再不用住草棚了。”大伙兴奋地跟着傅永贵去看,
孙丽君,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实验幼儿园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培养人选、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幼儿园名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优秀专业人才。有十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或获奖;多次展示市公开课、优质课;参与研究编写的园本教材《绿色教育课程》获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省、市级多项课题的研究。  爱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画”是幼儿的
海淘一件货品,从下单到收货,通常要经历漫長的等待,有时一等就是两三个月。  北京妈妈“神仙鱼”在英国亚马逊网站上选购了一种受不少海淘族青睐的贝克汉姆女儿“小七”吃的奶酪条,一共买了50包。不过收到货已是两个半月以后的事了。“可能是转运的问题,也可能是海关清关耽误了。”由于这种婴儿食品保质期较短,奶酪条到手后已经不新鲜了,只能无奈丢弃。  猎头公司职员李小姐第一次海淘快两个月才收到货,第二次海淘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