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阅读过程应该成为一种生命活动、学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其中课堂提问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课堂提问是一种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恰当、有效的提问可以诱导思维、激发情趣、推动教学。语文阅读课上,常听见教师与学生很热闹的一问一答。虽时时听到学生的“声音”,但稍一留神便会发现,有些提问太简单,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教学要有效,要建构高效课堂,目前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看法。
一 注意问题的清晰而不宜模棱两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设计得语言笼统模糊,不够清晰;或者措词不准确、不科学,可有多种解释,叫人听后无所适从,难以回答。学生是用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对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因此,模棱两可、不清晰、指向不明的提问就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甚至于产生笑话。
有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老山界》中半夜红军醒来时的所见所感,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节作者运用的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不同提问:
甲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学生读后大部分表情茫然,不知所措)
乙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修辞、人的感官等角度来谈)
(学生读后,大部分能根据要求回答。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思考: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了才清晰明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清晰的意图下去明确地思考问题,继而积极地解决问题。
二 注意问题的价值而不宜毫无意义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为问而问,不考虑目的性,不去精心设计,总认为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学”。因为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并没有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读书感悟的时间。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一位教师执教《七律长征》一诗时,引导学生观察电视剧《长征》剧照时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图中的毛泽东戴的什么样的帽子,穿了什么样的衣服?这又说明了什么?”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的进一层的思考和把握,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
三 注意问题的挑趣性而不宜浅白无味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具有挑趣性,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趣昧性又要有挑战性。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无效提问现象,如提出“是不是”、“對不对”、“好不好”三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是兴致勃发,课堂气氛热烈。事实上,这样非常简单的提问,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益处的。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有趣,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过于浅白,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上来,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笔者认为所提问题的难度应让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在老师略加提示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为宜。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四 注意问题的普遍性而不宜例外特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的素质。”这告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普遍性”,即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大部分同学的共鸣。而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较高,所以提出问题。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屈指可数,导致课堂成了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而绝大部分同学的能力在课堂上没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中,使问题具有大众性。
五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而不宜为问而问
有效提问还要注意有层次性,即在教学中,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层到深层,环绕紧扣,层层递进,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春望》一课,让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步骤,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感时”与“恨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能答出“为时事而感伤”、“为离别而怨恨”。
2.“花溅泪”、“鸟惊心”中的“溅”、“惊”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两个字运用了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飞溅”、“使……惊悸”。
3.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两种看法:
一种是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对这两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进一步通过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以上的分析得出第一种看法比较好。
六 注意问题的鼓励性而不宜挫伤自尊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包括教师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温情话语暖人心”,积极鼓励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究。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可能不能都像幽默大师那样有美妙诙谐的语言,但是运用温情和善的语言、鼓励性的话语来体现师生间平等的民主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课堂内外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提问时注意问题的清晰性、有价值、挑趣性、层次性、鼓励性等,就一定能够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 注意问题的清晰而不宜模棱两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设计得语言笼统模糊,不够清晰;或者措词不准确、不科学,可有多种解释,叫人听后无所适从,难以回答。学生是用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对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因此,模棱两可、不清晰、指向不明的提问就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甚至于产生笑话。
有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老山界》中半夜红军醒来时的所见所感,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节作者运用的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不同提问:
甲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学生读后大部分表情茫然,不知所措)
乙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修辞、人的感官等角度来谈)
(学生读后,大部分能根据要求回答。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思考: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了才清晰明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清晰的意图下去明确地思考问题,继而积极地解决问题。
二 注意问题的价值而不宜毫无意义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为问而问,不考虑目的性,不去精心设计,总认为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学”。因为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并没有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读书感悟的时间。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一位教师执教《七律长征》一诗时,引导学生观察电视剧《长征》剧照时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图中的毛泽东戴的什么样的帽子,穿了什么样的衣服?这又说明了什么?”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的进一层的思考和把握,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
三 注意问题的挑趣性而不宜浅白无味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具有挑趣性,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趣昧性又要有挑战性。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无效提问现象,如提出“是不是”、“對不对”、“好不好”三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是兴致勃发,课堂气氛热烈。事实上,这样非常简单的提问,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益处的。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有趣,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过于浅白,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上来,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笔者认为所提问题的难度应让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在老师略加提示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为宜。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四 注意问题的普遍性而不宜例外特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的素质。”这告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普遍性”,即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大部分同学的共鸣。而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较高,所以提出问题。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屈指可数,导致课堂成了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而绝大部分同学的能力在课堂上没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中,使问题具有大众性。
五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而不宜为问而问
有效提问还要注意有层次性,即在教学中,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层到深层,环绕紧扣,层层递进,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春望》一课,让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步骤,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感时”与“恨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能答出“为时事而感伤”、“为离别而怨恨”。
2.“花溅泪”、“鸟惊心”中的“溅”、“惊”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两个字运用了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飞溅”、“使……惊悸”。
3.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两种看法:
一种是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对这两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进一步通过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以上的分析得出第一种看法比较好。
六 注意问题的鼓励性而不宜挫伤自尊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包括教师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温情话语暖人心”,积极鼓励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究。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可能不能都像幽默大师那样有美妙诙谐的语言,但是运用温情和善的语言、鼓励性的话语来体现师生间平等的民主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课堂内外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提问时注意问题的清晰性、有价值、挑趣性、层次性、鼓励性等,就一定能够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