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础环节,也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本文将结合目前高中史料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重要性;存在问题;案例分析;对策建议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实证就是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找寻历史规律,生发历史启迪。我们通常说,一份史料,讲一份话,这应该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气质的素养了。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也更要思考如何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有直接关系。陈寅恪先生说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教学。”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将其放在当时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发生,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史料来作媒介和铺垫。
其次,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比如在必修Ⅰ的课程目标中就有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再次,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更体现在高考的试卷要求中。对近几年的高考进行分析发现,历史学科一个重要考察内容考就是史料分析。从选择题到论述题,从中国史料到外国史料,从文字史料到历史图片,史料不仅是形式丰富,而且大多是学生未接触过的“新面孔”,因此教师在平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重视史料教学。
二、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大多教师对于史料抱着一种有时间就用,没时间就过的态度,导致史料教学无法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难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获取史料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然而如何才能选取最贴近课本要求的、最能辅助学生了解历史面貌的史料却是另一个难题。一旦滥用史料、误用史料不仅不能帮助教学开展,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再或者,选取到了高质量史料却只是让学生简单的一“阅”而过,没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造成史料浪费,也达不到教学最终目标。
三、史料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选修《战争与和平》中对于雅尔塔会议评价中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理解的教学处理。这是我近期教学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案例,关于雅尔塔会议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积极影响的处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消極影响里面的一点“带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
这个学生自己就不太好理解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找了一段材料: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背着中国秘密签订。美国为争取苏联参加太平洋对日作战,在协定中牺牲中国的主权利益,主要内容是:“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并指明,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等问题,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算是利用史料有针对性地补充教材盲点的一个典型案例。
四、史料教学的对策建议
第一,借助史料,开展问题导学。
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第二,围绕主题,构建史料链条。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那种从单一史料简单推导出固定历史结论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历史教学的发展潮流,历史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主题,最大程度构建“史料链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第三,对接教材,填补知识空隙。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拓展是不利的,这个时候史料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选取精而不冗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达到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培养史料分析解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
[2]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
[3]王军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史料运用探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8年第7期。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武乡中学校)
关键词:重要性;存在问题;案例分析;对策建议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实证就是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找寻历史规律,生发历史启迪。我们通常说,一份史料,讲一份话,这应该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气质的素养了。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也更要思考如何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有直接关系。陈寅恪先生说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教学。”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将其放在当时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发生,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史料来作媒介和铺垫。
其次,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比如在必修Ⅰ的课程目标中就有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再次,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更体现在高考的试卷要求中。对近几年的高考进行分析发现,历史学科一个重要考察内容考就是史料分析。从选择题到论述题,从中国史料到外国史料,从文字史料到历史图片,史料不仅是形式丰富,而且大多是学生未接触过的“新面孔”,因此教师在平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重视史料教学。
二、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大多教师对于史料抱着一种有时间就用,没时间就过的态度,导致史料教学无法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难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获取史料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然而如何才能选取最贴近课本要求的、最能辅助学生了解历史面貌的史料却是另一个难题。一旦滥用史料、误用史料不仅不能帮助教学开展,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再或者,选取到了高质量史料却只是让学生简单的一“阅”而过,没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造成史料浪费,也达不到教学最终目标。
三、史料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选修《战争与和平》中对于雅尔塔会议评价中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理解的教学处理。这是我近期教学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案例,关于雅尔塔会议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积极影响的处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消極影响里面的一点“带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
这个学生自己就不太好理解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找了一段材料: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背着中国秘密签订。美国为争取苏联参加太平洋对日作战,在协定中牺牲中国的主权利益,主要内容是:“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并指明,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等问题,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算是利用史料有针对性地补充教材盲点的一个典型案例。
四、史料教学的对策建议
第一,借助史料,开展问题导学。
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第二,围绕主题,构建史料链条。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那种从单一史料简单推导出固定历史结论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历史教学的发展潮流,历史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主题,最大程度构建“史料链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第三,对接教材,填补知识空隙。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拓展是不利的,这个时候史料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选取精而不冗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达到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培养史料分析解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
[2]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
[3]王军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史料运用探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8年第7期。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武乡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